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3614700000034

第34章 不高明又何妨:睿智·哲理篇(1)

小光

【俄国】柯罗连科

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魆魆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骞地一闪。

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好啦,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

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桨来。

“远着呢!”

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乍一看,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往后移去,仿佛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亮,令人神往--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

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

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张铁夫 廖子高译)

希望的“火光”就在前头

--《火光》赏析

这是一篇哲理式的小品。

作者先从“事”讲起,而后引出“理”来。

文中记叙作者在一个“漆黑”的秋夜,泛舟于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他不时看见前方出现的火光。也许是村庄也许是旅店吧,那代表着温暖与光明,意味着“到达”与休憩的火光,看似很近,实则很远,若即若离,令人神往,吸引着他和船夫加劲地划桨……

如果仅仅记叙这件小事,而不去发掘其中哲理的意蕴,就没有多大意思了。而作者则不然。在文章的后半部他写道:“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虽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却依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

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火光”,已经不再是西伯利亚那条河上的火光了,而是“生活之河”上(或者说“人生之旅”、“事业之途”上),代表着希望、成功与光明的“火光”。这火光看似很近(因为渴望“到达”的心情太迫切),实则很遥远(因为途中还隔着无数的困难与艰辛),因此,“必须加劲划桨”。在这里,“划桨”已经变成“劳动”、“战斗”、“艰苦创业”等等的代名词。

这篇哲理性的小品并不是单刀直入地直接说理,而是由“事”入“理”;“事”是“理”的铺垫,“理”是“事”的升华。从狭义的“事”过渡到广义的“理”,二者之间的“结合部”既自然又顺畅,“焊接”得天衣无缝。这样,就既不是盲目的叙事,也不是概念的说理,更不是事、理“分家”的牛头不对马嘴。总之,“事”好比泥土做成的土陶坯,虽成型、完整却没有光泽;而“理”则是美化它的彩釉,使朴素的“事”焕发出哲理的光辉。像这篇小品,虽然只写了行船、划桨、河流、火光这样一些生活中极其常见的现象,却引申出了“奋进之船”、“劳动之桨”、“生活之河”、“希望之光”这样一些带普遍意义和哲理内涵的形象,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启示与深刻难忘的教益。

朋友,一生都“加劲划桨”吧,希望的“火光”就在前头……

石上题词

【苏联】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我住在里加海滨一幢暖和的小房子里。

房子紧靠海边。如果要去眺望大海,那还需走出篱笆门,再走一段积雪覆盖的小径。

海没有冻结。洁白的雪一直伸延到海水的边缘。

当海上掀起风暴,听到的不是海浪的喧嚣,而是浮冰的碎裂和积雪的沙沙声。

向西,在维特斯比尔斯方向,有一个小小的渔村。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村落:迎风晒着渔网,到处是低矮的小屋,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沙滩上横放着拖上岸的黑色机船,还有长着卷毛的不大咬人的狗。

在这个村子里,拉脱维亚的渔民住了几百年,一代一代地接连不断。

还是像几百年前一样,渔民们出海打鱼;也是像几百年前一样,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平安回返。特别是当波罗的海风暴怒吼、波涛翻滚的秋天。

但不管情况如何,不管多少次当人们听到自己伙伴的死讯,而不得不从头上摘下帽子,他们仍然在继续着自己的事业--父兄遗留下来的危险而繁重的事业。向海洋屈服是不行的。

在渔村旁边,迎海矗立着一块巨大的花岗岩。还是在很早以前,渔民们在石上镌刻了这样一段题词:“纪念在海上已死和将死的人们。”这条题词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

当我得知这条题词的内容时,感到异常悲伤。但是,一位拉脱维亚作家对我讲述这条题词时,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

“恰恰相反,这是一条很勇敢的题词。它表明,人们永远也不会屈服,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继续自己的事业。如果让我给一本描写人类劳动和顽强的书题词的话,我就要把这段话录上。但我的题词大致是这样:‘纪念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海洋的人们。’”

我同意了他的意见。

(王意强译)

勇敢者的丰碑

--《石上题词》赏析

读着这篇短文,我们仿佛在观看一部风光纪录影片。作者朴素平易的语音恰似影片的旁白。他是这样娓娓平静地,为我们讲述着一个普通的村落、一个小小渔村的故事……我们眼前掠过一个个镜头:海滨、渔村、渔网、小屋、炊烟、船只……然后他同样平静地讲述着“风暴怒吼、波涛翻滚”的大海,讲述着渔民们出海遭遇的风险和死亡……突然,镜头推出一个醒目的特写:“渔村旁边,迎海矗立着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上,有渔民们镌刻的一段题词:

“纪念在海上已死和将死的人们。”

面对着这触目惊心的题词,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思索;哦不,是作者在同我们一道思索。作者最初的感觉,是“异常悲伤”。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纪念“已死”者,已经令人悲怆了;那些今天不知明天是死是活,明知下海有生命危险而又不能不下海的“将死”者,不是更加令人悲伤与同情么?何况,谁又曾见过这种未死之前的“提前纪念”呢?

