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那些吐字特别快、说话像连珠炮,以及语调夸张、抑扬顿挫的人,成功说服他人的比例并不高。相反,语速缓慢沉稳、会适时停顿的人显得说服力更强。慢下你的语速,一字一句,舒缓平和,慢慢体会安静中的说话之道。
1.用平和的语气与人交谈
有的人说话如春风拂面,听起来非常舒服,使大家容易接受,也愿意接受;而有的人却恰恰相反,同样的话,他说出来的话会叫人觉得很不中听。这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由于语气的不同造成的。例如,"我爱你"这三个字,如果用真挚的语气说出来,那就是满怀着对自己爱人的一腔真情;如果用油腔滑调的语气说出来,那就是另外一种感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看上去不太在意的说话中的语气。
刘老师就很善于用自己的语气帮助他的学生们。他的班上有一位学生,性格比较孤僻、不善言谈,被别的同学称为"弱智"。
刘老师在担任他的班主任后,就对他进行了深人地了解,经常鼓励她。有一次在课外活动时,这个同学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刘老师便走过去,用温柔、耐心的语气对他说:"我发现你上课听讲非常认真,而且对于老师提问反应得也挺快,老师相信你是一个聪明的人,只要你努力学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这同学听了刘老师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刘老师又把他带到孩子们中间,并且陪他一起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大家受到刘老师的影响都争着和他做玩。慢慢地这位同学便和同学们的关系融洽了,学习也提高上去了,再也没有同学说他"弱智"了。
有的人说话的声音很大,声调尖锐、语速很快。这是很不好的。说话,其目的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但它却不是靠声音的大小来实现的,而是靠语气的得体而完成的。虽然说"理直"就"气壮",但有理也要有礼,有理不在声高。有理再加上得体的语气,才会收到"通情达理"的效果。所以,把握好说话语气的分寸,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语气有抑、扬、顿、挫之别。只有把握了说话语气的分寸,才能使说出来的话让对方充分理解和接受,才能收到发话的预期效果。
一家服装店的营业员遇到了一个非常挑剔的女顾客,挑了四十多分钟,这位女顾客也没有下定决心到底要不要购买。营业员因为顾客太多,不得不照应其他的顾客。这位女士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就沉下脸来,大声指责说:"你这是什么服务态度呀?没有看见是我先来的吗,快让我先买,我还有急事呢!"
这样的话语,再加上尖利的语气,如果有遇上不会说话的营业员肯定会与其高声争辩:那就有可能吵得不可开交,肯定要影响当天的生意。不过,这位营业员并没有这样做,他在安排好其他其他顾客后,和气地说:"不好意思,请您原谅,我们店的顾客多对您服务不周到,让您久等了。"营业员的态度和话语真诚而谦让,那位女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转而难为情地说:"我刚才说话不好听,也请你原谅。
这就说明有理不在声高,并不是说话咄咄逼人才会有分量。当然,说话语气的运用要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因时间而异。不同的情况,要运用不同的语气,这其中的分寸就需要发话者灵活掌握了。
古代有一个"以礼问路"的故事,讲的是一位从开封到苏州去做生意的人,在去苏州的路上迷了路,在一个三岔路口上犹豫不定。忽然,他看见附近水塘旁边有一位放牛的老人,就急忙跑过去问路:"喂,老头!从这里到苏州走哪一条路对呀?还有多远呀?"老人抬头见问路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人,加上他没有礼貌,心里很是反感就说:"走中间的那条路对,到苏州大约还有六七千丈远的路程。"那人听了奇怪地问:"哎!老头,你们这个地方走路怎么论丈而不论里呀?"老人说:"这地方一向都是讲礼(里)的,自从这里来了不讲礼(里)的人以后,就不再讲礼(里)了!"这个故事是对不讲礼貌的人的嘲讽。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应酬当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和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如何称呼别人是很有讲究的一件事,用得好可以使对方感到很亲切,可以帮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事半功倍,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印象。反之,如果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恼怒,使双方的交流陷入尴尬的境地。
一位大学生,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对于周围的环境不是特别熟悉,这时她看到自己宿舍楼的管理员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妈。就上去问这老大妈:"大娘,去食堂怎么走呀?"谁知道,这位管理员竟然把头一扭,没有搭理她,这位大学生感到很纳闷,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时,旁边一位同学对她说:"她不喜欢别人叫她大娘,你称呼她阿姨,她就对你热情了。"原来,这位管理员虽然年纪有点大了,但还是喜欢别人叫她"阿姨"。于是,这位大学生就过去,亲热地叫了一声"阿姨",果然这位管理员很热情地转过身来,对她说:"有什么事吗?"当她知道这位大学生要去食堂时,就一直领着她找到食堂才回来。
