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3614700000011

第11章 总算有人爱我:爱情·婚姻篇(10)

丈夫“试探”妻子的方式是独特的,妻子“回答”丈夫的方式也是独特的。这种独特体现为讲究“技巧”,即迂回、含蓄;体现为夫妻双方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婚姻危机面前,为了不伤害对方而不露声色地“艺术”地处理这一事件。应当说,文中塑造的两个人物都是性格鲜明、诚挚可爱的;尤其是这位妻子,在处理这一“未遂婚变”中表现的克制、镇静、大度和聪慧,以及基于自珍自爱的对丈夫的笃爱,对婚姻的珍惜,无一不闪现出性格中优秀的光点。这位女性比之生活中同类情况下常见的“大吵大闹型”、“哭哭啼啼型”、“动辄诉讼型”,不仅高明得多,而且高雅得多。而处理这一类棘手问题时技巧的高明,常常是人的良好素质即伦理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的体现。至于这位丈夫,固然因“春心旁骛”尚有可受谴责的一面,然而,他借小说的结局期望“离婚后妻子依然幸福”的意愿,以及他一旦试探出妻子不愿离婚便立即反躬自省、悬崖勒马,从此更加珍惜夫妻间的深挚情意,这就不仅大可原宥,而且善良可爱了。这一对夫妻共同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当震撼心灵的“风暴”过去之后,他们都彼此心照不宣地从不提及那一段难堪的往事,仍然不露声色地一如既往地维持着家庭生活的温馨。这种建立在相互尊重与谅解基础上的“夫妻生活修养”,也正是他们性格中文明和理性的折光。实际上,“风暴”只是隐伏在心灵深处而始终没有爆发,我们看到的只是夫妻间的风平浪静和温文尔雅;而且,两位主人公在处变临故中不乏优雅,在亦庄亦谐中不乏幽默,在系铃解铃中不乏情趣。这些都是这篇短文在塑造人物方面性格化的成功之处。此外,文中曾三次写到丈夫回家时对妻子“例行”的问候和妻子“例行”的回答,看似重复,实则颇具匠心,毫无累赘之感;看似平凡琐屑,实则用于三次不同的心境和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的戏剧性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加强”作用。

呼吸

【苏联】尤·邦达列夫

我刚人睡,正做噩梦,突然听见一个很低的、颤抖的、熟悉的声音,叫着我的名字。我异常激动地从床上坐起来,仔细倾听,望着黑暗处--我明显地觉得,妻子从黑暗处叫我,警告我预防危险和不幸,她想拯救我,帮助我。

不,不,这是错觉、做梦,我们昨天吵了架,我想到她了……不过,她叫我时,声音是那么激动、温柔和奇特!

妻子在隔壁房间睡觉,那里像冬夜般沉静--既没有沙沙声,也没有其他声音--我由于预感到自己、妻子、甚至全世界都会发生意外的不幸而胆战心惊,猛地从床上跳起来,心脏急速跳动,光脚踏在冰凉的地板上走近隔壁房间开着的房门。

我终于听到了妻子均匀的呼吸,害怕把她惊醒,又小心地回到自己的床上,不过,我这时已经不能人睡,而是回忆那温柔的低声呼唤我的声音。

整个上午,我的耳际一直缭绕着这种声音。于是决心问问妻子,是否睡得很好,夜里是否叫过我。

“多奇怪……夜里我仿佛叫过你。你问这干什么?”她困惑地望着我。

“你真的叫过我吗?”

“真的。”

“我不明白。你是在梦里叫我的吗?”

“我忘了是在梦里还是睡醒后叫的。”

“为什么你叫我?你想些什么?”

“我感到害怕,觉得很孤独,于是,仔细听你的呼吸,因为除了你以外我没有任何亲人。”

“我也听……你的呼吸,亲爱的。”

息息相关的心灵感应

《呼吸》赏析

夫妻间的情深意笃,常常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心灵深处的某种默契与牵挂,常常由不经意的瞬间的悸动反映出来。

文中的这一对夫妻,因偶尔吵了架而各居一室;然而,他们的灵魂并未因表面的吵架、分居而分道扬镳。即使在梦中,夫妻间那种缱绻相系、息息相关的情感联系,依然像电波一般地相互传导、相互感知着。丈夫在梦中听见的那种既朦胧又清晰、既亲切又熟悉的呼唤,与后来他“咨询”妻子并得到证实的、妻子在同样时刻确实发出过的“呼唤”,这二者之间,究竟是梦幻?是错觉?是感应?是巧合?读者尽可发挥想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诠释,去解答;也可以不去细想而仅止于意会。问题的实质不在这里,而在于夫妻二人异室而居时,却在相互间仔细谛听着对方的呼吸,彼此关心着对方的痛痒和冷暖、安危,哪怕是短暂的“分离”(像文中所写的因吵架而偶尔分居),他(她)都会感到独自生活的孤独和“害怕”,甚至“预感”到自己、妻子(或丈夫)、乃至全世界都会发生意外的不幸而“胆战心惊”。这种咫尺之隔和短暂分离所带来的独特的孤独感与“恐惧感”,以及由此而滋生出的息息相关的心灵感应,便是夫妻间情深意笃的最准确无误的检验,最毋庸置疑的证明。

