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境界叫包容
3596000000032

第32章 修天道:包容造就开放人生(2)

我们应该还对那著名的“艾滋病村”记忆犹新,如今又有“麻风病村”,一提起这些人们就“谈虎色变”。想起******总理深情拥抱一个失去亲人的艾滋病孤儿,我们不觉得惭愧吗?总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对待每一个生命要包容”的态度,我们是不是也该行动起来了呢?

山之所以青,得益于树木的生长。虽然树木吸取山的养分,但是山还是包容了树木。因为山知道,如果没有树木,那她自己就不会有美丽青春和亮丽娇容。假如没有木秀,还会不会有山青青?

看看身边的勾心斗角,想想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再看看人们对无辜者的歧视态度,多么的令人惋惜与痛心!心的距离不拉近,人与人之间就难以融合,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和谐就只能是一场梦。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不同的声音发出。虽然“一人一个调”,但只要真诚地包容,那它就能弹奏出和谐与美妙的乐章。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她们却编织了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也正是因为有了人与人的思想相异,才会有智慧与财富的光芒照亮人类世界,并续写着生生不息的传奇……

包容是和谐的需要。人与人之间,你包容我,我包容你,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一个多么和谐的社会!多一份包容,就多一份和谐。不管是国与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抑或是在个人之间,只有同舟共济,彼此了解,才可能带来幸福、进步和安乐。

和谐社会所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特征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在不断的付出与创造中才能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以包容之心待人,以包容的行为感染人,大家目标一致、情同手足,那么社会方可进步,国家方可发展,和谐方可成真。

4、包容是平等的需要

在汉语文献中,“平等”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词语。这反映出中国人与其他民族一样早就意识到:作为人类,一切人之间存在着相同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人,作为人来说,相互之间都有一些共同之点,在这共同点所涉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的观点自然是自古就有的。

CCTV的《经济半小时》中播出了一个节目,讲的是关于在京的农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看到那些对于知识渴求而不畏严寒艰苦的小朋友,看到那位为了孩子而坚持留下默默奉献的女老师,而再想想那些因不具备办学资格而被勒令撤掉的学校……。让人不禁想到了作为一个法律人所奉为圭臬的“平等”,想到了如何去实现一个最基本道德层面上的平等。

教育权是宪法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每个人作为中国公民,都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不管是一个城市本地居民的孩子,还是来自于农村的移民子弟,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都在中华大地的上生活,阳光赋予我们每个人同等的健康成长。

道理就像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如果有偏见,那就会先入为主,看什么都不顺眼,正如一个人带着由下有色眼睛看别人,那些看到的现象都将被冠以“素质低下”。于是在一个偏见的社会生成的是畸形的人与人关系,城市人讨厌农村人,农村人害怕城市人,城市人排斥农村人,农村人不信任农村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平等被扭曲,平等被唾弃。

其实,很多年前,很多人,直到现在都在讲,城市人如果想想,高楼大厦甚至城市人所赖以居住的商品房,无一不是来自于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城市的繁荣,正如深圳起先的经济崛起,依赖的不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吗,而现在的制造型城市,东莞到现在都是靠一批批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心情汗水来积累其繁荣,推动其发展;乃至到我们的出口外汇,还不都是依赖我们的农民工廉价的劳动力,铺设的低廉价格产品的道路赚得的吗!

如果这些我们的社会都可以否定的话,那有一点我们却是脱离不了关系的——农民是我们每个人的衣食父母,这些事实从我们小学时候背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候,就已经承认了。

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是否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呢,其实,包容并不需要我们付出多少,也许就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友好的问候,对于那些生活在我们城市中的农民工,他们就会有种深深尊重的感觉,对于那些可爱的农民子弟,他们会铭记那微笑和问候所传递的爱与阳光。

记得节目最后的一个镜头,当记者问起那些小朋友是否喜欢北京的时候,那些小朋友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喜欢”,不知道我们的城市人看到这些是什么样的感受,尽管城市中没有学校接纳他们读书,尽管在城市中他们受到了歧视,但是那种纯真的感情还是喜欢繁华热闹的城市,那种喜欢是一种渴望,渴望跟城市中的小朋友交朋友,渴望在城市的学校中上一堂数学课,渴望看到城市中的阿姨给自己一个微笑……。然而不知道他们那种渴望是否可以实现。

有人说,你选择不了出身,是的,那个深红色的户籍证明,在你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已经给你写上了农村人的标签,但是你可以选择奋斗,面对一个弱势群体的奋斗,城市人即使没有提供帮助的义务,但是是否可以选择行使“一视同任”的权利呢。

也许有色的眼睛不可避免,就像总是有些学校不愿意接受那些农民工的子女入学,但是如果一个城市有种包容的胸怀,我们的社会会慢慢变得更加平等,如果城市人可以更加包容地去付出一个微笑,却可以让农村人感觉自己辛苦奉献的城市就是天堂。

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平等并不能完全抹去个人之间的差异。但是既然我们将建设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就需要认真对待闲事的不平等,更不能听任不平等的扩大。因为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建立在严重的不平等基础之上。

平等包容是我们的净土。平等很宝贵,包容更宝贵。看看今天的世界,种族之间不平等,大国小国之间不平等,甚至男女也不平等,贫富之间更不平等……。在这现实的世界里,由于不平等太多了,所以是非、烦恼、仇恨、纷争才不断地发生。

