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境界叫包容
3596000000003

第3章 修心理:包容造就快乐人生(1)

1、包容者烦恼看得开

大海的宽广在于汇集大大小小的川流,生命的汪洋在于包容深深浅浅的缘分。

为什么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感觉自己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烦恼,有太多的痛苦,根本无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呢?为什么有些人尽管身处逆境,却整天乐呵呵?有些人事事顺意,却仍然郁郁寡欢?说到底是一个人的心胸问题,具体说,就是有的人缺少包容心。

包容别人,就是解脱自己,就是不自我折磨,不自寻烦恼,不自怨自艾。要知道烦恼都是自找的。菜不好,你可以做得好吃点;衣不好,你可以洗干净点;住不好,你可以摆得整洁点。尽可能过好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常言道:不如意事十八九。既然一生之中有哪么多不如意的事要面对,那么,我们不得不找一种方法来化解这些问题。许多人都找到了这种方法,它就是尽可能地去包容他人,尽可能地学会看开。

一天,神对一个名人说:你的车子、房子等所有的财产都是我给你的,今天我要全部取回。

既然神意不可违,那个名人只好交还了所有的财产,成了两手空空的穷人。几天后,神又来讲:你的妻子、孩子、朋友也是我给你的,我也要收回。

无奈,名人只能从命。变得孤苦伶仃。又过了几天,神再次到来,说:你的身体、血液、骨髓也是我给你的,我也要取回去。”名人诧异地问:“那什么才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呢?

神答道:有一样东西是别人永远都无法取走的,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那就是你生命中曾经爱过、恨过的人和经历过的所有事。而这些,才是真正永久属于你的幸福。

人的一生经历苦难并非坏事,而是一笔财富,当我们面对天下的桃李,那不就是我们的幸福吗?既然人生是由无数个烦恼串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微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达观一些呢?

包容者烦恼看得开,“看得开”是一个超越个人“小我”而投入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我”之中的通达大度,是“知足更励前,知止以不止”的拼搏进取,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安之若泰,水波不兴——这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正显示了一个人包容万事万物的胸襟和大智大勇。

一位访美中国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脸上的神情却是那样祥和兴奋。

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

“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女作家随口又说了一句。

岂料,老太太的回答更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等待三天”,多么富于哲理的话语,多么乐观的生活方式。它把烦恼和痛苦抛下,全力去收获快乐。

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有一句话:“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这比较直观地讲出了其中的道理。我们每个人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观念和态度。

在生活中经常不快乐的人,一种是思想比较狭隘。这种人,一件小事往往看得很大,很严重。一种是思想比较敏感,明明是在说别人,他却认为是在影射他,神经过敏,疑神疑鬼,心里不痛快。还有一种是思想悲观。一事当前,总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困难中看不到希望,在胜利时又时时担心出问题。“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种人,该快乐时快乐不起来,而有了事情就更是沮丧、悲哀了。

著名作家张贤亮写过一篇《心安即福地》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回忆了自己18岁从北京携老母弱妹来到宁夏,后来年过不惑而孑然一身,为省一角钱而步行十五公里去乘车的经历。是的,世事万物即在心,心安了,人也乐了。心不安,即使锦衣玉食、华屋豪车,同样不会快乐。约翰·奈斯比特说:“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求平衡起来。”

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期间,陷入了非人的境地。他不仅遭到无数次的批斗,每天还要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接受劳动改造。可沈从文毫不在意,他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一句话,竟使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把多雨泥泞的咸宁描述成王孙可游的人间仙境。

“荷花真好。”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欣喜赞叹不已,这是一种趋于澄明的境界,一种旷达洒脱的胸襟,一种面临磨难坦荡从容的气度,一种对生活童子般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的生命情感。

由此可见,影响一个人快乐的,有时并不是困境及磨难,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快乐必然会占据你的每一个日子。

天堂与地狱,就在你心中。

已故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世界上只有三样东西是真的,上帝、人类的愚蠢和笑声。前两项是我们无法了解的,所以,必须对第三项下点功夫”。

“痛苦像一把犁,它一面犁破了你的心,一面掘开了生命的新起源。”古人讲“不知生,焉知死?”不知苦痛,怎能体会到快乐?痛苦就像一枚青青的橄榄,品尝后才知其甘甜,这品尝需要勇气!

