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京密河札记
3579500000046

第46章

--记李光启先生和他的篆刻艺术

真正的艺术创作,是倾入了全部的感情和心血,融注了所有的见解和灵性,是谓全身心地投入。当我面对篆刻家李光启先生部分近作,不禁感慨系之、叹为观止。

李光启先生1924年生于湖北省枣阳县。早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一直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同时潜心研习中国书法篆刻艺术。60年代他的书法作品被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标志着他的书法技艺达到精湛。70年代末,他应聘于美国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书法史以及篆刻艺术源流的演变史,取得成功。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特别是历代名家的印石研究造诣非常。80年代初,李光启先生回到台湾应聘于板桥国立艺专,继续从事书法篆刻艺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直至年过古稀,依然孜孜不倦。

1993年,李光启先生的篆刻艺术幵放出一束灿烂的奇葩,更是他苦苦追求半个多世纪,向祖国源远流长的篆刻艺术精心献上的一份厚礼。是年6月,《加拿大新闻》报道:“李光启完成十方古朴闲章用心归纳中国篆刻历史。”这十方闲章,无论从石材的选择,印意的提炼,字形的考究和刀法的运用以及整体所达到的珠联璧合、形神呼应的完美,都可谓中国篆刻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这十方颗颗有“心”的闲章,其中熔铸了李先生对祖国篆刻艺术全部的了解和理解及全部的感情和感悟。在寸幅天地中,展现了中国篆刻艺术世界的无限的广阔和无比的丰富。以闲章的选字刀法而论,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或白文或朱文,或兼收并蓄,熔为一炉,可谓源流可辨,充分发挥,多花齐放,异彩纷呈。其中所选字句内容,也都充分体现着金石篆刻美的哲理和艺术辩证法则。“心有灵犀”一方,为古玺朱文,以大篆融金文入印,用挺拔有力的细铁线刻成,笔意启承转合,颇有殷商骨力。“笔传心曲”一方,白文刀法金文入印。“笔”与“曲”展现象形趣味,简洁洗练,寥寥数刀,古意盎然。“景物关情”一方为“连珠印”。此风起于周秦,三连四连不等。二连珠印则始于唐代。李印取长方印材界格为二,文形刀法阴阳相生。字句对仗前呼后应,相映成趣,妙意横生0“神怡心静”一方,一目了然是采取汉印刀法,拙朴浑厚、苍劲古雅。依照笔画多寡。采取回环排列,使得繁简得体,错落有致,印面均衡稳定、从容大度,颇有雄汉气派。“心贮礼香”一方,则以刀法独特见长。李先生突破法度,大胆尝试,以古稀之年握刀模拟古人切玉之法,竟然笔笔老到,刀刀见出功力。相传后人用此刀法制印,多因腕力不及入刀不易而改用轮车吊挂碾钴开凿。李公此印,粗细得当,方圆有度,切玉之法,炉火纯青,手上功夫,可见一斑。“意到幽深”一方,属地道的汉魏金印风格。所谓“分笔磔势,华丽繁穣,方头结实,显于笔端”是也。由此印与“神怡心静”一方相比较,可明显见得汉印至魏嬗演足迹。其实不止于此,李公十方金石,犹如十卷篆刻艺术的形象史论,一字一句,一刀一笔,均可见得我国古代篆刻艺术的演进历史和源流关系。无一刀无出处,无一笔无交待,却又刀笔之中,必见情我,提笔下刀皆有追求。这便使得这一部浓缩又浓缩的形象的篆刻史,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和对中华篆刻艺术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精神。对于金石家的李光启先生来讲,这承上启下之功,更是难能可贵之举。“素情自处”、“心境虚融〃两方,则体现了沿自汉印章法的近代浙派印风格。此为着名西冷八大家所倡导的既承袭了粗犷的北方汉风,又具江南泽波柔情的风格,使生于楚天鄂地的李先生找到了展示自我艺术风采的焦会点。于是在这两方小小印章里,高浓缩地凝聚了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国,先师与今哲,以及浑与纤、拙与巧,俗与雅、朴与工等一系列外延悠远,内涵丰富的意蕴和规律,令人百看不厌,研读总有心得。”江山万里心“一方,则仿元之小篆入印,刀力雄健,气势磅礴。”放情墨雨“一方,为隋唐官印风格,屈曲流畅,情韵如画,雍容大气,集中体现着我中华民族的盛世风采。

纵观李光启先生潜心刻制的这十方闲章,不难看出,他通过自己的篆刻艺术所暗示出的历史时代,大都是我中华民族大统一、大融合和兴盛发展的伟大时代。这绝不是无意的巧合,而是作者苦心追求,刻意表现的。体现着李先生渴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理想。炎黄子孙深明大义,使得他的篆刻艺术以源源不断的动力步入了贯通古今、巧夺天工的超凡脱俗的大境界,使得金石篆刻从书画家的斗屋之囿和尺幅天地中脱颖而出,犹如晨钟暮鼓,催人猛醒奋发。至此,李光启先生的十方闲章,何以采用中国大陆之青田石、寿山石、鸡血石,且何以方方皆有一个”心“字,也就水落石出。我以为李先生的十方印章,并非仅为侨居国外的友人周士心所制,而是为十多亿同胞所制,十多亿人民,十方印内中二连一颗,刚巧十一方,正是1993年时我国人口的统计总数、方方有心,心向统一,这就是李先生的十方闲章的另一蓄情含义了。可见闲章不”闲,情系中华。坚信李光启先生的美好社会理想同他美妙的艺术理想一样,必然能够实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刻骨铭心,金石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