由此可见,对于别人称呼的重要性。称呼他人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若称呼的不妥当就很容易让他人心生反感,甚至嫉恨在心久久无法释怀。
在称呼别人时,除了要注意有礼貌之外,还要注意各地方的地域差别。由于各地的风俗人情不一样,不同的称呼所蕴含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在这个地方是尊敬的意思,但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可能就是有侮辱的意思了,所以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有一位先生到广州出差,他在一家餐厅吃饭时,因为习惯他随口喊道:"小妹,给我们拿点纸巾。"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仅服务员迟迟不动,周围所有的人都以不屑的眼光看着他,这位先生以为她没有听见,又高声叫了一下,谁知这位服务员干脆走开了,再也不搭理他了。后来,在朋友的解释下,他才得知"小妹"这个称呼在广州很敏感,特别是对一些外地打工的女孩来说,是一种鄙视和瞧不起的称呼,这也难怪称呼人家"小妹"受到了冷遇。
称呼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在交往当中就要注意慎重地选择称呼。那么在选择称呼时应该遵循那些的原则呢?
第一,要看对方的年龄。见到长者,一定要用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别人的时候。比如:"老爷爷"、"老奶奶"、"叔叔"、"阿姨"、"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干活的"等,否则会让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争吵。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士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这就会使人家不高兴,不如称她"大姐"合适。
第二,要看对方的职业。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别人的职业。对不同职业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对医生应称"大夫"、对教师应称"老师"、对^家干部和公职人员、对解放军和民警,最好称"同志"。
第三,要看对方的身份。对刚从海外归来的港台同胞、外籍华人,若用"同志"称呼,有可能使他们感到不习惯,而用"先生"、"太太"、"小姐"称呼倒会使人们感到自然亲切。
第四,要看自己与对方的亲疏关系。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比如,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还是直呼其名更显得亲密无间、欢快自然,无拘无束。
★静心细语:
在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更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来说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
2.闲谈时莫论人非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曾有古训告诫我们:静坐当思己过,闲谈勿论人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与他人保持一种平等、礼貌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与同事相处时,我们应该把握和同事之间的说话尺度,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不要谈论别人的隐私。
小静是一家外资公司的业务代表。她工作能力很强,销售业绩常常在部门里名列前茅,颇受公司领导的赏识。小菲是这家公司的会计,她和小静之间曾闹过不愉快。有一天,小菲结账时发现少了100元.这天恰好只有两笔支出:一个是报给行政部110元的文具费,另一笔就是付给小莉的9000多元的提成。所以小菲就问小静是不是自己多付给她100元。小静很不髙兴,说没见过小菲这样的会计,钱对不上了却找别人要,没准是她自己怎么样了呢!小菲气得脸都白了,如果不是公司领导刚好走进办公室,小菲也许会和她大吵一架的。内向的小菲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凭着女人的直觉,小菲觉得在小静和公司领导之间总有什么事情在发生。果然,经过几次不露痕迹的盯梢,她发现了小静和公司领导的暧昧关系。自以为抓住了小静小辫子的小菲又惊又喜,她把小静的行踪记录得清清楚楚,然后她打听到小静老公的电话。一天,她确认又在酒店幽会的时候,小菲将小静的丈夫约了出来,将小静的行踪记录给了他,并告知他的妻子正在这家酒店与情人私会……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小静的老公坚决要求离婚。
而自鸣得意的小菲没有想到,自己会在第二天收到了公司字的解雇通知。
办公室是一个充满原则和纪律、讲究策略的场合,更是一个充满利益冲突的是非之所。同事是工作伙伴,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像父母兄弟姐妹一样包容和体谅自己。有些话题适合在工作闲聊,在说笑中让同事关系更亲近;有些话题能够帮助你提高人气,在职场中游刃有余,但是也有一些话题是不能拿出来谈论的。