二战期间,一位名叫伊莉莎白·康黎的女士在庆祝盟军在北非获胜的那一天收到了国际部的一份电报,她的侄儿——她最爱的一个人死在战场上了。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决定放弃工作,远离家乡,把自己永远藏在孤独和眼泪之中。

正当她清理东西,准备辞职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封早年的信,那是她侄儿在她母亲去世时写给她的。信上这样写道:我知道你会撑过去。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曾教导我的:不 论在哪里,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我永远记着你的微笑,像男子汉那样,能够承受一切的微笑。她把这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似乎他就在她身边,一双炽热的眼睛望着她:你为什么不照你教导我的去做。

康黎打消了辞职的念头,一再对自己说:我应该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面,继续生活,因为事情已经是这样了,我没有能力改变它,但我有能力继续生活下去。

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一去无返。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座15世纪的教堂废墟上留着一行字:事情是这样的,就不会那样。隐在痛苦泥潭里不能自拔,只会与快乐无缘。告别痛苦的手得由你自己来挥动,享受今天盛开的玫瑰的捷径只有一条:坚决与过去分手。

现实中没有“通往快乐的道路”,因为快乐不是我们向外寻找来的,快乐的动力来自我们内心深处,正如许哲所言:“境由心生。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期望而保持年轻快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得好: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快乐无需循路,因为,快乐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道路”,一条用心和习惯筑就的“道路”。

2、包容者名利看得轻

人生在世,红尘中多的是身外之物,惟有心灵上的东西才是能承前启后的不朽精灵。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写过一段令人叫绝的《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尤新,并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溢日陋,身与名,一起臭。”一代宗师,视名之淡,视利之轻,忘怀得失,自寻其乐之情跃然纸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启功先生一样笑对生活,有不少人总以为“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来利往”,凡遇与名利、待遇有关的事,总要争得你死我活,无休无止。他们总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好像有人故意和他作对似的。如此这般斤斤计较,把宝贵时光纠缠在一些无聊的小事中,如何能活得潇洒,活得快乐呢?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博学多才,兼通释典。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超脱隽逸,耐人寻味的禅机。他有一位方外好友佛印禅师,是宋代著名的高僧,解行俱优,苏东坡和他过从甚密,并颇为折服。

苏东坡在被贬期间,有一次,写了一首赞佛偈。偈曰: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首偈语,气概非凡,意境很高,显示出东坡居士才华横溢,不可一世。香港天坛大佛落成,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提词还是用的这首偈颂。“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是这首偈颂的中心思想。一方面固然是在赞颂佛陀;另一方面,是隐喻作者具有超俗,不为物累的境界,是自负不凡的得意之作。

苏学士写下这首偈颂,立即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欣赏,期望得到这位方外知交的赞扬。哪知道佛印禅师拜读以后,提笔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带回。苏学士一见这粗恶而带辱骂的批语,不禁无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禅师迎上前来笑道: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学士一听,顿时默然无语,颇有愧省之意。本来佛印禅师是比较了解和关心他的,知道他虽然喜欢内典,颇有解悟。可是,缺乏实践工夫,习气较深,对富贵功名,看不破,放不下。所以,佛印禅师致东坡居士书中,曾不止一次点破他,说:“时人忌子瞻作宰相耳!三十年功名富贵,过眼成空。何不猛与一刀两断?”又说:“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为何于自己性命便不知下落?”这些无非是禅师的一片婆心,随机劝导,为其解粘去缚。可惜东坡居士并未接受这些苦口良言,以致到临命终时才知平时的功夫不得力。

