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的生存之道
3588900000023

第23章 圆润变通,曲折婉转的处世之道(4)

生活中,人们的草率与惰性让“持之以恒”面临着无尽的挑战。殊不知,一个小数点后的数字会影响着科技研究的发展方向,一支交响乐可能会因为一个没有谱写完的结尾失去灵魂,一部书或许会因为一个匆忙、不能一以贯之精心构思的结尾而黯然失色。生活中太多不能坚持到底的例子让我们看到缺乏坚韧的遗憾、可悲甚至是可怕。

“持之以恒”所折射出的光芒是耀眼夺目的。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赋予老人不懈与坚韧,使一个看似失败的老人却用灵魂深深震撼了读者。老人用他的永不言弃、坚忍不拔铸就了一个伟大的精神上的胜利者。

通向成功的路途也许很长,也许布满荆棘,迈出第一步时的退却与走了大半路之后的放弃一样,终究没有到达目的地。倘若在前行的路上秉承着持之以恒的信念,我们有理由相信终点将不只在千里之外绽放寂寞的光芒!

高瞻远瞩,心纳百川,大眼光成就大未来

【道者说】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老子·虚心第二十一》

【智慧细语】

在深远幽暗之中,有精华和本质。

老子说:“在深远幽暗中有事物的本质和精华。”的确,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更精确地预测事物发展的长远方向,按规律办事,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子不谋而合,孔子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圣人之言,充满了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明天的打算,到了明天必然有许多忧虑,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此,不容我们不作努力。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个目光远大的人,所以他才能够处心积虑,终成大业。

郭子兴是农民起义军的一个领导人,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九月,他领导的红巾军所据的濠州被元军包围已七个月之久,形势危急。

这段时间里,郭子兴的部将朱元璋曾奉命攻打灵璧、萧县和虹县,试图分散元军的注意力,但元军一直不为所动。谁知正当元军即将对濠州发动总攻之时,元军主帅突然病死,全军上下无心恋战,遂放弃了对濠州的围攻。

郭子兴的军队得到喘息的好机会,就在濠州城内饮酒高歌,庆祝围困解除。朱元璋没有去,他是个志向远大之人,在军中待的时间长了,他对各种事情看得越来越透彻明白,渐渐觉得郭子兴治军无方,驭下无道,成不了大气候。他还深深地认识到,在这群雄割据、形势混乱的局面下,唯有发展自己的军队,招揽天下英豪为己所用,才会有出头之日。

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在郭子兴的同意下,回故乡钟离招募士兵。不到十天,朱元璋就募集了七百人。他将队伍带回濠州,交给郭子兴,郭子兴很高兴,提升他为镇抚,并把这七百人交给他统领。不久,又提升他为总管。

朱元璋并未因升为总管而心满意足,他还有更大的抱负。至正十三年底,朱元璋把自己统率的七百人交给别人,只带着徐达、汤和、吴良等二十四人离开了濠州,前往定远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次出行并不顺利,还没有开始发展势力,朱元璋就患了重病,只得返回濠州治病。

过了半个月,朱元璋病情有所好转。这时,他听说张家堡驴牌寨屯居着一支三千人的民兵,主帅与郭子兴相识,现在正断了粮,处境艰难。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朱元璋觉得这是扩充势力的好机会,他不顾大病初愈,找到郭子兴,请求派自己前去招降。

郭子兴问:“你想带多少人去?”

