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为人处事
3595000000025

第25章 藏锋露拙,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3)

李成梁攻破王果寨时,努尔哈赤难保生命是情理之中,这时,只有让李成梁觉得努尔哈赤对他没有任何威胁时才有可能放过他们。努尔哈赤可怜,并且愿意到李家当侍卫,任何强大之志都隐藏了起来,让李成梁放了心,因此,努尔哈赤才求得了生存的机会,有了后来创下的宏伟大业。

不显强大之志能使对手对你懈于防备人们对强大的对手,总是倍加注意,如果在别人的倍加注意下,你有任何不利于他的行为,他一定会想尽办法进行破坏。所以韬光养晦之术要求在弱小时不能显露大志。这样,别人就不会注意你,你要所有动作都不会被注意,因此,成功的机会就大。

慕容超是南燕开国皇帝慕容德的侄子,但是慕容德没有儿子,于是立慕容超为太子。因此,慕容超便成了南燕第二代国王。慕容超10多岁时,他和母亲一起逃难,流浪到了长安。长安是后秦国的都城,这里的国王名叫姚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许多小国家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经常战争。

慕容超作为南燕国王的侄儿,他的身份特别引人注目。像他这样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生活在异国他乡,如果不留心就会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因此,慕容超为了保护自己,以便将来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就装成傻瓜和乞丐。他每天故意不务正业,穿得破破烂烂,还疯疯癫癫地在长安街头讨米要饭。

从此,后秦的人都看不起他。有一天,他在要饭的路上,后秦的姚绍看见了他。姚绍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他一见慕容超,觉得惊奇。他发现这个乞丐表面上疯疯癫癫,但他高大的身躯、端庄的容貌及表现的精神气质,都和其他人不一样。于是,姚绍劝国王姚兴把慕容超留下来,封给他爵位,让他为后秦效力。

姚兴想亲自考查一下慕容超,于是叫慕容超去皇宫里见见面。会见的时候,他特意提些问题让慕容超回答。可慕容超故意掩盖自己的真面目,假装成很笨的样子,讲话语无伦次,回答问题牛头不对马嘴。所以,姚兴十分看不起他,把他赶出了皇宫。事后,姚兴生气地对姚绍说:“俗话讲‘漂亮的皮毛不裹傻骨头’,看来这话不是有道理的。”此后,慕容超在长安也没有人再注意了,他来去自由,无拘无束,过着一种非常自在的生活,最终找机会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慕容超为了不被别人利用,顺利回到自己的祖国,他用装傻以分散别人的注意力,让别人觉得他不足以注意,因此,他就获得了自由,也就为后来顺利回国打下了基础。

所以当你弱小时,显露大志,别人就会认为你有朝一日会成为他的威胁,因此,对手就可能处心积虑地对付你,让你不能成功。同样的道理,在职场中,如果你不显露出强大之志,你的上级领导就不会觉得你是他的威胁,因此不会处处阻碍你的行为,而且,当你有发展时他也不会觉得对他有威胁,不会发觉你有其他目的。这样,你就能获得大好的发展机会,以图大事。

趋利避害,明哲保身

人世间的许多危险,都不露痕迹地潜藏在看似波澜无惊的环境中。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就要千方百计避开一切可能的危险。

汉代开国大功臣萧何在保护自我方面就做得很有技巧。萧何是最早支持并参与刘邦起事的亲信,在反秦灭楚兴汉的事业中立有大功,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他排在功臣之首,并给了他可以佩剑穿履从容入宫朝见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宠。

后来韩信被诬为谋反,当时刘邦率兵出征在外,萧何为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的心头大患,萧何由此从垂相提升为相国,封地增加了五千户,还给了五百名士卒作他的警卫。朝中大臣无不向他表示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的秦朝遗老,对萧何说:“你很快将有大祸临头了,如今皇上风餐露宿转战在外,而您坐镇京师,并未立下战功。皇上之所以给你增加封地、设置卫队,是由于韩信刚刚谋反,皇上对你心存怀疑,以此加以笼络,并非是对你的宠信。请您让出封赏不要接受,并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军队,皇上必然高兴。”萧何认为他说的十分有理,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又过了一年,英布谋反,刘邦又一次率兵出征。他一再从前线派使臣回京师打听萧何在干什么。萧何认为皇帝出征在外,他便应当尽心尽责,这时老人召平又劝道:“您不久将有灭族的大祸了。您如今位为相国,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您自入关中十几年来,甚得民心。如今皇上派使臣来打听您的情形,是担心您名声太大,对他构成威胁。您何不到处压价买田,高利放债,使人民时您有怨言?只有如此,皇上才会对你放心。”萧何听了他的意见这样做了,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当刘邦班师回朝时,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刘邦一点也不怪罪萧何,反而将老百姓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他说:“你自己处理去吧!”