“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他们被什么东西拖住了,缠住了,压住了,这东西就是功名利禄。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愈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品尝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纯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在名利问题上,得失的对立似乎特别明显。然而究其实,两者总是相互转化的,得到反而意味着失去,失去反而意味着得到,甚至得失的不仅是名利,还有身家性命。在形式上放弃它,反而能够永久地保存。当刘备将死时,此时三分天下之势已确立,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是人杰,就劝他如果儿子阿斗可以辅助就加以辅助,如果实在上不了台面就自己做君称王罢了。而诸葛亮未必不是做君主的料,他甘做人臣,这似乎没有得到人主之高位与尊荣,但千载之后,他的英名却比任何一位皇帝都高。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他与历史与汉文字永久性地联在一起。如果他废阿斗自立,那他前半生的一切英名,都将被篡权者的恶名所掩盖。这正是最大的得到。

俗话说:“退一步阳光大道,进一步死路一条。”追求虚名是人类的一大弱点,是害别人也是害自己的祸患。应谈笑看虚名,追求事业,不为名利牵累。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人生快乐的事太多太多,又何苦为眼前的一点暂时利益而烦恼呢?

生活中最聪明的人往往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看得淡的人,他们很清楚该理睬什么,不该理睬什么,决不犯捡芝麻丢西瓜的错误,知道什么事情可以改变命运,也知道什么事情只会消耗青春。

3、包容者得失看得淡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得与失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走向成熟的。有的人,从不为功名利禄处心积虑,也不会因得而喜、因失而悲,他失去的可能要多于得到的,但他失去的是身外之物,得到的是生活的充实。有的人,每天沉湎于患得患失的苦闷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失去了多少、得到了多少上,而不关心失去的是什么,从不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看起来他没有失去什么,事实上往往因得到的东西而迷失了自我,正如16世纪法国一位思想家所说:什么都来一点的人,什么都得不到。

人生一世,荣与辱、得与失在所难免。只有具有包容心的人才能把这一切看淡。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个运粮的官员,由于发生粮船沉没的事故而受到处罚,卢承庆在考功时给这位官员评定为“中下”等级。那位官员得知后,既没有提出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卢承庆继而一想,“粮船沉没,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力量所能挽救的”,因此决定改评为“中中”等级。那个官员依然没有发表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的感谢话,也没有感动的神色。卢承庆见他这样非常赞赏,脱口称赞:“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当即又把他的功绩改为“中上”等级。

有的人将得失荣辱深藏于心,有的人则因受宠而得意忘形,因受辱而愁眉不展。而具有包容心的人,心宽得能够容纳一切,自然嫩能做到宠辱不惊。宠辱不惊是包容心的高层次境界,它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看破红尘,而是远离名利、远离喧嚣的一种坦然,一种从容。

有句话你是知道的,叫“好事多磨”。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念:失意是一种磨炼的过程,心即使在冰冻三尺之下也不会凉的。有瑞雪兆丰年之说,雪愈大,年愈丰。

有人觉得自己一直在失去,而没有得到些什么。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所拥有的看得太重,或者说他们过于保守,过于悲观,总觉得若有所失。事实上,得失应该是参半的,在你失去的同时,往往也得到了其他的东西。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不论如何磨人,如何将你压缩在一个四方的小盒子里,但思维的空间是不受限制的,心灵的视野没有藩篱,无比宽广,任你驰骋。来去自如,生命的迷人之处就在这里!

站得高,你就看得远。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人生,各色不同;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乐悲恐惊,七种情感,品之不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如果一生无挫折,未免太单调、太无趣、太乏味。没有失败的尴尬和忍辱哪来成功的喜悦?也许你就是忍受不了人情的冷暖和失败的打击,抱头哀叹,早已说过“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自己还会遇到,那就当它是横亘于面前的一块石头吧。摆正它,蹬上去!也许视野会更开阔、心胸会更豁达呢!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中的是人的德行修养和德才培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