文章如果在此结尾,也并不是不可以的,或许也不失为一篇完整的小品。但它的思想意义就会大大减弱了。作者在此却笔锋一转,引出了一位当地的作家对这段题词的独特新颖的“解释”,顿时使这篇文章灿然生辉,闪射出哲理的熠熠光彩!作家认为石上题词所表现的不是“悲伤”,而是“勇敢”--明知海上风暴威胁着生命安全,却毫不胆怯、勇往直前地继续着父兄遗留下来的“危险而繁重的事业”,这不是最大的勇敢么?作家把风暴中的牺牲者看作是对海洋的征服者;所以他要把“在海上已死和将死的人们”这句话,“修改”成为“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海洋的人们!”--不是死神战胜了生命,而是不怕死的精神征服了死神!从“积极”的意义来理解,事情的本质不正是如此么?

在这里,题词的“悲伤”变成了“悲壮”那块纪念死难者的“巨大的花岗岩”,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勇敢者的丰碑”。

本文作者是一步一步把我们引向这座丰碑的。他先是以朴素的语调描述着大海边一个普通的渔村,而后以醒目的“特写”(巨大的花岗岩、触目惊心的石上题词)令读者怦然心动!最后借那位作家之口对事物加以哲理的深化。“听”完这样的“三部曲”之后,我们才恍然明白:原来,这普普通通的村落、淳朴平凡的渔民中,竟然蕴藏着如此深邃的哲理箴言和如此伟大的精神力量!于是我们被深深地感染了。而感染我们的,正是它的朴素、平易、自然。这也正是这篇文章写作上的特点,它向我们证明了:真正的写作技巧,绝不是追求华丽、故弄玄虚。

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那位当地作家之口,将“石上题词”从征服“海洋”的狭义,引申、扩展到了整个“人类劳动和顽强”的事业的广义,这就使这篇小品文的思想容量博大得多了,它所给予读者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也相应地宽阔得多了--是的,当我们在长漂勇士尧茂书墓前立上石碑,不是可以镌刻上“纪念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长江的人们”吗?当我们在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烈士墓前立上石碑,不是可以镌刻上“纪念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侵略者的人们”吗?

哪里有前仆后继的事业,哪里就有“勇敢者的丰碑”!

愿我们也成为这样的“勇敢者”!

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

【美国】伊尔莎·斯奇培尔莉

父亲带着我,离开罗马的家,来到市郊一个小镇,爬上一座教堂高高的塔顶。我心里暗自嘀咕:“领我上这儿来干什么呢?”

“往下瞧瞧吧,伊尔莎!”父亲说道。

我鼓足最大的勇气朝脚底下看,只见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扭曲的街道,一条条通往罗马广场。

“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温柔地接着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你就走另一条路试试!”

父亲为什么要带我爬上塔顶,现在我明白了。前几天,我曾向母亲说过学校供应的午餐太糟糕了,请她向学校反映,可她不相信。后来我求助于父亲,他当时没说什么。过两天,就带我爬上这座高塔,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回家时,我已想出一个办法来了。

第二天在学校用午餐时,我偷偷把汤倒进一个饭罐里带回家来。我对家里的厨师说,晚饭时把汤端上去让妈妈尝尝。这办法果然生效。妈妈尝了一汤匙就连连吐口水,埋怨道:“厨师是疯了还是怎么的!”我赶紧如实说了。母亲愤愤地声明,她明天就去向学校提意见。

此后好长时间,我一直记住父亲对我的教导。我的生活目标是想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然而在我向这目的地前进了一小段路之后,就发现此路不通。我该怎么办?是自甘失败,止步不前,还是动脑筋,想办法,另找一条前进的道路?