官场上,对权力是最敏感的。职场也是如此。如何于变幻繁复的环境中保全自己,需要高人一筹的避害之方。萧何的立身之道给我们展现了韬晦智慧的精妙。

德国近代哲学家尼采说:“与动物不同,人在自己体内培植了繁多的彼此对立的欲望和冲动。”这就是指人皆有“趋利”的本性,为了各自的利益,对立的双方会明争暗斗。职场中,若在众人面前显得过于贪利,则会招致危险。

西汉大臣霍去病曾六次出击匈奴,为汉朝打通了去往西域的道路。霍去病出身贫寒,自小过着奴仆的生活,但没有失去自己的志向。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考虑到霍去病精于骑马射箭,作战英武勇猛,于是下令,派大将军卫青挑800名精锐的骑兵归于霍去病的账下,让其指挥出击匈奴。霍去病在带领骑兵作战中出奇制胜,活捉了单于的叔父、相国及将军多人,开战告捷,大快人心。在以后的抗击匈奴战争中又屡建奇功,汉武帝龙颜大悦,对霍去病加官晋爵,赏赐他高官厚禄。

这一年,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府邸,他带着霍去病参观了一遍,出门后以为霍去病会谢主龙恩。哪知,霍去病看了这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后,对皇上深深一拜,说道:“多蒙皇上赐爱,匈奴一日不灭,去病一日不安,又何来推兴享受荣华富贵,深居广厦呢?还望皇上多多包涵。”说完,翻身上马,急急朝军营奔去。汉武帝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见利让利,处名让名,也许常人认为这种态度太糊涂,其实不然。霍去病也不是不图利,越是在这样时候,越要小自翼翼,若取之不慎,就会引发祸端,反之,自然是名利双收,迈向更大的成功。所以说,职场上既要“趋利”又要“避害”,利益得失的互为转化很复杂,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就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达到得利避害的效果。

不要耍小聪明

每个人都想表现得很聪明,但如果一个人老耍小聪明就成了一种愚蠢。如果你是真正的聪明,就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随便地“卖弄”你的聪明。那样,不但使你的聪明变得廉价,有时还会给你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国时期,杨修是曹操门下掌库的主簿。此人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但他自恃其才,竟小觑天下之士。

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园。快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察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好是坏是褒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园门,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

又有一回,塞北送来一盒酥孝敬曹操,曹操没有吃,只是在礼盒上亲笔写了三个字:“一合酥”,放在案头上,自己径直出去了。屋里其他人有的没有理会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动。这时正好杨修进来看见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头,打开礼盒。把酥饼一人一口地分吃了。曹操进来见大家正在吃他案头的酥饼,脸色慢变,问:“为何吃掉了酥饼?”杨修上前答道:“我们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话怎讲?”曹操反问道。杨修从容地应道:“丞相在酥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赏给大家吃的,难道我们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吗?”曹操见又是这个杨修识破了他的心意,表面上乐哈哈地说:“讲得好,吃得对,吃得对!”其实内心已对杨修产生厌恶之情了。可杨修还以为曹操真的欣赏他,所以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把心智用在捉摸曹操的言行上,并不分场合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从而也不断地给自己埋下祸根。

杨修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曹操亲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曹操数次进攻蜀军总不能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且会挫伤士气,真的撤兵无功而归,又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夏侯惇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惇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它味道不错。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转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您可算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于是寨中各位将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作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召夏侯惇入帐,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回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意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以为不听军令者戒。曹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杨修,杨修也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虽然曹操事后不久果真退了兵,但平心而论,杨修之死也确实是罪有应得。杨修确实够聪明,但却犯了一个为人臣的大忌,就是不该胡乱猜测统治者的心理,并加以毫无掩饰地传播。终于,他表面的聪明使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绝路。他到死都不明白,正是他的过分外露的聪明使他成了刀下鬼。他的聪明使他招人喜欢,招人赞赏,但他太滥用自己的小聪明,而最糟糕的是,他又特别自恃聪明,动不动就表现出来,终究是会被人嫉妒的。在明争暗斗的官场,他注定成不了大气候,注定被人扔弃在权力的道路上,而成为荒野孤魂。

聪明是一种财富,也是一柄“双刃剑”,聪明可以使你成功发达,也能给你带来灾难,关键在于怎样把握和使用。人们大都喜欢聪明的人,但爱耍小聪明的人有时反会遭到不测。

在现代职场中,“杨修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些人一方面习惯于猜测上司的意图行事,看着上司的眼色走路,另一方面又表现得极为自负,总显着自己比别人聪明,不断向人炫耀自己的猜测能力。因而,他们不仅难于获得同事的喜爱,更会引起上司的反感。

翟亮曾在私企和外企工作过,由于观察力强,他经常能提前想到老板的想法,因此深得器重。后来他跳去某机关单位,依旧处处揣摩领导的心思。开始时老板似乎很认可,夸他脑子转得快,有眼力。于是他变本加厉,经常与身边的同事交流老板的想法,预测老板下一个行动,并提前做好准备。但结果出人意料,他逐渐发现领导对自己越来越冷淡,不但不再夸奖,而且经常挑刺,过了没多久,他被领导随便找了理由,就给打发到了一个“空闲”的职位里去了。他很困惑,不是职场里都教人要懂得揣摩上司意图,提前做好准备,以得老板欢心吗?

很明显,翟亮犯了跟三国时代的杨修同样的错误:懂得揣摩上司意图是件好事,但过分解读上司的意图却是致命的“自杀”行为。古人有训:君子善断,小人善猜。整天猜测上司的意图的人是小人,总是炫耀的自己本领的事是小聪明。所以说,做人一定不要卖弄小聪明,否则就会令人生厌,给人造成不快,更主要的是极容易把自己逼上绝路。

成功需要的是智慧,不是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小聪明在时间面前不堪一击。若真的是个聪明人,就不会耍小聪明,这样,至少可以避免弄巧不成的难堪。真正聪明的人一定要貌似浑厚,大智若愚地把自己的聪明深藏起来。不惹人家眼红,不让人家难堪,不到火候、不在刀刃上不轻易展现,使用自己的聪明。也就是说,聪明不是耍的,凡是耍出来的聪明都是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