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存册叫人缘
3596200000037

第37章 法则二十五 给宽恕——感谢所有折磨你的人(1)

1.恕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

古时有一位官员,家里珍藏着一对稀世玉杯。这对玉杯晶莹剔透,无瑕无疵,没有一丝杂色。官员将它们视为传家之宝,异常珍爱,轻易不肯示人,只在重要聚会时才拿出来,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玉杯放在上面供人欣赏。

有一次,官员宴请一些下级同僚。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大家的举止不免变得粗犷起来。一位同僚失手将玉杯碰落在地,这对宝贝顿时化做满地碎片。在座的人都惊呆了,那个冒失鬼更是吓得跪在地上,请求治罪。

这位官员却不动声色,毫无惋惜之意,好像刚才摔碎的不过是一只原本想要扔掉的破饭碗。他笑着对宾客们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定数,该有时它就来了,该失去时,谁也保不住。你偶然失手,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事后,朝中上下无不称道这位官员气度不凡,有宰相之量。后来,他果然成为宰相。他就是与范仲淹齐名的北宋名相韩琦。

世上有四种人,第一种人对别人严对自己宽;第二种人对别人严对自己也严;第三种人对别人宽对自己也宽;第四种人对别人宽对自己严。第一种人给社会制造麻烦,第二种人给生活带来压力,第三种人使人际关系变得轻松,第四种人给世界带来福祉。第一种人不一定都是小人物,他们对世界的破坏力总是跟他们的权力一样大;第四种人不一定都是大人物,但他们却维系着人类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

“容过”,就是要压制或克服自己内心对于当事人的歧视。尽管自己心里并不快乐,感到懊丧,但却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想一下自己如果在这种场合下会如何做,在做错了某事之后又有何种想法。当然,这里需要“容”、需要“忍”的是对于当事人本人,而对于具体的事情本身则应该讲明白,该批评的必须批评。

冷酷和苛刻是长在心灵果园中的毒草,真诚的宽恕才是真正的除草剂。

所谓“恕人之过”,就是容许别人犯过失,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一有某种过失,便忽视他,或一棍子打死,或从此以某种眼光去看待对方,不要搞“一过定终身”。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呢?谁都可能犯过失。这样说,可能大家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容过”讲的则是这样一种“过”,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或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有关。例如,自己的下属有了过错,自己的合作者有了过错,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么过错,等等。在这种情形下,能否有一种宽恕的态度对待这种“过”,这是衡量一个人的修养的一个方面。

伟人表现其伟大的方式在于他们对小人物的宽恕与体谅。在很多伟大人物身上都会有宽恕的美德,这种美德是他们能够被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在人的性格中,对人宽恕与否是你自己最能明显感受到的,因此也最容易加以改进。在生活中利用宽恕可以减少很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可以让大家更好的沟通,彼此多一些体贴和关怀。同时,宽恕也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让某些问题迎刃而解。

沙皇亚历山大时常到俄国四处巡访。一天,他来到一家乡镇小客栈,为进一步了解民情,他决定徒步旅行。当他穿着没有任何军衔标志的平纹布衣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记不清回客栈的路了。

亚历山大无意中看见有个军人站在一家旅馆门口,于是他走上去问道:“朋友,你能告诉我去客栈的路吗?”

那军人叼着一只大烟斗,头一扭,高傲地把这位身着平纹布衣的旅行者上下打量一番,傲慢地答道:“朝右走!”

“谢谢!”大帝又问道,“请问这里离客栈还有多远!”

“一英里。”那军人生硬地说,并瞥了陌生人一眼。

亚历山大抽身道别刚走出几步又停住了,回来微笑着说:“请原谅,我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吗?如果你允许我问的话,请问你的军衔是什么?”

军人猛吸了一口烟说:“猜嘛。”

亚历山大风趣地说:“中尉?”

那军人的嘴唇动了一下,意思是说不止中尉。

“上尉?”

军人摆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说:“还要高些。”

“那么,你是少校?”

“是的!”他高傲地回答。于是,亚历山大敬佩地向他敬了个礼。

少校转过身来摆出对下级说话的高傲神气,问道:“假如你不介意,请问你是什么官?”

亚历山大乐呵呵地回答:“你猜!”

“中尉!”

亚历山大摇头说:“不是。”

“上尉!”

“也不是!”

少校走近仔细看了看说:“那么你也是少校!”

亚历山大镇静地说:“继续猜!”

少校取下烟斗,那副高贵的神气一下子消失了。他用十分尊敬的语气低声说:“那么,你是部长或将军!”

“快猜着了。”亚历山大说。

“殿……殿下是陆军元帅吗!”少校结结巴巴地说。

亚历山大说:“我的少校,再猜一次吧!”

“皇帝陛下!”少校的烟斗从手中一下掉到了地上,猛地跪在亚历山大面前,忙不迭地喊道:“陛下,饶恕我!陛下,饶恕我!”

“饶恕你什么?朋友。”亚历山大笑着说,“你没伤害我,我向你问路,你告诉了我,我还应该谢谢你呢!”

很明显,能够“容过”的人,往往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能够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认可。

宽恕不仅是心胸的体现,而且是极高的做人境界,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种放弃报复的决定,这样看似乎有些消极,但真正的宽恕却是一种需要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的积极行为。宽恕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做人品质。

2.和为贵,责人不可太严

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你总会发现有人偶尔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那么此时你应当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意见而不至于把关系闹僵呢?这正是一展你的社交才能的时刻,也是对你自身素质的一种考验。

明代洪应明说过:“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以。”意思是说,对待他人的错误,不应当以攻击为能事,方法更不能粗野,不能刺伤朋友的自尊心。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即使你说的和做的千真万确,别人也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又怎么能达到改过的目的呢?此时展现你的交际才能就非常重要了。

指责他人之过,需要稍做保留,不要直接地攻讦,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语言,使对方自然地领悟,切忌讽刺挖苦,过激的言辞很可能会断送友谊。因此,责人过严的话最好不要说,要说的话,也必须改变语气。总而言之,这其中的技巧运用得如何,也正是你社交能力与自身素质高低的一种体现。

孔子亦云:“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这是交友的学问,意思是对朋友犯错,以诚意提供忠告,如果对方不听,就要中止劝告而暂时观察情况。如果过于啰唆,只会惹得对方厌烦,毫无效果。要不要接受你的忠告,终究要看对方,过于勉强只会损害友情。

交往中发生分歧,双方往往都认为自己的意见、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从而发生争辩。将对方驳倒固然令人高兴,但未必需要把对方驳得一无是处。因为这样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得不到对方的认可,而且终有一天会自食恶果,受到对方的攻击。

那么如何劝说别人改正过失呢?最重要的还是,大力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恰到好处地去了解对方的想法,然后在顾及对方颜面的前提下,陈述自己的意见,让对方改正过失。总而言之,记住一句话:责人勿太严。这是你为人处世灵活之道。

现实生活中,不乏性格孤僻或任性怪异之人。他们感情内向,整日郁郁寡欢,焦躁烦恼,心境阴沉,缺乏生活乐趣。同这些人打交道可不那么容易,你得掌握一些诀窍。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一个人表现出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习惯行为方式上的特征。一棵参天大树,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找不出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