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培训教程
3580800000035

第35章 班级管理问题(3)

(2)带头作用。班干部是学生中较为优秀的积极分子,通过班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可带动中间和落后的学生,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3)助手作用。班干部要积极发挥班主任的助手作用,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

2.完善班级组织结构

我国中学的班级有一定的典型的组织形态,称之为班级组织结构。班级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类型。

(1)直线式结构。形式相对简单,主要由班主任、班长和组长构成,它采取自上而下的直线管理方式。它的特点是权力集中,指挥统一,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安排工作。也由于权力过分集中,班主任难免疲于奔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职能式结构。是根据班级的管理目标、管理内容及分工的需要,在班长和组长之问设立中层职能管理人员,进行直线职能分工管理。它有利于班主任从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能调动其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缺点是各职能人员容易造成本位思想.增加班级管理中整体协调的难度。同时,职能人员配备太多,容易造成职责不清、人浮于事,团支部职能相对弱化。

(3)直线职能式结构。把班级管理人员分成两类:一类是班委会,一类是团支部。班委会负责常规管理,配合、协助班主任完成班级工作,开展学习、文娱体育、劳动卫生等方面的工作。团支部完成校团委交给的任务,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开展课外活动。实行班委会和团支部分工负责制,有利于班委会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发挥团支部在班级管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不足之处是班委会和团支部存在交叉管理,容易造成分歧,管理岗位有些重叠,容易造成工作冲突,影响工作效率。

(4)平式结构。是在直线职能式结构的基础上增设两个部,即纪检部和学习部,使其与班委会、团支部平行.学习部下设各学科代表。平式结构扩大了管理的跨度,可淡化班主任的管理意识,强化服务指导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突出学习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科代表对学科学习的带头作用;增设纪检岗位,发挥组长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自治。不足之处是管理队伍扩大,岗位设置过多,工作容易流于形式。

每种班级组织结构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结构不同,功能和作用也不同。一个班级采取哪种模式,要根据班主任的管理风格和班级实际情况而定。同时,组织结构也不应一成不变。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为了实现班级管理目标,应适当调整结构形式,设计出适合班级特点的组织结构。

3.实行民主选举,定期轮换班干部

中学班干部的产生,一般具有以下形式。

(1)任命制。即由班主任推荐和任命。这种形式在班级刚刚组建时较多见。任命班干部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班主任的意图,同时由于学生干部的威望是外加的,往往缺乏学生的信赖,威信较低。

(2)民主选举制。即通过学生提名和投票选举产生。由这种,方式产生的班干部众望所归,往往具有较高的威信,与大多数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

(3)自由竞争制。即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班干部的竞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助于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的培养。这种形式往往和民主选举等形式相结合,即首先推荐候选人,然后再民主选举,在若干名候选人中选出班干部。

(4)轮换制。即根据一定的规则,班干部轮流担任。一般与民主选举或自由竞争等形式结合起来选出班干部,以后定期改选,原班干部应全部或大部分更换。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每个学生都有得到锻炼提高的机会,他们会在自己的任期中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在传统的班级建设中,班主任往往低估学生管理班级的能力,把管理权长期交于班中少数几位能力较强的班干部。置大多数学生于“被管理”的被动地位。学生大多游离于班级管理和活动策划之外,对班级中的事缺乏主人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甚至出现有些学生故意破坏班级秩序,违反班级纪律等现象。而班级管理所买行的又是“控制主义的层级化管理”,从班主任到小干部.从小干部到学生?层层控制,级级落实,学生没有发挥创造性的天地,个人的情感、需要、愿望和兴趣等常处在抽象状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对我国杰出青年童年时期的调查发现,其中89.19%的人童年时期当过学生干部。这一数据说明?曾经当过学生干部的人成才率较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生都有争取成功的愿望.也都有取得成功的潜能,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发、发掘学生的潜能。实行班委会、团支部干部的民主选举,定期轮换任职,既有助于学生民主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也是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方法。

4.加强对班干部的培养

首先,要严格要求。班干部应该是学生的榜样,班干部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是最好的,但应该在各方面都是最努力的,应该在各方面都对班干部提出严格要求。因为班干部自身的表率或模范作用是他们开展工作、影响别人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尊重和信任班干部。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班主任要充分相信班干部,树立他们的威信。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是相辅相成的,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应放手让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发挥各自的才能;即使工作中出现失误,也应该肯定他们的努力,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树立他们在全体学生中的威信。

第三,要积极予以指导,往意传授工作方法。班主任要花时间和精力提高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对班干部既要交任务又要教方法;既要热情鼓励,又要严格要求;既要在培养中使用,又要在使用中培养。支持、鼓励并发挥其特长,是使用班干部的主要方法。

四、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

所谓班级舆论,即指在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同学赞同并愿意接受的言论和意见。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前提。班级有了正确的舆论.就能明辨是非,提倡和支持正确的东西.批评和抵制不正确的东西,使班集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标准。

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言行有极大的约束力和无形的导向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评论作用。即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鼓励或批评的评论。②约束作用。健康的班级舆论是一种无形但强大的力量.对班集体的每个言行都有约束作用。③同化作用。即促使处在身心发展可塑性较强的学生跟着健康的舆论走,认同健康舆论所反映的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④驱动作用。健康的班级舆论对真、善、美的肯定,对假、恶、丑的否定,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在学生内心转化成为一种驱动力,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健康的班级舆论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需要班主任认真培育。

