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在工作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工作与静心有很大的关联。事实也正如此。不管你的处境有多么糟糕,你也千万不能因此而厌恶你的工作。如果因为环境所迫,你不得不做些乏味的工作,你也要设法使工作变得充满乐趣。以这样一种积极的态度工作,你将得到你意想不到的结果。工作可以让你从中获得经验、知识和信心。你的工作热情越高,决心越大,你的工作效率也就越高。当你充满热情地工作时,工作就会充满乐趣,你再也不会把上班当成一件苦差事,而别人也愿意聘用你来做喜欢的事情。
工作应该被看作幸福之源,还是不幸之源,尚是一个不能确定的问题。的确有许多工作是非常单调的,过度的工作又总是令人痛苦的。然而,在罗素看来,只要不过度,即使是最单调的工作,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也比无所事事要好得多。
工作有各种等级,从仅仅是沉闷的放松到最深刻的快乐,视工作的性质和工作者的能力而定。多数人所做的多数工作,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乐趣,但即使是这样的工作也有相当的益处。
首先,工作可以消磨一天中许多时光,而无需一个人决定做些什么。有许多人,当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时,竟惶惶然想不出什么事情值得一做。无论他们决定做些什么,他们总觉得一定还有其他更愉快的事情可做,这个念头使他们非常苦恼。能够明智地充实闲暇时间是文明的最后产物,但可惜的是,还有许多人没能达到这个程度。
其次,进行选择本身也是很烦人的。除了特别富于创造性的人之外,许多人总喜欢由别人告诉他每小时应该做的事情,只要这命令不是那么令人不快。许多有闲的富人感觉着无可言喻的烦闷,仿佛这是他们免于苦役偿付的代价一般。有时他们可以在非洲追捕猛兽,或乘飞机环游世界,从中找到轻松的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有限的,尤其在青春逝去以后。所以,许多聪明的富翁努力地工作,好似他们是穷人一般。
因此,工作是人所愿意的,首先它可以解除烦闷,一个人做着虽然乏味但必要的工作,也会感到烦闷,但这种烦闷比起百无聊赖不知如何度日的烦闷来,就不值一提了。除此之外,工作还有一个好处,即它使假日格外充实愉快。一个人只要没有过分的工作以致于摧残他的精力的话,他对于闲暇的时间,比一个整日无所事事的人,一定具有更多的热情。
大多数有报酬的工作和部分无报酬的工作,所具有的第二个好处是:它给人以获得成功和展露雄心的机会。
在许多工作中,衡量成功的尺度是收入。只有对那种最好的工作,这一尺度才失去其天然的适用性。人们想增加收人的愿望,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愿望成功,二是愿望以较多的收入来获得舒适的心情。无论工作本身是多么索然无味,如果它能成为获得声誉的手段,它就会变得可以忍受,不管这声誉是世界性的,还是自己的小圈子里的。目的的持续是幸福长久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主要是在工作过程之中实现的。
许多工作能给人以消磨时间的快乐,也能给人以施展抱负、哪怕是最小的抱负的快乐。这些快乐,能使一个即使从事单调工作的人,比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要幸福得多。而当工作充满乐趣时,它给人的满足比仅仅逃避烦闷的工作所带来的满足,要大的多。多少有些兴趣的工作,可依次排列成一个系统。我们将从趣味平平的工作开始,一直讨论到值得一个伟人倾其一生的工作为止。
使工作变得有趣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技能的运用,二是建设性。
每一个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的人,往往乐于施展出来,直到它变得不再特殊或不能再进步为止。许多工作给人的乐趣,与技巧游戏给人的乐趣相同。律师或政治家的工作,如同打桥牌一样,一定包含了妙不可言的乐趣。当然,这不但包括技能的运用,也包括高明对手的明争暗斗。不过,即使没有这种竞争的因素,仅仅是这些技巧的施展就足以使人乐不可支了。一个能在飞机上表演特技的人,哪怕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会在表演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种乐趣还可以来自许多并不显眼的工作,不过强度略差一点。一切需要技能的工作都会是令人愉快的,只要习得的技能能不断地变化或不断地得到完善。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一旦这项技能变得完美无缺,它便不能给人带来乐趣。一个万米跑运动员,一旦过了能打破自己纪录的年龄,就不再会感到长跑的快乐。幸运的是,在相当多的工作中,许多情势需要新的技能,于是一个人便可以不断地、不同程度地对此加以完善,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然而,最佳的工作还有另外一个要素,对于幸福而言,它或许比技能的运用更加重要,这便是建设性。
在一些工作中,虽然并不是绝大多数工作,当工作完成时,会留下某些纪念碑似的东西。建设与破坏的差别,我们可以用下列的标准去评判:在建设中,事情的原始状态是紊乱的,而其终极状态却体现了一种目的和意图;在破坏中,情况恰恰相反,事情的原始状态体现了一种目的和意愿,而终级状态则是紊乱的,换言之,破坏者的整个意图在于造成一种不体现某个目的的事物状态。这个标准可用于最简单、最明显的例子,即房屋的建造和拆毁。建造一幢房屋是依照某一预定的意图执行的,至于拆毁时谁也不能肯定那些建筑材料在拆毁后会是什么样子。
