书城旅游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3614700000042

第42章 田野中的哭声:喻世·警世篇(3)

这还击却是独特的。既非大吵大闹,又非厉言训斥,而是从容的“一瞥”一“那神情深不可测,充满了鄙夷,就像一个深信自己能够令人倾倒的漂亮而老练的女人一样”。这无言的一瞥,却具有“x射线”一般的穿透力,直刺那男人的灵魂肺腑,顿时使他的“脸色整个儿变了”,在局促不安中悻悻“败退”。看来,这种优雅而又严厉、含蓄而又深沉的还击是有力量的,是击中要害的。这是女性自尊的胜利。

作者满腔热情地赞颂了这“一瞥”,“她那从下往上一瞥时的神情使她显得那么美丽”。这种女性自尊的内在美的折射,甚至能弥补外在美的不足,使容貌也显得格外“美丽”。同时,对那位漂亮的男人,作者毫不掩饰地揭示其内心的卑琐与丑陋。在两相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许多作家通过描写人物的目光、眼神来透视与展现人物的心灵气质;然而要抓住瞬间的“一瞥”来揭示人物心灵却非易事。“一瞥”这一细节的运用,显示了作者敏锐、细腻的洞察力。而这,JE是邦达列夫这位苏联着名作家的长处。

自尊是一种美丽。对女性尤其如此。如果所有的女性都自尊、自爱、自重,那么,这世界将变得更加美丽可爱。

钻石宝藏

【美国】鲍勃·摩尔

一百多年前,美国费城的六个高中生向他们仰慕已久的一位博学多才的牧师请求:“先生,你肯教我们读书吗?我们想上大学,可是我们没钱。我们中学快毕业了,有一定的学识,您肯教教我们吗?”

这位牧师名叫R·康惠尔,他答应教这六个贫家子弟。同时他又暗自思忖:“一定还会有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他们想学习但付不起学费。我应该为这样的年轻人办一所大学。”

于是,他开始为筹建大学募捐。当时建一所大学大概要花一百五十万美元。

康惠尔四处奔走,在各地演讲了五年,恳求大家为出身贫穷但有志于学的年轻人捐钱。出乎他意料的是,五年的辛苦筹募到的钱还不足一千美元。

康惠尔深感悲伤,情绪低落。当他走向教堂准备下礼拜的演说词时,低头沉思的他发现教堂周围的草枯黄得东倒西歪。他便问园丁:“为什么这里的草长得不如别的教堂周围的草呢?”

园丁抬起头来望着牧师回答说:“噢,我猜想你眼中觉得这地方的草长得不好,主要是因为你把这些草和别的草相比较的缘故。看来,我们常常是看到别人美丽的草地,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

园丁的一席话使康惠尔恍然大悟。他跑进教堂开始撰写演讲稿。他在演讲稿中指出:我们大家往往是让时间在等待观望中白白流逝,却没有努力工作使事情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他在演讲中讲了一个农夫的故事:有个农夫拥有一块土地,生活过得很不错。但是,当他听说要是有块土地的底下埋着钻石的话,他只要有一块钻石就可以富得难以想象。于是,农夫把自己的地卖了,离家出走,四处寻找可以发现钻石的地方。农夫走向遥远的异国他乡,然而却从未能发现钻石,最后,他囊空如洗。一天晚上,他在一个海滩自杀身亡。

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个买下这个农夫的土地的人在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异样的石头,他拾起来一看,它晶光闪闪,反射出光芒。他仔细察看,发现这是一块钻石。这样,就在农夫卖掉的这块土地上,新主人发现了从未被人发现的最大的钻石宝藏。

这个故事是发人深省的,康惠尔写道:财富不是仅凭奔走四方去发现的,它只属于自己去挖掘的人,只属于依靠自己土地的人,只属于相信自己能力的人。

康惠尔作了七年这个“钻石宝藏”的演讲。七年后,他赚得八百万美元,这笔钱大大超出了他想建一所学校的需要。

今天,这所学校矗立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这便是着名学府坦普尔大学--它的建成只是因为一个人从朴素的故事里得到的启迪。

