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流向远方的水
3597200000045

第45章 隐藏于事实“缝隙”中的光芒

--我读《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

林丹娅在所着《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的扉页上写了如下一段话:“这不是一部断代史--她从历史混沌处而来,穿贯时空,于空白处,于无声处,鲜活而来,呈现她被塑的苦难与挣扎的意向--一个女性生命让我们重新认识的动态过程。”

这话表现此书不落俗套的视点和独特的构思。林丹娅以她作为女性的体验,直接进入对于“第二性”诞生及存在的“被塑”的处境。她把对于女性生命过程的认识当成文学思考的核心。扉页那段话表明,她不仅是以女性在社会充当何种角色的角度,而且也从女性在文化和文学中如何被书写的角度展开她的论述。这就使这部书超越一般的文学史着作的特性,而具有了很强的哲学思辨的色彩。与同类着作相比,本书写作优长之处在于,它坚持用独立的女性意识审视在被男权社会所蒙翳的文化事实上,重新辨识女性本有和应有的文学表现的权利和才能。许多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素材,在觉醒的女性意识的笼罩下,得到崭新的阐释,许多以往已有“定见”和“定评”的现象,在她的叙述中焕然一新。读这本书有一种愉悦,总觉风光满眼,许多新鲜的见解联翩而至,让人目不暇接。例如,她调动她的中国史知识把历史上的武则天现象纳入文化研究视野,认为武则天之所以不安于“被框定的角色位置”,是针对性别在社会学上的差异,她的“僭越”,“实际上就是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作者对“无字碑”作了全新的解释:

“她的内容就在于它的‘空白’,她以无言状态被置放于皇家陵园中,决不是任意的产物,她通过不去书写人们希望她书写的东西而宣告了自己。”

这本书,随处可见上述那种以宏大的历史观把女性为争取自身价值所进行的抗争,放置在非常广阔和文化背景予以考察。林丹娅作为作家兼学者,她的论述不仅充满才气,而且体现“大气”。她考察虽涉及广泛,但中心依然是中国文学。她所说的“这不是一部断代史”,更确切些说,应理解为这不是一部以生硬的时间切割,以文学材料简单印证女性作家创作状况的文学史,而是一部通过生动的、鲜活的叙述,即大体有时间的界定但不拘泥于此的关于女性在文学中存在状态的综合考察。它有一种将丰富庞杂的资料予以融汇贯通的、从大角度进行理论概括的能力。在作者笔下,那些看似零碎的现象,犹如散落的珠子被串接而成为一种奇观。说此书作者有一种“大气”,不仅在于知识积蕴的广博,而且在于她触类旁通的综合和发挥。她能从人人均能见到的平常中发现不平常。

例如“样板戏”中的“常青指路”或“大春来了”,她从中提炼出中国文艺中“哥哥救妹妹”的叙述模式,并且捣示出这种模式背后的男权话语的强力。林丹娅的深刻历史感建立在非常扎实的事实基础上,它的巨大概括力以严谨学风为后盾。作者的论述的确有某种睿智,但她的精彩见解中渗透着丰实的学养。如她通过中国第一代女作家笔下“母亲”本文的显现与“父亲”角色的消隐这一文学现象,总结出中国知识女性的追求和思考,就颇见锋芒。对此她还佐以丁玲、萧红、张爱玲三代女性作家创作本文和个人经历互为比较印证,总结出三个人“殊途同归式的黯淡与悲愤”,更见警策深刻。这是一本丰富的书,这还是一本精彩的书。作者的文字魅力来源于她对历史的熟谙,对文化传统的深知,对中国文学艺术资料的广泛把握,更在于她对这些事实的组织和穿透。她能从他人熟视无睹之中发现隐藏于事实“缝隙”中的光芒。

199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