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的小人物,往往只几笔,疏疏朗朗的,如国画背景中一笔带过的远山,虽简略,对画的布局却必不可少,这些人物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隐士侯蠃,文中的侯生便是。他是魏都大梁的一个守门人,年过七十,家境贫寒。魏公子信陵君听说这个人贤而有才,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去拜访,侯生不愿接受信陵君的厚礼,甘于贫困。信陵君敬其修身洁行,特意举办了一次宴会,邀请魏国的将相宗室,亲自驾车马接来侯生,向宾客们隆重介绍,自此,侯生成了信陵君的幕僚,但仍在夷门守门。
魏安禧王二十年,秦昭王派兵进攻赵国,兵临赵都城邯郸,赵向魏求援,魏王起兵十万,老将晋鄙为帅,屯兵两国边境,观望战事。赵国向魏求援的使者,就像搬家的蚂蚁,一串一串地来了,又一串一串地失望而回。信陵君急,他手下的门客也急,但魏王的心事谁也捉摸不透。其实,信陵君只是从道义上觉得应该去求援赵国,更何况赵国平原君的夫人还是他的姐姐,血浓于水啊。魏王不能这样思考,家族利益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怎么样对魏国有利,才是魏王思考的重点,所有的行动必须为这服务。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魏王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屯兵于边境,进可攻,退可守,既坐收渔翁之利,又可防范秦的偷袭,至于赵的生死存亡,本就不在魏王的利益范畴。
侯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读透了魏王的心事,但受之于信陵君,又不得不替信陵君谋划方略,所以,当信陵君游说魏王未果,准备带着自己的门客与秦决一死战时,侯生并不赞成这种方式,这就好像把肉投进饥饿的老虎群中,无疑是去送死,只是淡淡地对信陵君说:“公子努力吧,我不能跟随你去了。”信陵君怅然若有所失,行军至途中,猛然醒悟,侯生一定还有什么话没说,得回去问个明白。
侯生笑道:“我知道公子还要回来的。”悄悄地说:“晋鄙的兵符,魏王放在卧室内,魏王的宠妃如姬有办法偷得出来,你曾替如姬报了父仇,你一开口,如姬一定会答应的。”信陵君走投无路之时,突然又柳暗花明起来。
兵符到手了,但晋鄙乃沙场宿将,不一定会把军队交给信陵君,那样事情就麻烦了,侯生建议若晋鄙不听号令,就当场杀了他。信陵君静坐无语,唯泪流满面,侯生心中一寒,知道信陵君有妇人之仁。
信陵君的妇人之仁,让侯生不得不死,侯生唯有一死,方才解脱。心地仁慈的信陵君,若是不忍杀害晋鄙,只是把晋鄙囚禁起来,晋鄙缓过气来之后,信陵君就有性命之忧,侯生只好用死来逼信陵君义无反顾地杀了晋鄙。侯生对信陵君说:“我理应跟随公子前往,但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请让我计算公子的选择期,公子到达晋鄙军中的那天,我将面向北自杀,以此来送公子。”果然,公子刚至军中,侯生就自杀了,战国时士人言必信行必果的侠士之风,侯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况且,信陵君假借魏王的命令夺了晋鄙的军队,事后追究起来,信陵君与魏王是亲兄弟,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信陵君名闻天下,魏王不会把信陵君怎样,但替信陵君出谋划策的,说不定还是要查一查的,侯生也不得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