(胡克定译)

钻石宝藏”就在你脚下

--《钻石宝藏》赏析

面对着一群家境贫穷而又渴求深造的高中学生,康惠尔牧师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想要自筹经费为他们办一所大学。可是他“四处奔走”,恳求别人捐钱办学的数年努力终于失败了。在沮丧中,他触景生情地向一位园丁发问:“为什么这里的草长得不如别的教堂周围的草呢?”这位普通的园丁用意味深长的话,一语双关地回答了他:“我们常常是看到别人美丽的草地,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

“整治自家的草地”!这是多么朴素又多么深刻的哲理。康惠尔“恍然大悟”,博学多才的他,终于懂得了应当在“自家的草地”上下功夫--从满腹的学问中寻找出自己的长处来。他“开始撰写演讲稿”,他决心用启迪他人心智的精彩演讲去打动听众从而进行募捐,以代替那种乞求式的消极的募捐。经过七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了。而帮助他取得这一重大成功的,则是他多次演讲内容中的精华、那个关于“钻石宝藏”的故事。原来,能使你富甲天下的“钻石宝藏”就在你自己的脚下!

康惠尔演讲的“挖掘你脚下的宝藏”和那位园丁讲的“整治你自己的草地”是同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而这块土地上埋藏着晶光闪闪的“宝藏”,那就是你的智能和潜力,只要不懈地挖掘和开发你的潜能,你就能够做好你想做的一切,把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

文章釆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一个故事又引出另一个故事的“连环扣”式的写法,引人入胜。康惠尔“自己的故事”(他第一次募捐的失败和他与园丁关于“草地”的对话)和康惠尔演讲的“钻石的故事”,前为辅、后为主,二者自然衔接、相得益彰。而牧师与演讲、园丁与青草、农夫与土地,每一组“人”与“事”之间又是那样谐和、契合,似从生活中信手拈来,读之令人信服。文中发人深省的哲理是从朴实无华的故事中“引”出来的,或者说哲理就是故事本身,使你在不知不觉中顿开茅塞。

“钻石宝藏就在你脚下”!--记住这一条真理,你就能真正认识自己拥有的一切,从而使你成为生活的主宰!

口袋

【英国】伊丽莎白·约翰斯

日前我上街购物,在一家商店里发现有条待售的裤子上的口袋竟是假的,起初我并未在意,觉得裤子合身,就准备买下来。可是后来我愈觉得那个狡猾的制造商在存心骗我。我对那家商店的敬慕之情顿时化为乌有,荡然无存。我发誓再也不进这家商店了。假使穿上这样的裤子,在把零钱塞进口袋时,反把一大把硬币丢到了地上岂不令人太窘?设计出这样口袋的人必定是存心恶作剧的施虐狂。

口袋装着秘密,口袋里装着情书,装着计算器,还装着决定我们性格的难言之隐。口袋还掩盖着紧张颤动的肌肉,嘴咬秃的指甲,交叉着的手指。难怪我爷爷颇有见地地说根据一个人的袋中之物便可判断其人”。

我常常把这一至理名言用在他自己身上。爷爷的口袋是个百宝囊。他能像魔术师一样从口袋里掏出一只绣花手绢,或一块能奏响一曲悲伤小调的手表,他一只口袋里放有一包加香料的烟叶,另一只口袋里装一串钥匙。那么一大串钥匙,我相信他准能打开州里每一家的门,可我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他衣袋的开口处,完美的口袋是看不见的。

我留意四周,发现大学预科生的花呢口袋,纤薄的缎子口袋、老式的斜纹粗棉布口袋都是假的,我明白了买假口袋衣服的人是明知故买,他们买这样的衣服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欺骗。

