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人人都在追求成功。不过,渴望成功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很少,原因在于很多人没有真正领悟职场方圆进退之道。进,固然可贵;而以退为进,更是难能可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退为进呢?要紧紧地抓住“退”和“进”、“失”和“得”之间的辩证关系。“退”并不是一味的忍让、败退;“进”更不能不假思索,急躁冒进。必须切记:退应有底线,进要有节制。只有悟透这些职场玄机,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运筹帷幄,从而决胜职场。
利益取舍,做人之道
利益取舍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领悟的人,舍不得。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
职场为人处事如此。要做成大事,就必须顾全大局,必须关键时刻不能患得患失于小益小利,更善于分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能够舍卒保车,为了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舍弃眼前的利益。
有道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援。冯该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援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援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贫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啧啧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援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完了。
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冯援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援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便大不高兴。冯援对他说:“您不是要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用谗言陷害,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甚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援的“市义”苦心。
正所谓“好与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得失问题就是贡献与索取、获得与舍弃之间关系的平衡和把握。
历史上,有无数著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舍得”二字的把握和体悟。昭君舍弃了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踏上了黄沙漫天的西域之路,却得到了天下的一时太平与后世的无限赞美;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舍弃了君王一时的尊严,忍辱苟活,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的反思、十年的历练,他又重新夺回了天下;司马迁舍弃了尊严,没有选择体面地死去,在牢中怀着更为强烈的忧愤之情写成了《史记》,完成了一部任何历史书籍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恢弘史诗;东晋的陶渊明,毅然放弃了当时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回到了山间,过上了“晨起理兴秽,戴月荷锄归”的隐士生活,才获得了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李白舍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
如今,有关得失,社会更流行的准则是:该得的就要得,该失的就要失,而不该得的就一点都不要得,不该失的也自然不应失。是不是得失之间的关系就简单到了如此明了?当然不是。当得失与人的智慧,与人格、节操,与人的道德、法律结合之后,就会变得异常的复杂,处理其间的关系就变得异常微妙、艰难了。
譬如,得失中的远见与近视。职场中有不少人,急功近利的色彩非常强烈,考虑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所看到的只是鼻子下的东西,而看不到未来。于是,不管大的、小的,不管是主要的、次要的,统统都想捞到手,一点小亏都不能吃,时间一长,就慢慢向贪得无厌的方向演变,一般来说,这种人的得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得”有鱼和熊掌之分,有利与义之别。追求“鱼”还是“熊掌”、“利”还是“义”,决定“舍”的性质是舍得其所、舍得崇高,还是舍得不值或舍得让人不齿。比如,某些人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不惜阿诀逢迎、溜须拍马,有的甚至用金钱女色百般拉拢腐蚀官员;一些贪官污吏为搜刮民脂民膏,不惜以个人前途、人身自由甚至身家性命为筹码。这样的“舍”哪怕舍的再多、再惨,这样的“得”哪怕得的再少、再亏,也只能让人觉得不值;而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正义的事业,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勤勤恳恳,乐于奉献,他们舍的是个人利益,得到的却是人民的拥戴与怀念,这种“舍”与“得”自然是崇高与伟大的。
放低姿态,主动示弱
哭是婴孩儿的语言,他以柔软的方式告诉大人,他需要抚爱,需要温暖,需要慰藉。相反,不哭或少哭的孩子,大人就很少去关注他。原本以为自己乖、不哭不闹、不让人烦是好事,不料却因此常常让大人所忽略、忘记。难怪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爱哭的孩子也是被人抚爱最多的孩子。
在自然界中,也有这样一些生存现象。
在澳洲,有一种强悍的烈马,其寿命反而比那些懂得示弱的温和的母马短暂,它们的命运一般是被杀掉;而那些温和的母马,往往被人们驯服,让其在赛场上成为一匹有可能夺冠的快马。
海滩上有两种蓝甲蟹:一种是比较凶猛的,它们通常对危险不知躲避,遇到谁都很“横”;而另一种则比较温和,少有抵抗,一遇到敌人就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咬它、踩它,它都装死到底。
就这样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后,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强悍凶猛的蓝甲蟹越来越少,成了濒危动物;而喜欢示弱的蓝甲蟹,却繁衍得非常快,如今遍布于世界各个海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据动物学家分析,这是因为强悍的蓝甲蟹过于好斗,在相互残杀中首先灭绝了一半,又因为强悍而不知躲避,被自己的天敌吃掉了一半;相反,那些会示弱装死的蓝甲蟹,则因为示弱而保护了自己,得以繁衍至今。
无论是婴孩儿的哭,还是自然界中的这些现象,都在告诉人们:凡事如果逞强好胜,往往会让你头破血流;但是如果懂得适当示弱,则会很容易被别人所接受。因此,做人做事,懂得适度地示弱,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中国古代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大都表明了这一点,比如西汉时期的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最终叱咤风云,成为一代名将;三国时期的刘备,屈皇叔之尊三顾茅庐,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的誓死效忠,从而光复汉室,等等。而现代也有姚明作为典范,虽然他是中国当下身份最显赫的体育明星,但有谁听到过他狂妄的传闻呢?即使外界对他有一些误会,他也甘心“示弱”,以一贯的从容和自信为自己轻松化解麻烦。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他们都是靠“示弱”赢得了人生的满堂彩。
美国心理学协会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让一名彪形大汉在拥堵的马路上横穿而过,结果愿意给他让路的车辆还不到50%,这样出车祸的概率会很高;但是随后换作一个老弱病残的人横穿马路,却有很多人主动让路,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在做善事,在这种情况下车祸率几乎为零。
弱与强,在人际交往中,所收到的效果就是这样截然相反:示弱,会让人处于强势的地位;而强硬,则反而会让自己处于弱势的地位。由此可见,示弱并非弱的表现,它可以为你争取更多的利益。
你是否向朋友主动诉说过自己的苦恼呢?这时朋友感到你也有弱点,也需要慰藉,是不是不但不会嫌弃你,反而因为自己能够宽慰你而感到快乐呢?能够给予别人慰藉,是一般善良的人引以为荣的事情,不少人正是利用人们同情弱者这一点而谋求自己平时谋取不到的利益。
比如有一些歌星或演员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往往就利用这种技巧进行自我宣传。想要成为明日之星,必备的条件当然有很多,很多人聪明地以艰苦的历程博取人们的同情心。于是一些人声称:“我少年丧父,母兼父职,经历过千辛万苦”或“我年少丧父,母亲病重,靠我一个人来养活一家老小……”他们将这类极其悲惨的遭遇在适当的时机向人道出,以博得大众的怜悯。
华玲在一家银行客服部工作,她聪明、能干、自信,但有点心高气傲。银行里等级森严,比她早来一年或两年的同事似乎都有着很强的优越感,总是在她面前颐指气使。华玲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拿出成绩来给大家看看,她相信,只要自己把业绩做好了,就会得到客户总监的赏识。
华玲办公室还有一名同事叫何莆,也是刚来不久,也许是大学刚毕业,不谙世事,总是有许多问题。其他人多是各忙各的,懒得过问,唯有华玲,每次何莆遇到难题,她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以至于何莆经常在办公室发出这样的感叹:“华姐,你好厉害啊!”
