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3614700000038

第38章 不高明又何妨:睿智·哲理篇(5)

有许多树,正同人们一样,使人一看便觉得讨厌。

松林中间的地上,并没有遮盖着一茎青草。即使青草曾经生长,显然早已被人的脚步所毁灭了。在树干的末梢,想寻到嫩条也不能够。这些枝条,本来在老树旁边是常有的。这是一种没有将来的植物,正如世上的没有明日的人生。

我们沿着这幽郁的松林过去,便看见一所大屋在我们的面前,墙上爬着野生的葡萄。靠在墙的一面,是一个小亭,用牵牛花和豌豆所编成的。屋后是园,荒废着,满生了稞麦。

这建筑中最大而且似乎最重要的,那是极长的马房,在屋的两边,仿佛和它合成一个不可分离的全体。略远一点,横着黄色的稻田。有一重低矮的栅栏,将它从那建筑和前面的一小块空地隔开了。

那栅栏造成一个方角,在斜角的两半斗合的地方,装着大门,高而且宽,那时正完全开着。

我们走近低矮的栅栏,安娜还来不及将她的绸伞靠到栅栏上去,那黄屋里有人开门了,走出一个男人来,站在门口,高声问道:“你们是往外国去吗?”

我们懂了。用了弯曲的棒草做成的栅栏,原来是比普通田产的境界,更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这栅栏是分开两个国民、两个国土、两个文明的。

生在栅栏后面的稞麦,所以成为日耳曼的稞麦;那夹在稻穗中间,蓝色的火光一般微微燃烧着的野菊,也便是日耳曼的野菊了。

这也是日耳曼的,便是那风,从那边吹来,带着牵牛花的蜜一般的香气……

安娜当然不愿意用日耳曼的花来增饰她的花环,她将我们的来意,对高声问话的人说了。

他从容地回到屋里去,但是一定还有十几双明澈的虽然不可见的眼睛,正守望着我们一切的举动。

我们向周围观望,带着一种奇异的感觉。

“这是怎么的?”安娜张大了眼问道,“这株稻因为谷子被风吹来,在这里生长,便是我们的;但那千万株别的稻,本是它的兄弟们,只因生得远了一步,便是外国的,这是怎么的呢?”

我竭力地向她说明,这是完全自然,而且必要的。

“为什么呢?”

我只耸一耸肩,也不答话。

我们心里全为这分隔的思想所占据了,我们便转眼向着天空,去搜寻上面的界线。

但天空只有一个,不可分的。

我们看那太阳。

太阳也只是一个,不可分的。

在这时候有一只蝴蝶,在我们近旁的栅栏上,将它红面银里的翅膀一张一敛的,坐了好久,忽然地飞起,便飞向日耳曼那边去了。

它在左右摇摆的稻穗上飞了许多时,寻到男朋友或女朋友,于是又从从容容地飞回来了。

几只燕子,预知雷雨将到了,大声叫着,远远地飞翔了一会,也无事地穿过了那境界……

“你看!”安娜同小孩一般的得意,叫着说,“那燕子和蝴蝶并不承认那必要,便是你刚才很聪明似的所说的。”

这几句不注意的话,很使我忧郁。

“唉,安娜,安娜,”我埋怨似的说,“你忘记了么?--人类是比那轻浮的燕子和没有思虑的蝴蝶更为聪明的生物呀!”

人类的“聪明”与人为的“栅栏”

《燕子与蝴蝶》赏析

作者(“我”)和恋人安娜在田野漫步,釆集野花,编织花环。这热恋着的时刻本来就够美妙了,何况还受着“大自然的抚爱”呢!他们忘却了时间,忘却了烦恼……正当他们陶醉于爱情和美景中的时候,突然撞见了一座栅栏。这不是一般的农家的栅栏,而是边境上国与国分界线的标志,栅栏那边是另一国度。于是他们那自由的漫步被人为地也是“理所当然”地阻止了。这对于惬意欢欣的恋人来讲,当然是大煞风景,以至天真烂漫的安娜不由得惊疑地问道:“这是怎么的?”

是啊,同样是稻子,却被分隔在国界两边,被分隔的还有稞麦和野甚至还有“风”……“这栅栏是分开两个国民、两个国土、两个文明、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有趣的是,这一对恋人不满于地上的栅栏,“便转眼向着天空,去搜寻上面的界线”,他们发现,“天空只是一个,不可分的”;继而又“看那太阳”,“太阳也只是一个,不可分的”。

更有趣的是,这时他们发现了一只蝴蝶和几只燕子,无拘无束从从容容地翩飞穿行于国界两边,全然不理会那道栅栏,“不承认”那界线存在的“必要”可是人呢?人类不仅自己制造了“栅栏”,还“很聪明似的”对这种“自我限制”作出种种“合理”的解释。文末一句,作者用反语对此做了回答:因为“人类是比燕子和蝴蝶更聪明的生物呀!”这就对人类自造“栅栏”的愚蠢之举进行了嘲弄。

