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流向远方的水
3597200000046

第46章 边缘者的探索与跋涉

--评《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衍进》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学变革巨流之涌动,学界也发生了许多新鲜、独立乃至先锋的思考。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与批评,也于此时以新鲜的姿态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一批女性批评家以新锐的姿态向批评界宣示--一种具有鲜明群体意识的学术思潮和不容忽视的女性批评文化正在兴起。在中国的女性批评中,北京大学是重要的阵地之一。张京嫒、戴锦华、孟悦、陈顺馨等都以实绩增强了女性研究批评的态势。本书的作者任一鸣随后也从新疆的昌吉来到了这里。

她所撰写的《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衍进》就是在燕园完成的。这是一部包括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现代女性文学、当代女性文学、台湾女性文学、香港女性文学在内的、具有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性质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时间跨度大,资料浩繁,理论难度高。任一鸣在这一新兴领域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与跋涉,显示出她的毅力和执着。这部论着为它的作者提供了有力的知识积累、理论素养及思辨和综合能力的证明。与以往女性文学批评角度的选择有所不同,该论着以探索概括中国女性文学宏观发展轨迹为其宗旨。既把新时期女作家作品的研究,放置于中国女性文学宏观衍进的流程中,对其做新的解读;又在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中,描述新时期女性文学对前者既继承又拓展的现代衍进轨迹。在对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文学与80年代女性文学的放置比较中,描述新时期文学对自身的发展与超越。

任一鸣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勾勒出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向着现代性衍进的历程,而且从更为宏阔的视野,较为深广地俯瞰历史上各阶段中国女性文学的情势--包括台湾、香港女性文学在内的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的整体风貌。

任一鸣在展示上述立论的过程中,始终深蕴着一位知识女性对当代女作家、当代女性精神追求历程心绪的感悟与认同。立论较新颖独到,思路也敏捷清晰,加上行文的流畅,以及较强的整体感,突出了这部论着的独特魅力。作者思维的最大特点,是以女性意识的现代嬗变作为贯穿论着的纽带和立论的基点,她特别注意从传统女性思维习惯的羁束中脱颖而出,能够从已成定论特别是一个时期较为普遍的结论中进行不人云亦云的思考。如:从传统与现代价值评判标准之不同的角度契入,从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价值评判标准之不同的角度契入,对男性中心世界对女性文学、女性美的衡量标准提出质疑与诘问。

作者以开放和发展的、并非封闭和静止的观念观照女性文学。既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指向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又表现出超越女性意识和女性情感的人类普遍意义的一种研究,尤其对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思潮的论述,使我们感到,女性批评家们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了第二性文化所面临的多重使命。这种见解已初露西方“第三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倡导的不以男性为比照对象的“新思维”之端倪。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论着所进行的讨论具有较大的理论难度和较高的俯瞰视角。需加以说明的是,这部着作的作者任一鸣是一位身处新疆距乌鲁木齐30多公里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1986年秋,她带着热情与期待,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高修班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当时即确定女性文学为研究方向。

其时,女性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地位远未确立,学术界对其存在意义尚在争议之中。作为一个拓荒者,任一鸣可以说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进行女性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从第一篇论文《女性文学的现代性衍进》发表至今,八年过去了。这段时间内,她专心致意地继续她的研究。

八年后的今天,女性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地位已被确立,这其中,亦有远在新疆的本书作者的一份辛劳与奉献。身处边缘也可以有边缘者的风度。任一鸣不以其身居处的遥远和工作空间的狭小而懈怠她对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对中国女性精神彻底解放和素质提升的思考求索,表现出一种自尊自信追求女性自我价值的精神,一种心仪于自己认定事业的责任与热忱。1993年秋,任一鸣以北京大学国内访问学者的身份再度进京。

这部论着就是她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访学一年的成果之一。这段时间,她还撰写了一本《女性文学与美学》,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两本专着的出版证明,她的勤奋和执着终于有了报答。

199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