因为勤奋,业绩也不错,还喜欢帮助他人,渐渐地华玲的美名开始远扬。半年后,整个银行都知道了客服部有个华玲,虽然刚来不久,做事却非常有能耐。接下来是每年9月例行的人事调整,华玲信心十足,心想这回提拔的人选中一定有自己。可最后的结果一公布,让她大吃一惊,何莆荣升客户主任助理,华玲则原地踏步。华玲又恼又气,心里问自己:我到底哪里做错了呢?
一次,办公室的一位同事在与她喝咖啡时,坦诚地指出了她工作中的不足。“你太强了,所以大家都觉得你不需要提升。谁知道你坐上去之后会怎样呢?何莆就不同,她可爱、柔弱,人人都愿意帮她。还有啊,提升何莆这样的人,至少不会妨碍自己的位置,领导的心思你要懂。”这位同事一语道破天机。华玲这才明白,自己表现得能力太突出,反而害了自己。
随后,她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她首先改变了自己万事不求人的做法,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她会向同事们主动请教。同时,她还逐步改变了自己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在工作之余,有意识地与同事多多接触,故意将自己的弱点、缺点以及不为人知的“另一个自己”暴露给对方。没过多久,华玲在银行内的人际关系就有了很大的改善。此后,她更是谦虚谨慎,凡事不再逞强。
在第二年的综合评定中,她的“员工互评”分数出奇得高。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华玲很顺利地当上了客户主任。
俗话说:“大树易折,弱草坚韧。”人心就是这样,对于那些比自己强的人,往往心存戒备甚至敌意。所以,在职场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总是表现得很强势,千方百计地显示自己的高明,则很容易引发对方的抵触情绪。相反,如果你放低姿态,主动示弱,却往往能够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甚至打动对方,赢得对方的认同与支持,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利益。
留住青山,才有柴烧
古时候,常有一些仁义之士信奉“之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节,其实,这是做人的大忌。英雄固然正气浩天,但是人都死了,还奢谈什么卷土重来、报仇雪恨?而善识时务者,宁愿忍耐为先,伺机而动,等待东山再起。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做人要学会低调忍耐,保存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我们要明白顺势而为的道理。这是因为天地宇宙自然万物,本来就在周期循环旋转中。“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凡崇高者必有倾倒,复归于平,比如高山成平地,即“山附于地”,从而可以厚下安宅。
勾践是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公元494年,吴国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吴兴)发生激战,越国大败,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此时,是拼死相抵,还是屈辱求和?为了保存实力,以图他日东山再起,勾践明智地选择了后者。他命文种、计倪等大夫守国,自己带着夫人和大夫范蠡入质于吴。
在吴国,吴王夫差有意羞辱勾践,将他囚于石室,并要他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体贴夫差的病情。“问疾尝粪”,博得吴王夫差之欢心。后来,勾践在吴国受辱负重三年,终于换取了吴王夫差信任,被释放回国。
勾践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不但如此,他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要范蠡负责练兵,文种管理国家政事,推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在范蠡、文种辅佐下,勾践励精图治,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公元前480年开始,勾践几次率军大举进吴。越军势如破竹直捣吴城,夫差溃不成军,夜奔阳山。勾践追至阳山,夫差自刎。就这样,勾践忍辱负重报了仇。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面对坎坷,面对失去的时候,我们要不计荣辱,不计得失,先求生存,后求发展,要有远见的目标去看待事情。如果你的工作受到了挫折的压迫,不妨去低一下头,不妨去卧薪尝胆。只要信念还在,只要人心不死,我们就一直会有希望。
急流勇退,该放弃就放弃
压力如激流,当激流过急过猛时,不如退一步,并不是逃避和退缩,而是为了调整自己,以更好地迎接压力挑战。
急流勇退是一种放弃,但并不是舍弃如荼的生活主流走远,更不是强求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是呼唤一种率直的生活理念,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进和退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有进有退的。如果说“逆水行舟”是一种进的艺术,那么“急流勇退”就是一种退的艺术。高明的人往往深谙急流勇退的道理,因其退得及时,故常能立于不败之地。急流勇退虽然是一种放弃,但急流勇退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急流勇退是一种清醒的选择,急流勇退是一种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