于是,我来到巴黎这个全世界的时装中心。我仔细浏览了一遍那些着名的时装设计,没有一种能引起我的兴趣。然而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朋友,她穿着一件非常漂亮的毛线衣,颜色虽朴素,但编织得极其巧妙。“你身上的毛线衣是自己打的吗?”我问道。

“不,”她答,“是巴黎的一位太太打的。”

“多美妙的针法呀!”我赞叹道。

这位朋友向我介绍说:“这位太太--名叫维黛安--是在她的出生地美国学会这种针法的。”

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种更新颖的毛线衣的设计。接着,一个更大胆的念头涌进我的脑中:我为什么不利用我父亲斯奇培尔莉的商号开一家时装店,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呢?可以先从毛线衣入手嘛!我画了一张黑白蝴蝶花纹的毛线设计图,请维黛安太太先打一件。打好后,我一看,实在漂亮极了。我准备让人鉴定一下,便穿上这件毛线衣,去参加一个时装商人瞩目的午宴,结果使我大喜过望。纽约一家大商场的代表立即向我订购四十件毛线衣,要求两星期内交货。我愉快地接受了,像踩着幸福的云朵走了出来。

当我站在维黛安太太面前时,那朵幸运的云突然消失了。“你要知道,编织这么一件毛线衣,我几乎要花上一星期时间啊!”她说,“两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这下子我垮了--眼看胜利在望,又此路不通了!我垂头丧气地告辞了。走到半路上,我又猛然止步,心想:必定另有出路。这种毛线衣虽然需要特殊技能,但可以肯定,在巴黎,一定还会有别的美国妇女懂得织的。

我走回维黛安太太家,向她陈述了我的想法。她觉得有道理,乐意协助我。

我同维黛安太太好像侦探一样,调查了住在巴黎的每一位美国人。通过朋友们的辗转介绍,我们终于找到了二十位懂得这种特殊针织法的美国妇女。两个星期以后,四十件毛线衣按时交货,从我新开的斯奇培尔莉时装店,装上开往美国的货轮了。此后,一条时装和香水的河流,从斯奇培尔莉时装店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了。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时装展览,那真是对我最大的挑战;幸亏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教导,再一次帮助我冲破艰难险阻。

当我正忙于筹备冬季时装时,突然--离展出只有十三天--缝纫姑娘在另一家时装商店的挑唆下跑光了,只剩下我自己同缝纫车间的一个负责人。她叫苦连天,说道:“糟了,我们自己又不会缝纫,该怎么办呀!”我同她一样沮丧。

面临这场严峻的考验,我又想起父亲的教导。这回该从哪儿杀出一条出路呢?我焦急地苦思冥想着。看来,我们的展览会不得不推迟了--不然,就只好展出未缝成的衣服了。啊!我突然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搞一个未缝成的时装展览会呢?

我们极其紧张又无比兴奋地筹备着,过了十三天,斯奇培尔莉商店的时装展览按期开幕了。

这是怎样的一个展览会呀!有的大衣没有袖子,有的只有一只。我们展出时的时装只处于最初阶段,有的只有一片布样。但从中仍然可以显示出这些时装成型后的颜色和布样。

这次与众不同的展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更加激发了顾客的兴趣,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父亲的教导实在正确--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黄嘉琬 黄后楼译)

“条条道路通罗马”

《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赏析

如果我们把“罗马”从地名引申为生活、事业的目标或成果,则“条条道路”就是为达到目的、为取得成果而施行的种种努力,种种方法和技巧。“条条道路通罗马”,这命题道出了一个真理,而且是开拓思路、启迪智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每个人一生都有许多目标,小目标和大目标,就近的目标和长远的目标。目标在前,亟欲达之,如何寻找捷径?如何择路而行?如何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去觅求“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人人都可能遇到的课题。此路不通,另走它路;正面难攻,改攻侧面;直线受阻,迂回包抄;独径难行,多路齐进……这既是兵家取胜之道,又是事业成功之法。关键在于中途“碰壁”遇阻时不气馁,不退缩,不刻板,不守成,不拘泥一格,不死守一路。狡兔三窟,故能藏身避险;棋手多招,方可克敌制胜。这叫做生活的智慧,或曰生活的技巧。

作者是通过生动的实例来论证这一观点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她首先得益于经验丰富而又教子有方的父亲的教诲,这形象化的譬喻使她在实践中遇难呈祥,左右逢源。文中的三件事,记叙详略得当,曲折动人。尤其是“经营服装业”一节,她如何确定了当“服装设计师”的目标,如何在“此路不通”时发现了一种非常漂亮的毛衣式样,如何打听到这种毛衣的编织能手,如何“更大胆地”决定开设毛衣时装店,如何在订货者蜂拥而至毛衣供不应求(又一次“此路不通”)时巧妙地访寻更多的编织能手,终于排忧解难大获成功……她终于经历了迂回曲折的道路,最后到达了事业成功的“罗马广场”……它给予人们的启迪是:在“此路不通”时就要另辟蹊径;而“灵机一动”、“转念一想”、“广开思路”、“独出心裁”,这些灵活机动、睿智巧妙的思维方式是何等重要呵!常常能使人在走投无路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智取难关,别开生面,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章以“父亲的教导”贯穿全篇,首尾呼应,叙事生动,给人以亲切、可信的感觉。而“条条道路通罗马”,这箴言应当作为广开生活门路的人生指南来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