朱元璋说:“人多易生疑,带十人就可以了。”

朱元璋带病出发。六天之后,他到达张家堡。与主帅一见面,朱元璋便对他说:“郭公与你是老相识,他听说你们缺粮,又得到消息说有别的军队要来攻打你们,特地派我来通报。如果你们愿意跟随郭公,就与我一起回去。不愿意,也要赶快移到别处,以避来犯之敌。”

主帅思考了半天也没有想出好办法,他见朱元璋说得真诚,就与他交换了信物,答应收拾好行装,就到濠州归附。朱元璋便将费聚留下等候,自己先回濠州,报告了郭子兴。郭子兴大为高兴,夸奖朱元璋办事得力。

不料过了二天,费聚来报,说事情有变,驴牌寨主帅想把队伍拉到别的地方去。朱元璋立即带着三百名士兵赶去,费尽唇舌,劝主帅归附郭子兴。但主帅仍是犹豫不决,朱元璋便定下一计,让人请主帅议事,乘机将他挟持而去。离开营寨十余里后,又派人到寨中传话,说主帅已经选好了新的营地,让部众移营。

部众信以为真,便烧了营寨跟去。主帅见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只得投靠了他。

紧接着,朱元璋又带兵去豁鼻山,招降了以秦把头为首占山为王的草寇八百余人。

朱元璋对收编来的队伍进行了集中训练,在较短时间内,使他们的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久,他率领这支部队攻克了屯居横涧山的缪大亨武装,缪大亨投降。这样不到半年,朱元璋的部队就发展到了十几万人,势力逐步壮大,为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有句话说得好:“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鼠目寸光难成大事,目光远大可成大器。一个组织的成长,需要规划,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设计。有生涯设计的人,未必能够成功,没有生涯设计的人,一定很难成功。“过一天算一天”,“哪里黑哪里住”,只看见鼻尖下边一小块地方的人,现在“不吃香”,以后更“不吃香”。

世界著名企业家韦尔奇善于高瞻远瞩,所以总是能够创造奇迹。他认为,企业成功的规则只有一个: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他说,全球化是理所当然的事,在某一个国家成功,还不足以保证企业能够存活,要全面获胜,必须依靠开发全球市场。

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大多数商人眼光仅限于本国,根本还没有全球化经营的观念,根本不愿意改变原有的经营方式。

韦尔奇成为通用公司的总经理之后,通过对全球的经济环境的分析,发现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改变:通用的竞争对手不仅仅在美国,而是世界上所有的汽车厂家。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改变经营环境势在必行,否则通用就会坐失良机。韦尔奇将全球化视作通用面临的巨大机遇,并毫不犹豫地立即采取行动,以适应日益明朗的全球化经济。

1987年6月,韦尔奇会见了法国最大家电公司汤姆森的总裁阿兰·戈梅斯。在半个小时的会谈后,两位总裁达成一项交易,虽然这项交易的规模比以后购买美国无线电公司的交易小很多,但它却符合韦尔奇的策略。

通用同意将每年30亿营业额的消费性电子部门和汤姆森公司的医疗显影单位交换。此外,汤姆森需付8亿美元给通用。通用是美国电视机和录像机的第一大厂商,而汤姆森每年在欧洲市场的x光机及其他医疗诊断器材的销售额,约为7。5亿美元。

尽管通用拥有美国25%的电视机市场,在世界排名第四,但是经营无利可图。韦尔奇指出:“在电视机方面,我们已经是强弩之末——电视机企业要继续存活,需要支出4亿美元的成本。”

和汤姆森的交易被看成是韦尔奇职业生涯中最成功的交易。因为在这次交易中,韦尔奇一次解决了两个问题:它在切掉从未达到韦尔奇标准的企业的同时,也巩固了GEMS,最重要的是,它使通用的现金收入增加到27亿美元。

韦尔奇高瞻远瞩,为通用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扫除了发展的障碍,使通用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走向了全世界,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电器公司。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反过来说,人有了长远考虑,近处就无忧了。今天的一切不顺利、不如意,都是我们昨日的疏忽造成的。但是未来永远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向前看,忽略眼前的波折,紧盯自己对未来的长远规划;确立自己的终极目标,说话、做事都奔着这个目标而去,如此一来,心灵自然宁静了,意志自然坚定了,应该怎么行动,也自然了然于胸了。

脚踏实地,直奔本真,不务虚名看实质

【道者说】

“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智慧细语】

于是哀公发出这项命令,五天之后鲁国没有人敢再穿儒服。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服站在哀公府的大门外。哀公召见他,征询他对国事的意见,问题千变万化,他都从容应答。庄子说:“全鲁国只有一位儒者,可以算多吗?”