本文的“栅栏”可以引申为具有广泛象征意义的形象。它使我们联想到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人类由于意识、观念、人文、地理、种族、历史以及宗教信仰和战争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人为的“栅栏”难道还少吗?天空不可分割,太阳不可分割,同一块天空与太阳下的人类自身不是正被各种“栅栏”分割得七零八落吗?照此看来,比燕子们、蝴蝶们聪明百倍的人类岂不是在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么?然而,真要拆除一切“栅栏”,却是很不现实的,只能是带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一种憧憬。何况现实中的各种“栅栏”也并非仅用“聪明”或“愚蠢”的简单结论所能解释得了的。

我们当然不必苛求作者,同时我们还得承认“凡比喻都是‘蹩脚’的”,本文的燕子、蝴蝶之喻只不过寄托了一种自由的向往。这立意和命题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作者从恋人恬静、平和的特定的心态出发,抒发一种对幸福自由的“不容桎梏”的渴求之情,而情与景的交融、事与理的结合又是那样自然贴切、天衣无缝,通篇流溢着诗意盎然的情绪,所揭示的生活内涵又深刻而富有哲理,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品味的。

杰克和水手

【英国】佚名

杰克住在英格兰的一个小镇上。他从未看见过海,他非常想看一看海。有一天他得到一个机会。可当他来到海边时,那儿还笼罩着雾,天气又冷。“啊”,他想,“我不喜欢海。庆幸我不是水手,当一个水手太危险了。”

在海岸上,他遇见一个水手。他们交谈起来。

“你怎么会爱海呢?”杰克问,“那儿弥漫着雾,又冷。”

“海不是经常都冷和有雾。有时,海是明亮而美丽的。但在任何天气,我都爱海。”水手说。

“当一个水手不是很危险吗?”杰克问。

“当一个人热爱他的工作时,他不会想到什么危险。我们家庭的每一个人都爱海。”水手说。

“你的父亲现在何处呢?”杰克问。

“他死在海里。”

“你的祖父呢?”

“死在大西洋里。”

“而你的哥哥--”

“当他在印度一条河里游泳时,被一条鳄鱼吞食了。”

“既然如此,”杰克说,“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也不到海里去。”“你愿意告诉我你父亲死在哪儿吗?”

“啊,他在床上断的气。”杰克说。

“你的祖父呢?”

“也是死在床上。”

“这样说来,如果我是你,”水手说,“我就永远也不到床上去。”--在懦夫的眼里,干什么事情都是危险的;而热爱生活的人,却总是蔑视困难,勇往直前。

(敏淞译)

机智、巧妙的逻辑推导

--《杰克和水手》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杰克与水手的对话,通过他们对汹涌澎湃的江河大海的不同看法,揭示了两种迥然相异的生活态度:懦夫的怕死哲学与勇士的进取精神。

文中的对话是浅显易懂的,似乎也很简单、平常;然而,通过对话(尤其是水手“反问”杰克的对话)所显示出来的机智、巧妙的逻辑推导,却是饶有趣味、发人深思的。

文章的前半部分是杰克发问、水手回答。当杰克一一“问”出了水手的祖父、父亲和哥哥都是死在江河湖海里时,他得出的结论是:“既然如此,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也不到海里去。”很显然,杰克的结论是懦夫的逻辑。此时,如果水手大讲一番要“不怕危险”、要“勇于牺牲”的大道理,文章就枯燥乏味,并且毫无说服力了。然而本文恰恰相反,文章的妙处也正在于此……这时,水手借用对方提问的方式,对杰克来了个“反问”,并且从反问中知道了杰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死在床上”这一事实,从而循着杰克自己的逻辑,机智而巧妙地顺势推导出如下结论:“这样说来,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也不到床上去。”这结论显然是荒唐的,然而又是按照杰克的逻辑推导的结果--对话到此,杰克的懦夫逻辑便不攻自破、不驳自倒了。

这种利用他人观点的破绽和漏洞来反驳他人的手法,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种手法和步步深入的逻辑推导相结合,常常能使文章生动活泼,雄辩有力,闪烁出思辨的火花与哲理的光辉。本文就是成功的范例。

这篇文章机智、巧妙的逻辑推导,是通过通俗、简练的人物对话来完成的。这些对话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从品味中,也许能悟出文章中简洁与丰富、浅显与深刻、逻辑推导与形象思维如何巧妙结合的道理来……

玫瑰树根

【智利】加·米斯特拉尔

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那里有黝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

据说还有别的:身材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有一天,细流遇到了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有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头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蚯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

“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寻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作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所说的延伸部分。

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神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雷怡译)

“树根哲学”的启示

--《玫瑰树根》赏析

玫魂花是芬芳馥郁、美丽多彩的;而当它的前身--玫魂树根刚刚埋进土里的时候,是何等地丑陋,何等地默默无闻。

就连地下细小的水流也瞧不起这树根,把它视为见不到阳光的“丑八怪”。

然而树根却并不自卑。虽然它“长期和泥土接触,浑身灰褐”;虽然“过度劳累”使它的身体“变了形”。然而它说:“我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让她新鲜娇艳”;它还对细流说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树根的话终于成为事实。当树根上长出的一株玫瑰“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神秘的魅力”时,“水流”不由得惊叹道:“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如果我们把树根的生活准则看作一种“哲学”,那么,它使我们想到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