在办公室工作的小马无意中发现业务员小李偷偷从电脑中调出别的业务员的客户信息,将其据为己有。小马便把这件事告诉与小李面和心不和的,小张以此作为讨好、拉拢她的手段。当小张在与小李的一次争执中讥讽她窃取别人的客户时,恼羞成怒的小李马上意识到这是小马说的,因为那次只有她在场。此后,小李出于报复,便经常向经理反映小马工作中总有失误:比如打错了价单、传真没有及时发出、忘了把客户的留言转告她等诸如此类的事情。这样在一年一度的调薪时,小马的工资还是原封不动,而别人却都涨了不少。
在生活中却实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喜欢"包打听",好搬弄是非,窥探他人的隐私,能把别人的隐私编得有声有色,并夸大其词地到处传播。这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人。我们虽不是这样的人,但有时不经意间偶然谈论别人的隐私,也许无意中就为自己种下祸患的根苗,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当遇到这种人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沉默。任他说的唾沫横飞,天花乱坠,我们只管咬紧牙关不出声。要知道,学会分清众人与个人、工作与私事的界限,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必修课。特别是在办公室这种强调个人、排他利己、微妙敏感的小世界里,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别人的隐私,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方法。
张倩在毕业不久就找到了一份文案策划的工作,刚刚上班两天的她没有想到坐在自己对面、刚刚休假回来的李雪竟然与自己住在同一个社区.而且她清楚地记得半个月前,李雪在小区门口曾被人打得个遍体鱗伤,衣服都快被人撕破了,从一个气势汹汹的女人疯狂地咒骂中得知,这个被打的女人是"不要脸的狐狸精",是个小三儿。
李雪也认出了面熟但彼此没有说过话的张倩。她脸上霎时闪过的惊讶与不快使张倩心里有一丝异样的感觉。果然,这位与她称得上是邻居的女同事不但没有给她任何帮助,而且同她合作得也很不愉快。李雪总是想法设法地刁难张倩。其实李雪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在张倩试用期的时候挤走她,因为李雪深知只要张倩在公司一天,李雪的秘密就有被泄露的危险,她也就一天也不会踏实。张倩已经看出了李雪对自己的不友好,但她不愿与李雪发生什么正面冲突,然而当李雪又一次故伎重演把她的错误推到自己的头上时,张倩终于在下班后拦住了她。两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张倩平静地对李雪说:"我感到你似乎对我总有一些敌意,我不知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如果咱们的家不是住得很近,也许我们之间会相处得很好。"她停了一下,看了看李雪脸上渐渐泛起的红潮张倩接着说:"我今天只想对你说明一件事:我是来这里工作的,我对工作以外的其他事情毫不感兴趣,包括他人的隐私、爱好和家庭,即便我无意中知道了别人的一些私事,我也只不过把它当成过眼的云烟。"看到李雪松了一口气的样子张倩换了一种很轻松的口吻继续道:"就像路边的野花,我虽然看见了,但却绝不会去采。"李雪没有说一句话,但最后她轻轻地对张倩说:咱们一起去吃晚饭好吗?以后她们成了一对很好的搭档。
生活中我们要记住:他人的隐私是"别人"的私事,而不是"自己"的,所以不要妄加评判;我们也不要去追问别人的隐私,如果遇到旁人在谈及隐私话题时,最好马上走开,更不能去参与。当得知别人隐私后,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平衡感,不要把它当做打击对方和取悦别人的工具。
★静心细语:
"沉默永远是金",尤其是当知道的隐私竟然是有关自己的顶头上司时,则更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事。要知道职场并不是伸张正义的地方,如果这时不懂得管好自己的嘴,那恐怕就不能在公司安稳地待下去了。
3.用巧妙的方法说“不”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一些的不如意事情。同窗好友、同事朋友相处的日子久了,自然要相互求别人点什么,如果我们能办到的话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办,假若朋友提出的某些要求过分,不是我们个人力所能及的,我们就不能不拒绝,如何拒绝才能不伤及彼此间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学运会用巧妙的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要摆正心态,要敢于说"不",敢于拒绝别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去找禅师请求传授解脱痛苦的方法,禅师让他自己感悟。第一天,禅师问他悟到什么?他说不知道,禅师便举起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二天,禅师又问,他仍说不知道。禅师举起戒尺又打了他一下;第三天,他仍然没有收获,当禅师举手要打时,他却挡住了。禅师笑道:"你终于悟出了这道理一拒绝痛苦。
有的时候我们就是要大胆地说"不",要敢于拒绝别人的不正当要求。要敢于说"不",还要善于说"不",但我们也要善于拒绝,既要能够拒绝别人,又不能让对方太尴尬和难堪。一旦确定要拒绝对方,心意就要坚决,但拒绝的方法则不能太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