庄子去见大儒鲁哀公。鲁哀公很瞧不起庄子,他说:“鲁国可以说是儒士的天下,但是很少有人信奉先生的学说。”庄子却不以为然的说:“鲁国真正的儒士不是多,而是太少了。”

鲁哀公很奇怪,明明全鲁国的人都在穿儒服,怎么能说少呢。庄子说,儒士当中如果戴圆帽子的,了解天时,穿方形鞋子的,知道地理,腰上用五色丝带系着玉块的,行为果断。国君可以向全国发道命令,没有儒士的道术而穿儒服的,一律处斩。

鲁哀公就照着做了,果然五天以后,鲁国只有一个男人穿着儒服站在公门外,鲁哀公请教他国家大事,他都能回答上来。此刻的庄子终于这么说:鲁国这么大,真正的儒者就只有一个人,能说是多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看人看问题的时候,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实质。在研究学问的时候,不能只求形式,弄虚作假,而要注重实际,注重真才实学。

中国有一句俗语:远看衣裳近看财。这句话多少有些辨证的味道,但是现实中不注重实质而只看形式来判断,只重衣衫不重人的事情却常有发生,就是连我们的孔夫子都不例外,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而著名的哈佛大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失去了一座楼。

数年前,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是穿着布製的便宜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老土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

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秘书很不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知难而退,自己走开。可是他们却一直等在那里。秘书终于决定通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

校长终于不耐烦的同意了。校长很有架子而且心不甘情不愿的面对这对夫妇。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要在校园里为他立一个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可笑,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会像墓园一样。”

女士很快的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校长仔细的看了一下条纹的棉布衣服及粗布的便宜西装,然后吐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吗?学校的建筑物超过七百五十万元。”

这时,这位女士沉默不讲话了。校长很高兴,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只见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七百五十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麼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她的丈夫点头同意。而哈佛的校长觉得很混淆和困惑。

就这样,史丹佛先生夫人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史丹佛大学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让我们警惕,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不要只看外在和表面的东西,而要注重实质,同样的,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也要去实实在在的付出,而不是沽名钓誉,弄虚作假。

古来有句俗话:“行善积德”。这句话是劝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遇到灾荒年间,有些殷实人家为救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免于饿死,捐米赈灾,皆为积德之举。太平年间,将鱼、龟放游到江河水池,将鸟放飞到大自然,叫“放生”,皆为积善之行。后来,有人在大年初一这天,把捉来的鸟雀放生,名之曰“爱生灵”。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欢在过年时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放生。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地方的老百姓能够破例地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他们都是来向赵简子进献斑鸠,好让赵简子放生的。赵简子非常高兴,对他们一个个都发给很优厚的赏赐。初一这天,从早到晚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地造成的灾祸哩!”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

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

而现实社会中的形式主义却在大量蔓延,很多事情是做给别人看的,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未来获得政绩,有的官员仓促之间完成一些建设,根本不去考虑是否对百姓真正有用,而匆匆了事,留下很多不堪一击的豆腐渣工程。有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短时间内搞出了新的形象,时间一过却照旧如初,没有起到任何实质的作用。

注重实质,不看重外在的东西,还表现在用人上。如今社会,随着大学教育的日渐普及,大学生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在用人问题上,很多公司越来越趋向于用人重才能,而不是唯学历。很多拥有高学历得人,甚至包括海归人士,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失业也成了常见的事情。所谓的“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只有真真正正的拥有真实本领得人,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才能真的立于不败之地。

水满则溢,话多则失,凡事留有余地

【道者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老子·第九章》

【智慧细语】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