作为建设之前的破坏诚然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在此它是整个建设的一部分。但常见的情况往往是,一个人从事着旨在破坏的活动,而根本没想过随之而来的建设。这种人往往有意隐瞒真实的想法,标榜自己之所以破旧是为了立新。然而,如果这真是一个借口,人们要想戳穿它很容易,你只需问他接下来建造什么就行。面对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必定是模糊的、心虚的,而对于前面的破坏,他却说得头头是道、神采飞扬。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在破坏性工作中,如同在建设性工作中一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快乐,那是一种更为狂野的、同时更为短暂的快乐,但它却不能给人以深刻的满足,因为破坏的结果很少有令人高兴的成分。你杀死了你的敌人,他一咽气,你的事情便完成了,因胜利而感到的快意会很快地消失。反之,建设性工作完成时,人们会久久地凝视、欣喜不已,并且这件工作并非完美无缺,因而还有许多事情可做。
最令人满意的计划,应该是那种能够使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永不到头的计划。从这一方面来看,建设无疑比破坏更是幸福之源。这样说也许更为恰当:那些从建设中寻找到的乐趣,比那些从破坏中找到的乐趣,要更为持久,因为一旦你内心充满了仇恨,你就不"能像别人一样在建设中轻而易举地获得快乐。
而且,几乎没有别的东西能像一件建设性劳动一样,更易于治好仇恨的恶习。
从一种伟大的建设性事业的成功中获得的满足,是生活能够提供的最大快乐,虽然不幸的是,在它的最高的形式上,只为那些才华超群的人所独有。在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中,一个人所获得的成就感是谁也剥夺不了的幸福,除非这项工作最终被证明是低劣的。这类幸福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一个人依靠灌漑而使荒地长出绿草,他这时获得的快乐便是最明确的一种。创建一个组织也许是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在混乱中确立起秩序的工作的也不例外。
在现实生活中,建设性工作的快乐,虽如事实所示,或许是少数人的特权,但是,这少数人并不少。任何人,只要他是自己工作的主人,他便能感到这一点,其他所有认为自己工作是有益的,而且需要相当技能的人也都能感到这一点。
在如何从整体上看待自己的生活这一问题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有些人心目中,这种看法是很自然的,而且认为以相当快乐的心情来做到这一点是幸福的关键。对于另一些人而言,生活是一连串不相关的事件,其间缺乏统一性,其运动也没有方向。罗素认为,前一种人生观比后一种更可能获得幸福,因为前者能够慢慢地为自己营造一个环境,从中他们能够获得满足和自尊,不像后者随着情势的推移,东一下西一下乱撞,永远找不到一个落脚点。视生活为一个整体的习惯,无论在智慧方面,还是在道德方面,都是重要的一部分,应该在教育上予以鼓励。
★静心细语:
始终一致的目标,不足以使生活幸福,但它却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始终一致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工作之中。
7.浮光掠影静心法
我们出生后,首先发展的是情感、感官,然后才是理智,当中还包含了一个学习语言的过程。一旦习得了语言能力,一切被输送到大脑的信息都会立即被语言化,所以我们都须透过语言来思考,如果没有语言,人们就不会有复杂的思考。
当我们看到一座山,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山"字;当我们看到红色的玫瑰,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红色的玫瑰"这几个字。我们将一切透过眼睛传送到脑海中的信息,统统加以语言化了,这就是头脑在工作的结果。而且当"山"这个字浮规在人的脑海中,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各种以语言形式出现的思绪,逐一飘进脑海:"上次来这里的时候是和妈妈来的,那个时候是秋天,山没有这么青翠……妈妈现在不知道在做什么?己经一点了吧?等一下打个电话给她好了……啊,对了,我还要问妈妈关于保险的事。说到保险……"于是人们就沉浸在自己思绪的世界里,忘记了当下身在何方。
这就是"梦",也是"不清醒"的状态。所谓的梦、所谓的不清醒,并不是指人脑海中有思绪,而是完全地认同了自己的思绪的过程,被自己的思绪牵着鼻子走,忘记了当下真正身处何处;就好像做梦一样,完全地把自己置身于梦中的情节,忘记了自己其实是躺在床上,并不是活在那个梦境。
此种静心的做法是,看到一个东西,在脑海还没有浮现出这个东西的名字时,就马上把目光转移到下一个东西身上,然后趁脑海还没有浮现出那个东西的名字时,又马上把目光转移到下一个东西身上……这样一直进行下去。比方说,人看到电视机,在脑海还没有出现"电视机"这三个字的时候,立刻把目光转移到电视旁的茶几上,在"茶几"两个字出现之前,又赶快把目光转移到其他的东西上。依此进行下去……
这个静心的目的在于打破脑海中这种不由自主的意识流。在物品的名字还没浮现之前,就把目光转移到下一个物品上,这样人的头脑中便会出现空档,便会有毫无思绪的状态。这个间隙,就是"空"。
这个静心可以在散步的时候做,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散步,能使身心更为舒畅。做二十分钟就可以了。然后静静地坐几分钟,享受这个静心带来的效果。
静心的时候,让自己放松一点,不要紧张于一定要去抓住那个空隙,也不要在发现自己的意识流又开始运作时,就变得紧张,甚至谴责自己。只需知道:"噢,分别心又来了。"这样就够了,然后再让注意力返回,放松地继续静心;毕竟,这个脑用名相标签运作了那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否则,怕自己做不好的那种紧张,就无法使人的头脑产生空档。
★静心细语:
每看到一个东西,在脑海还未浮现此物的名字时,就马上把目光转移到下一个东西身上,然后不等脑海浮现品名便又马上转移目光……这样一直进行下去。二十分钟后,静坐几分钟,享受这个静心带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