(一)抓养成,夯实正确舆论形成的基础

习惯的养成,不仅对人的性格、命运都起着重要作用,也对一个良好班风的形成起至关重要作用。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班级正确舆论形成的根本保障。中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画出方圆,将这些规矩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就夯实了正确舆论的基础.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坏习惯有一种惰性,非严格要求不能矫正,好的习惯不易接受。非严格要求难以形成。班主任采取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对班上出现的好品质和风尚,在同学中表扬、宣传、扩大,使其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对于班内出现的或大或小的不良倾向,予以及时的制止与批评教育,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好事争着做.纪律不可违”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及品质。

(二)明是非,确立正确舆论形成的标准

通过讨论、墙报、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公私观、荣辱观、恋爱观、劳动观、幸福观等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该做,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疑惑,培养判断是非、识别真假、辨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这样学生才能在是非、美丑、善恶等问题上作出正确的选择.抵抗形形色色的不健康的思想,班级正确的舆论才有形成的基础。

任何成功的道德教育都离不开丰富的情感体验。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仅靠熟记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知、情、意、行等各个环节的亲身体验,分清何以为荣、何以为耻,才能转化为个人信念和自觉追求,真正成为毕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因此,明是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既要充分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更要善于从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把被动接受与主动实践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

(三)做主人。营造正确舆论形成的良好氛围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主任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创设一个让学生敢说真话的氛围,鼓励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并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不正确的舆论的形成和滋长。

当前,社会不良风气也在中学生身上表现出来。有的中学生显露出不良的心态,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碍于情面、胆小怕事。不敢抨击不良风气.制止不良行为;或贪图小利,于己无益的事不做,等等。虽然他们心中存有是非、美丑、善恶的标准。却不表现出来.从客观上助长了歪风邪气.无益于正确舆论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所以.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态度和集体荣誉感.在班级管理中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基础。

(四)抓重点,抓住正确舆论形成的领头羊

班干部是营造良好班级舆论的骨干力量.他们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班风学风好不好,舆论氛围行不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干部。班干部讲话文明,其他同学污言秽语就少;班干部乐于助人,其他学生也不会袖手旁观;班干部敢于抵制不正之风,正确的舆论就容易形成。因此,要选出责任心强、学习认真、乐于助人的学生组成班干部的基本队伍,紧紧抓住班级中这些优秀的个体,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其他同学.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其他同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正确舆论在班级占了上风,自然就会发挥应有的作用,错误舆论就没有了市场。

一个班级还往往存在个别影响力较大的后进学生,他们也应是班主任关注的重点。如有的学生自制力差.个人意识突出.虚荣心强.好哗众取宠,专门与纪律制度唱反调.造成对其他同学的不良影响,甚至会产生各种学生的“小团体”。有时一个团体就会把一个班级闹得没有安宁。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及时发现一些可能形成不良团体的苗头,并采取积极对策。后进学生的转化要以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为主.以表扬为主。多肯定他们的优点、闪光点,并提出热切期望,尤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荣誉感和是非观念,树立他们在班级中的新形象,促使他们向正确舆论靠拢。

学生是营造良好班级舆论氛围的主体力量,每位同学都是营造良好班级舆论的主人翁。正确的舆沦依赖每位同学的传播、弘扬,错误的言论靠每位同学的抵制。班主任要通过细致的工作,每个同学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班级舆论,使正气得以发扬,邪气得以消除,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氛围。

5.选拔培养一支具有团队精神的班干部队伍

我的班级管理理念是:层层负责,分层管理。班委会由班长负总责,下设分管纪律、学习、生活、卫生、体育、文娱的副班长。分管纪律的副班长下设值日班长和纪律委员。分管学习的副班长下设各科科代表、小组长。分管生活、卫生的副班长下设管理教室卫生、区域卫生、公共道路卫生的委员。团支部由团支部书记负责,下设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团支部负责团费的收缴,开展团支部活动,如组织比赛、新团员培养、黑板报出刊等等。住校的学生由总寝室长负责,下设寝室长助理、各宿舍寝室长。总寝室长和寝室长助理主要负责对各寝室的监督管理,如寝室卫生,晚自习后清点各寝室学生人数,检查寝室中同学间关系是否融洽,是否有夜不归宿等情况,并及时向班主任汇报。

6.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以上谈了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有形建设内容,与此同时,无形的、内在的建设也应该着力进行,那就是班级氛围营造。

(1)与科任教师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科任教师是建设优秀班集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班主任要配合科任教师搞好教学,调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该学科的积极性,最好与科任教师建立起兄弟姐妹般的情谊,有困难多帮助,多支持;对老教师要尊重,多请教;在荣誉面前多谈科任教师的贡献。

(2)建立良好、健康、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考查班级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带班多年,一般开始时我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是“恶”,慢慢地我和学生的关系变成“若即若离”,最后我和学生是“情深意长”。为什么开始学生对我的印象是“恶”呢?新入学的学生,少数学生有一些不良习惯,对此我会及时且严厉处理。因此,一开始学生往往觉得我非常难对付,所以觉得我“恶”。其实,这正是我追求的效果。对老师有敬畏感,便不敢轻易违纪。然后帮助他们改掉那些旧习、恶习,他们便开始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最后,我用深沉的师爱赢得他们的心,我们便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友谊”。

(3)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

爱是一个谈腻了的话题,但又是不得不谈的话题。其实“师爱”已经包含在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之中了,我之所以单独拿出来谈,是因为这个话题非常重要。关爱学生,不但要关心他们的思想、纪律、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学生生活上遇到了困难,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学生遇到了烦心事,要及时谈心,帮助排除;学生病了,要及时送医院治疗,有时不但要出力,还要出钱。对康复后的学生,要真心问候,千万不要认为这样的工作没有必要做,恰是这样的问候,会让学生感到温暖。班主任除了爱心,还要有耐心。对那些经常违纪的学生,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另一方面要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时间,不能操之过急。班主任的耐心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对待后进生要多鼓励、多帮助,给他们进步的时间,因为进步是非常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