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倾听往事
3593200000033

第33章 走进故事的背后

似乎许多故事都是这样的,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背景材料的交待。我讲的这个故也是这样,既没有时间的界定,也没有什么背景的介绍,而是来得突兀,斫去了故事的枝丫直奔故事的主题。

说的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屠夫和一个文弱书生之间的一次争执,争执的缘由是三乘以八到底得多少,书生以为应是二十四,而那个蛮横的屠夫提着硕大的拳头叫嚣是二十三,争执不下的结果是打了一个赌,输者付给赢者一两银子。书生找了个德高望重的私塾先生来裁定。

望着晃动的硕大的拳头,私塾先生一时心虚,让蛮横的屠夫得了一两银子高兴而去,等到屠夫走远之后,私塾先生擦了一把额上的虚汗说:“三八应是二十四,可是——”

“先生,您——”

“你输的不过是一两银子,而他得到的是一辈子的愚蠢,谁输谁赢,你还不明白?”

书生一头雾水,呆着,傻着。

故事本身就这样简单,没有什么深奥之处,每一个人都能听懂。但走进故事的背后,文本背后的东西,却是深不可测。

面对硕大的拳头,为了防备屠夫利拳的击打,私塾先生不可能不害怕,也不可能不自保,但这种自保又是难堪的,毕竟向拳头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没有能把握住自己威武不能屈的节操。他惭愧,他狡辩,狡辩的结果,是论证了知识的最后的胜利。书生输掉的不过是一两银子而已,而钱财乃身外之物,最终书生什么也没输去。而那个蛮横的屠夫表面上赢了一两银子,却失去了一生,屠夫有可能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聪明的人,但因为自己的一次偶尔愚蠢,却要愚蠢一辈子。除非屠夫再次和别人打赌时,别人不怕他那硕大的拳头。即或如此,屠夫也有疑惑,前一次赢了,为什么这一次却输了,到底谁对谁错,若屠夫是个爱思考的人,也许会缠绕屠夫一辈子,让屠夫一辈子不得安生。即使屠夫不再和别人打赌,说不定屠夫还会不时地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战功,某次某地与某人打赌,赢了一两银子,在淋漓尽致的喧闹中,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愚昧无知,这些道道,书生可能明白,也可能至死也悟不出来。

私塾先生这个人,小人邪?人师邪?不好说。

在硕大的拳头面前,书生虽有些心虚,最终还是不怕,不怕的结果是输了一两银子,不过他不是输给了拳头,而是输给了私塾先生。在书生的心目中,私塾先生是正义的化身,是知识的捍卫者。可惜的是私塾先生只是一个怯懦者,在书生的勇敢和私塾先生的怯懦之间,怯懦最后战胜了勇敢,生活在这里显现了它的反讽之意。私塾先生于不经意间,改变了世界最基本的构架方式,假若书生因此走向邪恶,私塾先生的罪过可就大了。因为有知识的邪恶,比无知的邪恶更可怕,也更加让人难以防范。

拳头若没有智慧辅佐,只能蛮横一时,不会蛮横一世,只是在乡间陋巷横行,其危害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拳头和智慧的联姻是最可怕的,他们可以窍居高位,祸国而殃民。这样说来,私塾先生的道理完全站得脚,也是非常正确的。可是,且慢,若是知识能感化野蛮,让其文明起来,让这个世界少一个蛮横的人,多一个善良的人,不是更好吗?私塾先生的理论,到底经不起敲打。哪我们应怎么办?是坚守还是放弃,坚守很难,放弃亦很难,唯一的办法,就只是据实而断,至少,我们要给柔弱的书生一份希望。

人生识字糊涂始,书生的糊涂,在于太认真太清醒了,缺少板桥先生的那种大彻大悟之后的“难得糊涂”,有人一生糊涂,有人一时糊涂,都是糊涂,但糊涂和糊涂不一样,但愿私塾先生只是一时糊涂,而不是一生糊涂,因为这世界原本就是美好的,你看,外面云淡风轻,日丽花艳。

这个故事没有时间地点,因为它适合于历朝历代,各个地区的形形色色的人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或浓或淡,或多或少。这个故事也没有背景的资料,因为这个故事本身所承载的意义,已不再需要任何装饰,只要我们把故事的内核,把故事的精彩部分展示出来,自然就有人心领神会。

洗尽铅华,还原本色,是这个故事构建者的巧妙之处,比起这体系那流派,这技巧那主义,更能直刺人心。

只要还有人存在,这个文简字约的故事,或许还会流传下去,一想起这,我就有些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