一只口袋要达到骗人的目的倒不必完全是假的。那种除了指甲什么也盖不住的口袋以及缝有花边的口袋也能给人以假象,我甚至还见过缝得严严实实的口袋。在这样一个文化复兴的时代里,人们迎合潮流,装出有知识、有鉴赏力、有兴趣爱好,以表示自己也像口袋一样颇具深度,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讲究形象的时代,以前从未有过这样一个社会花费过如此巨金为自己造就良好的第一印象。但是就像假口袋一样,在这种第一印象的背后空无一物。我至今尚未得出结论:究竟是有假口袋的人可恨,还是有空口袋的人可恨。

(何勇译)

劝君莫做“假袋”

--《口袋》赏析

乍看起来,作者似乎通篇都在写“口袋”。一开头就写她对某家商店出售的裤子上的假口袋非常反感,认为那是“存心骗我”的恶作剧;接着写了口袋的功能和作用,写了许多大学预科生的各种衣兜口袋“都是假的”,而且这些“买假口袋衣服的人是明知故买”,他们“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欺骗”。作者还抨击了诸如“什么也盖不住的”、“缝有花边的”、“缝得严严实实的”这样一些形形色色的假口袋。作者不厌其烦地历数假口袋之可恶,难道仅仅是告诉人们不要被假口袋所骗么?

当然不是。前面这一切都只是铺垫。作者笔锋一转,引出一番议论来在这样一个文化复兴的时代里,人们迎合潮流,装出有知识、有鉴赏力、有兴趣爱好,以表示自己也像口袋一样颇具深度”;其实呢,“就像假口袋一样……空无一物。”通过这一段由实到虚的点睛之笔,文章的题旨就十分明白了。原来,作者是在借“题”发挥,拿假口袋打比方,抨击某种虚假的现象和某类虚伪的人物。可不是么,如今人们越来越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外表),可是某些把自己打扮成一副绅士派头、名流风度、学者模样的人,其实肚内空空就像假口袋一样,虚有其表,华而不实。这种“假口袋”实际上比“空口袋”更为虚伪可恶呢。

那么作者崇尚的是什么呢?是“爷爷的口袋”,你看那“百宝囊”,既充实又丰富,既有趣又实用;更可贵的是,这口袋从不“虚张声势”,“我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他衣袋的开口处”,与那些堂而皇之煞有介事的假口袋恰成鲜明的对比。作者赞叹道完美的口袋是看不见的”;同样,肚里有“货”、学问高深知识渊博的人岂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么?文章借助于真、假口袋的形象,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褒贬与好恶,由实而虚,由“小”口袋而涉及“大”主题,发人深思。

“根据一个人的袋中之物便可判断其人”,人们啊,充实你的“袋中之物”吧。

我的“她”

【俄国】契诃夫

我的父母和长辈非常肯定地说,她比我出生早。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只知道我的一生中没有哪一天我不属于她,不受她的驾驭。她日夜都不离开我,我也没有打算立刻躲开她,因此,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牢固的……但是,年轻的女读者,请不要忌妒……这种令人感动的关系给我带来的只是不幸。首先,我的“她”日夜不离开我,不让我干活。她妨碍我读书、写字、散步、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我写这几行时,她就不断地推我的胳膊,像古代的克利奥佩特拉对待安东尼一样总在诱惑我上床。其次,她像法国的妓女一样毁坏了我。我为她、为她对我的依恋而牺牲了一切:前程、荣誉、舒适……多亏她的关心,我穿的是破旧衣服,住的是旅馆的便宜房屋,吃的是粗茶淡饭,用的是掺过水的墨水。她吞没了所有的一切,真是贪得无厌!我恨她,鄙视她……我早就该同她离婚了,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离掉,这并不是因为莫斯科的律师要收四千卢布的离婚手续费……我们暂时还没有孩子……您想知道她的名字吗?请您听着……这个名字富有诗意,与莉利亚、廖利亚和奈利亚相似……

(杨宗建译)

懒惰“离婚”

--《我的“她”》赏析

篇名叫做《我的“她”》

“她”是谁?