这种微妙而独特的心灵体验,是许多和美夫妻所共有的或普遍感受过的体验,但常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然而在邦达列夫笔下写来,却格外地动人心弦。这便是“细节”的作用。他没有去罗列夫妻间****的种种现象,没有用铺陈的手法来描绘这种****,而是撷取了最重要的细节--梦中听到的呼唤--来表现夫妻间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与刻骨铭心的彼此关爱。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而又给人留下极强烈的印象,正说明“细节”的成功运用,犹如画龙点睛、一笔传神;又如“二两拨千斤”,举重若轻,事半功倍,从而生动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灵。后半部分丈夫与妻子的对话也写得简洁而有趣,疏疏几笔,两个人物及其“心灵”就宛然如在目前。以上种种,充分表现了这位苏联着名作家以“简笔”、“素描”而鲜明地勾勒人物形象的高超手法与娴熟技巧。

总算有人爱我

【美国】E·古德曼

我的叔叔迈克喜欢不时把他那一代的智慧传给下一代。

譬如谈到永浴爱河,他和我婶母就是深信不疑的楷模。他们彼此相爱,愉快地共同生活,这样已经维持了大约四十一年。

问他有何秘诀,他总是乐于告诉他人,他是追随他父亲的榜样来的。“我爸爸早晨起床后总是照照镜子,说:‘你可不是什么美男子。’”

也许只是因为我厌恶人们批评别人,对青春痘之类小缺陷吹毛求疵;也许因为我知道太多的人在考虑他们的配偶是否符合他们的理想。不过我相信迈克叔叔的确有点道理。

如果你一起床就看见自己脸上的缺陷,你在早餐之前就可能因感激而产生相当良好的胃口。你一大早已经发现自己并非天仙化身,到了晚上,你很可能因为事实上还是有个人死心塌地爱你而兴奋不已。从我自己并非特别丰富的经验和我叔叔的忠告来说,“总算有人爱我”似乎是任何长期相爱的胶漆。

这种胶漆至少要包含两个要素:第一,你必须知道自己最大的缺点;第二,你必须找到一个人也知道这缺点,可是并不认为它那么糟糕。所谓“总算有人爱”,并不是说他把你看成十全十美,而是要他接受你的瑕疵。

我知道这听起来并不浪漫。别的人也许希望收到情诗、鲜花和倾慕。不过坦白地说,倾慕会使我不自在,会使我等待露出马脚的一天。

我有个朋友离了婚,和一个对她敬若神明的男人发生感情。那是一种令她觉得飘飘欲仙的经验--持续了大约三个月。问题是,她不能在他面前对孩子大吼大叫。问题是,她不得不天天梳洗头发。她根本无法永远维持那种标准。

如果说生活中有一个常数的话,那一定是人类深怕自己不受钟爱的恐惧。因为调皮捣蛋被逮住而问母亲“你是不是还照样爱我?”的第一个顽童,首先发现这种不安全感。

这个孩子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这个孩子每天犹豫不决,不知道在隐瞒真相的暂时安全与真相被揭穿然而照样受钟爱的冒险之间如何作出抉择。

许多人告诉我们,夫妻始终相爱,是因为个性契合、气味相投,或者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始终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恩深义重,因为运气好。不过其中一部分一定是宽恕和感激。那就是你并非天仙化身,但你仍旧照样爱人,并且始终被一个人爱着。

爱与被爱知足”才能“常乐”

《总算有人爱我》赏析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很独特而又颇具普遍意义的观点,那就是在婚姻关系中,任何一方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并为另一方原宥并“接受”这些缺点、始终爱着你而感到满足和欣慰。那么,这种对爱的“知足常乐”,会像“肢漆”一样维持着爱的恒定和持久。

作者的这一新鲜而独特的观点,是基于下述几个理由:第一,人都是有缺点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婚姻关系中的双方亦是如此;第二,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到自己的缺陷,认识到自己并非十全十美,并非“天仙化身”;第三,相爱的另一方也必须知道这些缺陷,也就是说,所谓爱你,并不是说他把你看成完美无缺,而是说他知道并接受你的瑕疵;第四,作为被爱的一方,你应当为这样的理解和接受感到知足,从而保持一种“总算有人爱我”的欣慰的心态,用以维持爱的牢固和持久。

在这里,一方对另一方的缺陷表现为“宽恕”;另一方对这种宽恕则充满了“感激”。在这种相互理解与满足的心态氛围中,二人便能够“永浴爱河”。

在这里,作者反对的是看不到自身缺点、没有自知之明的自视甚高,反对的是把爱的标准定为“十全十美”的不切实际的苛求。

应当说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中常见的许多婚姻破裂的悲剧,常常是因为一方自视甚高,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并非天仙、完人”,因而难以产生那种对爱的满足感,由心理的不平衡而导致婚姻的不平衡,最后完全破裂。

岂止婚姻关系,一切爱的领域,包括恋爱和友情,都常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总算有人爱我”这种知足感,是一种维系着爱的关系的美好的心态。

可贵的是,作者从本质上提出了“爱与被爱”的含义--爱,并不是对“完美”的苛求,而是对“瑕疵”的宽容;被爱,并不是天经地义、心安理得的某种“收受”,而是充满感激、懂得珍惜的一种“知足”。

我们应当把这看作爱的领域的一种应有的修养,一种可贵的素质。有了它我们就不致陶醉于不切实际的“情诗、鲜花和倾慕”因而缺乏自省意识,不致为了追求过分拔高的爱的标准而产生失望情绪,也不致陷入“深怕自己不受钟爱的恐惧”之中而惴惴不安。总之,知足常乐是“永浴爱河”的一剂良方。

作者为了论述他的这些观点,从正面和反面列举了好些例证,如关于“迈克叔叔”和婶母数十年彼此相爱的例证,关于离婚后再婚的女友难以维持丈夫“貌合神离”的“高标准”婚姻的例证,以及顽童因调皮捣蛋而担心失去母亲钟爱的例证等。所有的实例都是为论点服务的,读来使人觉得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