我们的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等正觉的那一刻,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与众生原来是平等的,我们如果能感到自己与三世诸佛的本性是无二无别、绝对平等的,自然就会自尊自重,同时也会把别人看成是未来的诸佛,就像《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的:“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将来都要成佛。

如果每个人都能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并且尊重到极点,人间自然就不会有纷争发生了。

平等重要,包容更重要。这世间一定有很多互相差异的地方、不相同的地方,这是本来如此的自然现象,例如见解思想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语言文字的不一样,以及其他种种的不一样。我们要能容纳、包容和自己不相同的各方面的存在,不一定要别人与我一致,跟我完全一样。有句话说“有容乃大”,有容纳一切的肚量才能显示出伟大。大,才能共同存在,共同繁荣;有各种的不同,才能显示出这个世界的多彩多姿之美。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竹子一根一根地密植生长,流水还是一样潺潺地流过去;山无论怎样高耸天际,也不妨碍白云飘过长空。世间上的人不管怎样阻碍我,假如我能像水一样的柔软,像云一样的逍遥,我们一样可以精进向前,而又随缘自在。所以对于世间给予我们的阻碍不要太计较,只要自己有平等心和包容心,一切都能迎刃而解,很顺利地得到解决。我们要能从差异不同中求得共同点,这样才能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我们的一只手有五个手指头,一向都相安无事。有一天,这五个手指头忽然互相争吵起来,大拇指说:这个手我最大,表示最好,所以五个手指头,应该由我来领导。

第二只食指听了很不服气,就说:这五个手指头中我最大、最有用,你看,我一伸,这里、那里,大家都听我的指挥,我才是最大的;我叫食指,只有我动了,大家才有得吃,所以我最重要。

中间的手指头也不服气,它说:哼!不要这样讲,你们看,这五个手指头,哪一个最长?我最长!哪一个在中间?我在中间。实实在在我是最大的。

轮到无名棍,它就说了:你们统统不要讲,人的这只手,真正最大的指头应该是我无名指。有人以虚名为重要,有人以实际为最重要,我是无名指,虽然我不要名,但是实际上,钻石和金戒指都会套在我上面。我才是最尊贵的。

争来争去,大家都争第一,独有小指在旁边不开口。大家就问它:“咦!你怎么不讲话啊?”小指就说:“我还有什么好讲呢?我最小、最后、最没用,我跟你们争什么呢。不过,我虽然最小,但这只手如果没有我小指,只有你们四个指头,也不像一只手吧?”

大家一听,这个道理没有错,因为有小指才像一只手啊。过了一会儿,小指又再开口说:当人们拜佛的时候,要合掌礼拜,我不是排在最前面吗?

从平等的观点来讲,这五个手指头。谁是第一呢?个个是第一,统统都是有用的。一只手如果只有单独一根手指,它就没有作用,没有力量;一定要五指并存,才成为一只手,五个指头握成拳头才有力量。

5、包容是自由的需要

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实质上讲,自由总是美好的,总具备一种天然的诱惑和道义上的美感,所以无论是对本土的、移植的、天赋的还是与时俱进的自由,人们总保持着一种热烈追逐的情怀。

包容与自由,粗看二者意思无所关联,而细琢磨起来含义很深。其实,包容与自由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如果没有包容便没有自由,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感悟其中道理,一个家庭,假如成员之间不能互相容忍对方的缺点或生活习惯,不允许、容忍对方持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久之这个家庭就会出现不和谐之音,人心不悦。

社会也是这样,当我们走向社会与不同人接触时,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念,不能接受或容忍别人的观点,争高论低,引起纠纷矛盾,久之互看不顺是非不断,人心压抑。扩而大之,便是国家,世界上有200余个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如果不能相互容忍包容,相互不能友好往来,久之互为利益而争,国之能和?这样一来一个家庭不和睦;一个社会不和谐;一个国家不和平,岂不就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了吗?当今中东地区战火不断,有的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不都是把自以为是,不能接受容忍别人而引发的吗?

反之,我们把念头一转,学会了包容,它表面看是你接受了别人,更深一层是你已经学会为别人着想。在家庭之中,人人都互相为对方着想,那么家庭便和睦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都能互相为别人着想,那么社会就和谐了;国家之间能互相为对方着想,互相尊重,那么世界就和平了。

世界和平了,我们每个人还会不自由吗?这就是包容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包容是门功夫,真能做到了,它的确能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自由需要诚实,需要宽容,需要责任,需要理性,离开这些素质的支撑,自由就会失去方向而走到美好预期的对立面,变成他人和社会的地狱。毕竟,对于整体的社会来讲,有比自由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秩序,缺乏了以上诸种素质,自由就会成为秩序的敌人。因为无论是欺诈,还是偏激、非理性,这些社会心理状态的外部性都特别大——自由如果缺乏诚信,只能成为欺诈者的自由,没有责任,只能成为自私者的自由。所以霍布斯也就说了:为了秩序,为了告别原初状态下混乱的丛林,人们必须让渡出自身的一些自由,订立共同遵守的契约。

包容是自由的需要,没有包容,自由可能流于愤世嫉俗,本来想除草,可是,却连自由的花朵割得一个不剩了。抗争是必须的,但是,为了抗争中必须提起宽容的精神。如果信奉一个也不宽容的话,那么,自由也就最难以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