从“我”和她“日夜都不离开”的亲密关系,到“她不断地推我的胳膊……诱惑我上床”,再到“我”发誓要“同她离婚”……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她”初初是情意缠绵的情人,后来是终日相守的妻子。

直到篇末的一句,作者才为我们点穿,原来,她既非情人也非妻子,“她”的名字叫做“懒惰”。

作者通篇使用拟人化的暗喻,一步步把我们带入“受骗”的误区。

仔细想想,这种“障眼法”却是不无道理。“懒惰”这位“她”,还真有点风流女性和平庸“妻子”的典型特征呢:“她”枯粘乎乎,缠缠绵绵,颇富诱惑力;“她”如影随形,弃之不能,驱之不走,很有些磨蹭劲儿;“她”善于“驾驭”意志薄弱的“丈夫”,使你消沉颓丧,百事慵懒,不思努力,不求进取。你看,庸俗的女人和“懒惰”竟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难怪契诃夫的这篇短文通篇写“女人”竟使我们信以为真呢。

文中有多处反语,如“令人感动的关系”,“多亏她的关心”,“她的名字富有诗意”等。行文则又充满幽默感,如“年轻的女读者请不要忌妒”,“我早就该同她离婚了……”等等,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和懒惰“离婚”,这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碰到的课题。只是决心大与小,离异早与迟,将会涉及到一个人事业的成败,终身的幸福。

拖延的恶习

【美国】安德烈

许多人都有的坏习惯是: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却做了。可是这当中还有一大恶习--拖延。

我天生爱拖延。从童年起,它就是我最坏的习惯,长大时更糟到极点。什么事都不能准时完成,经常为积压下来的工作而痛苦。我几乎为了拖延而失业,但即使这样也未能使我改正。

心理学家说,到了五十岁还能改掉一桩坏习惯就是奇迹。但我就是在五十岁那年把这种要命的恶习完全改掉的。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坐在一家避暑旅馆的走廊上看书,无意中听到一个人在和他的家人谈话。他决定不了该在当天下午还是次日上午去驾驶帆船。这天风很好。第二天也许更好。家人很想立即出发,而那父亲却总是犹豫不决:当天就去还是第二天去?

他的犹豫使我感到不耐烦。我暗地里骂他:“你为什么不决定呢?这美丽的下午就快消逝了。”

这时我却恍然大悟,这也正是自己的毛病:我从来就不喜欢做什么。我的拖延毛病不是在做事方面,而是在采取决定方面。突然之间,我第一次看清了拖延是怎么一回事。

我对自己说:“好吧,要是拖延就是这么回事,那我就应该当机立断。要是我不愿意立刻就做一件事,我就应该立刻决定不做--但也得立刻决定该在什么时候做。而到时我就非做不可!”

这听来似乎简单得可笑,可是真有效。

起初我替自己留些余地。我会对自己说:“我现在不想做,晚上八点钟再做。”到了晚上八点钟时,我便强迫自己遵守那决定。但现在我对自己这样说了:“为什么要等到晚上八点钟才做?为什么不现在就做?”说完立刻就做。

不久我就发觉,拖延的习惯不只是时间的问题,其中也包含着何处、何事、何人、何故和是否等问题。我应该怎么办?我该请谁来参加?我该从哪里开始?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赶快决定。”我现在这样严厉地命令自己。我也觉得惊异,我本是世界上最喜欢拖延的人,现在却时常在规定的期限未满之前,便早已把事情办好了。没有未了的事情,心里畅快得很,甚至想找新的事情以便做出决定。

在旅馆走廊上的那家人,当天下午并没有去驾驶帆船--而次日又下雨。但那位犹豫不决的父亲却把我爱拖延的老毛病治好了!

(杨达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