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倾听往事
3593200000043

第43章 绵里藏针话郭淮

盘马弯弓,沙场血战,起起落落生生死死中,郭淮身上名将的战袍,熠熠华贵。曹魏时期,郭淮镇守关中三十余年,在诸葛亮北伐及姜维北伐初期,郭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对蜀的抵御战争,外征寇虏,内绥民夷。大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之势。其军功史书不绝,魏明帝曹睿评价说:“昔汉川之役,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 郭淮死于姜维的箭下,倒也符合“文死谏,武死战”的文化传统,死得其所。

郭淮不唯军功赫赫,懂得行兵打仗,还深谙官场之道,与琅邪大族王氏联姻,娶了太尉王淩的妹妹为妻,在朝中有了大靠山,从此官场顺风顺水,官至车骑将军,死后追封为大将军。?

《世说·方正》篇记了一则郭淮的家事,王淩见魏帝曹芳被司马懿控制,就想凭借手中的军权和实力另立楚王为帝,事发后,王淩自知不敌领兵压境的司马懿,随即自杀。按当时的刑法,郭淮的妻子受此诛连,亦当处死。朝廷(其实就是司马懿)派人去抓捕郭淮的妻子,郭淮手下的文武官员都劝郭淮起兵反抗,郭淮不同意,反而替妻子准备行李,限定日期让妻子上路。难道郭淮真打算让妻子去送死吗?郭淮的公事公办,只是做给司马懿看的,表明自己没有参与到王淩事件之中去,并不想与司马懿作对,你司马懿无须提防我。而且郭淮限定日期让妻子上路,不是立即出发,就是想打一个时间差,让司马懿的使者把关中的情况报告给司马懿,都劝我起兵反抗,我不反,我投之以桃,就看你司马懿如何报之以李了,司马懿却不表态。到了约定的日子,郭淮送妻子上路,百姓哭泣追喊的有几万人,郭淮手下的官员很急,如丧考妣,郭淮不急,他在等,等司马懿撤销对他妻子抓捕的指令,妻子走了几十里,司马懿仍没有动静。郭淮只好再出招,命令侍从把妻子追回来,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

下面的戏如何演,就看司马懿的了。司马懿一思量,这事还真不好办,郭淮在关中很得民心,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派兵去打,劳师远征,加上郭淮镇守一方,多谋善断,是一笔亏本的买卖,还是再等一等吧,看郭淮如何善后。

郭淮追回了妻子,不到万一,不想与司马懿两军对垒。于是修书一封,信中说:“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再次明明白白告诉司马懿,我不想与你作对,但也不是怕事之人,我死就不怕,还怕你吗?若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放过我妻子,我就只好反了。这一番绵里藏针软中带硬的话,藏在文字背后,司马懿读懂了,不再为难郭淮,还故作姿态上表魏帝,请求特别赦免郭淮妻子的死罪。

观其与蜀作战,每以善谋取胜,这次与司马懿较量,依然如此。郭淮有一个底线,就是绝不让妻子去送死,在行动上,时而以退为进,时而主动进攻,决不拖泥带水,错失良机。司马懿始终没有出场,隐在事件背后,作为郭淮的对手,又时时在场,风平浪静的表象下,却是刀光剑影的生死相搏,稍有不慎,就有性命之忧。司马懿以谋略见长,本意是想置郭淮之妻于死地,但又以不损害自己的集团利益为前提,见招拆招,既达到了试探郭淮的目的,又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著者借此事,把郭淮的行为归入“方正”篇,私下里不敢苟同,方正者,端方正直也。文字里,我只读出了郭淮的擅于谋划且行事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