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培训教程
3580800000009

第9章 学生思想问题(9)

在这方面许多学校和班主任创造了很有效的做法。有些学校从建班之日起,就设立了班史记录员、摄影员、录像员,开始用多种方式记录班级成长的历史。学生也用类似的方式,记录自己成长的历史,到学期末,编辑制作成光盘。这样期末回家向家长汇报时,不仅有《成绩册》,而且有形象生动的《成长光盘》。北京宏志中学的学生,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在学校成长的过程中,有诸多的感悟,毕业之时,大家撰文留给母校,经学校选择,将100篇编辑成册,题为《我的未来不是梦》,胡****主席到该校视察时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这本由学生撰写的书,成为北京宏志中学深受学生、家长欢迎的校本教材。

三、道德实践,自我体验

暑假结束后开学的第一天,我发现学生张某的作业一个字都没写。问他为什么,他支支吾吾地说:“我以为五年级不是你教,不做暑假作业不要紧。”(这一现象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疏漏,一般升学后换了老师,对前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太重视检查。)

于是,我每天规定他补写一定数量的暑假作业,还要完成当天的作业。这样,他终于在一个星期内辛辛苦苦地完成了所有作业。

第二个星期的周一早晨,我批阅孩子们的作业——一则日记。我翻看了一下,竟然发现了张某的作业本(因为他是极少主动交作业本的)。再打开,他居然写了整整两页。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我非常惊讶,迫不及待地读起他的日记。他首先向老师道歉,说自己不该不完成暑假作业。接着述说了自己一星期来的痛苦。一开始,他觉得自己的作业太多,根本不可能完成。可是不写,老师要批评,爸爸要打骂。不但如此,每天放学回家还要被爸爸逼着干活。他简直走投无路了,每天晚上都躺在床上哭,泪水多少次浸湿了被子和枕头。上星期五放学后,跑到校园外的草地里躺了很久,准备跳进水塘一死了之。可终因缺乏勇气,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读着读着,泪水涌出了我的眼眶。不能抑制自己,拿着日记就往教室里跑。

教室里,我向同学们读着张某的日记,才读到一半就觉得嗓子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再也无法往下读,只好请班长帮忙。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同学们也抽泣着。我抬头看看孩子们,连几个调皮的大男孩都在偷偷地擦眼泪。

日记读完好一会儿了,我稍稍平静了一下自己的心情,流着眼泪向同学们作检讨,向张某道歉。尽管张某没完成暑假作业是不对的,但由于我的粗心,增加了他的压力。我向孩子们保证,今后再也不这么粗心,不会让孩子们受这么多委屈。最后我还指出,有了真情实感,就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自这次事件以后,张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觉做作业,也不再那么调皮捣蛋。更重要的是,他一扫悲愁之色,露出了孩子应有的愉悦笑容。

本案例中,老师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以下原因。

1.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尊重信任不是放任自流。这位同学投机取巧,不做作业是错误的,不能姑息。只有严格要求他改掉这一错误才是对他真正的爱。整整一个星期,每天坚持要求他做作业,而且任务明确,不含糊,不滥罚,这使张某看到了老师的决心,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为思想转变奠定了基础。

2.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首先,一个12岁小孩已处于身心发展的少年期,心理逐渐成熟,他需要教师的尊重,能较深刻地体验情感。在对其教育过程中,有批评但没有辱骂,所以他对教师不反感,这就为后来的受感动而转变打下心理基础。

其次,这位同学写日记仅仅是为了向老师倾诉,没想到老师会大受感动,不但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写得好,还当着全体同学作自我检讨。对于这个一贯吃批评的学生来说,这是个意外的触动,更使他看到了教师对他的尊重和爱。从老师的眼泪中看到了老师的真诚。正是这种情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产生了友好、亲近、依赖与共鸣效应,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正是“亲其师,信其道”。

最后,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读日记时,如果全班同学是哄堂大笑的话,这位同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是可想而知的。正是那么多同学的眼泪,让他看到了同学们的关心、尊重和包容,他感到不再孤单、不再悲观。因此,才能毅然甩掉思想包袱,融入到集体中,成为一名能自觉做作业的好学生。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未成年人心中知道“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甚至也知道自己正在从事的活动是不道德的,但他们还是在继续进行着这些活动。如有些学生明明知道要热爱集体,维护班级荣誉,却又在集体活动中捣乱;知道要爱护公物,却又在课桌椅上乱写乱画,或随意损坏门窗;知道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却随手擦掉同学们出的黑板报,或在上课时破坏纪律;知道要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可是背后随意给同学、老师起绰号,等等。所以仅仅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认识还远远不够,从知到行的转化还需要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支撑。

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改善个体的社会行为。在德育活动中不仅应该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道德行为的培养和训练,可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丰富和加深学生的道德情感,锤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四、反思总结,自我评价

奇特的“绿卡”

“铃……”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像往常一样安静地离开了自己的座位,忽然,走廊里传来“给我一张,给我一张吧!求你给我一张——”低声的央求,打乱了往昔走廊里的肃静。我急忙探出头来,只见离我班门口不远的廊道上围了一群小男孩,有的伸手,有的踮着脚,还有的美滋滋地退出来,手里拿着什么——其中有个清脆的声音说:“别吵。小声点儿,否则咱班的红旗该丢了,想要的,跟我来。”听出了这是我班有名的后进生李光的声音。李光这孩子家境不好,父母离异,跟不务正业,惯于吃、喝、赌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养成撒谎、讲吃、乱花钱、逃学的坏习惯,是个十足的后进生的小头。看到又是他在捣蛋,我的气不打一处来,刚想冲过去看个究竟,可是理智告诉我——不能简单粗暴行事,以免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在我们之间形成一堵高墙,以后更难教育。想到这儿,我决定先把这事了解清楚再说。

第二堂语文课上,我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开始讲课,并找了没有举手且朗读较好的李光读了课文,他成功地读完课文。此时,我发现班上的刘伟在低头认真地看着什么,再仔细一看,啊!原来是一张绿色的卡片,而后,同样发现其他几名小男生拿着同样的“绿卡”看着。我明白了,刚才肯定是在争要绿卡的。

奇怪,这绿卡究竟有什么用?怎么会引起他们的这般的兴趣?

放学后,我把刘伟留在教室里,想在他这儿突破,起初,他搪塞、隐瞒,最终,在我的劝说下,他说了——原来,李光在我班小男生中发放了“绿卡”,每人得到卡后,都是他的弟兄,他是首领,大家听从他,并规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绿卡”是他们的标志,现在班里有十几人手持它。听后我又好气又好笑,好一个“绿卡队”就这样组建了,真是香港剧看多了,还挺有派头!

晚上,我左思右想,同学们的做法大都出于天真、好奇。同时,足见李光在班里是有一定威信的,既然这样,就不能生硬地拆散他们。否则,会引起部分同学的不满,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必须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于是,我想结合我校的朗读大检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我把李光找来,针对他朗读较好这一特点,交给他一项任务——配合我搞好全班同学的朗读检查,由我提名,由他评定过关,对于过关的同学发标志,何种标志由他来定。放学后,我又发现有的同学手拿“绿卡”,并且失去了原来的戒备状态,有的还美滋滋的,互相询问。这时,李光走来,向我汇报这一天的检查情况,共批准过关16人,并发了带有“朗读过关”字样的绿卡片。我很吃惊,暗自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