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京密河札记
3579500000045

第45章

--延安大学第四次校友联谊会散记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战士回首征途,行程迢迢漫漫;半个世纪未下鞍,越过万水千山;哪怕前去再远,胸中总有延安;任它创业多艰险,延大母校总在心间……从来没有写过诗歌,但是当我坐在这个布置得朴朴素素的会场上,面对着这些经历过特殊锻炼和考验,创造了生命的辉煌,却仍然朝气不减当年的延大老校友,心中的诗情突然奔涌而至。找不到更恰当的词汇来描述他们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就借78岁高龄的老校友克里更(蒙族)热辣辣的一句见面白吧大家一见面、一握手,就像又回到了延安,又站在了延河边上,心里头觉得暖呼呼价。”这位曾经担任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高大健壮的老人,如今是延大内蒙校友分会的顾问,是一切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参加者。他声若洪钟,步态轻捷,像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学习时一样,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开拓进取的信心。他一再主张校友会要办经济实体,解决活动经费困难的问题。

看得出,老校友们对母校怀有与日倶增的热爱。这是极不寻常的革命情谊。中国有一千多所大学,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同延安大学的历史相比。延大是光荣的大学,是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时期亲自创办的培养革命战士的大熔炉。就像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广州黄埔军校,延大堪称是中国革命的功臣大学。因此,“延大校友联谊会”同“黄埔军校同学会”一样,受到了中央及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和支持。有幸于秋高气爽时节应邀参加在“塞上江南”银川召开的延安大学第四次校友联谊会,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和自豪。

“我当年是从国统区的四川奔赴延安的,我懂得做人的尊严是从延安开始的,我的真正的人生是从延安幵始的……”73岁的老校友孙邦达,一开口讲话就激动得有些情不自禁。他来自长春,是吉林校友分会的秘书长。他在座谈会上第一个举手发言。那劲头就像当年在鲁艺文学系开讨论会发言一样的踊跃、冲动。他是把全部的时间和热情都投入了延大校友分会的工作。他像当年参加剿匪和土改一样,把校友分会的工作当作一项空前的历史性任务来完成的。他认为这是自己晚年的一项事业。他的老伴打趣儿说只要延大校友总会一来信,邦达打电话的声音都变成了高八度:他自己欣喜地承认这是真的。他在发言中汇报了学习内蒙分会的经验,克服困难,努力开展工作的情况,就像当年下乡归来,畅谈心得体会一样的津津有味。座谈会上有限的时间并不能尽兴。会后他便到各地校友的住屋去摆龙门阵。然而不论在哪间屋子里,谈话的主题总也离不开延大和延安。他在延安做过工、种过地,17岁时由西安徒步走向延安时的情形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历历在目。谈着谈着,他突然动情地唱起一支鲜为人知的歌。那悲壮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使在座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奏起哀乐来祭陵,志丹同志你活在我们的心中,你流了血为党尽了忠,你修下路我们来行,你创建的边区千万人民来建设,你未竟的革命事业我们来继承……“歌声像一阵风掠过时空,使人们又回到了1941年的延安。”这首歌,我只在追悼******大会上听了一遍,就记下来了,而且终生难忘。歌名是什么?记不清了,应当是《志丹同志活在我们心中》吧,我这几十年,是唱着这首歌走过来的。“

陆标这个名字,听着很像”路标”来自大连校友分会的衣着朴素的陆标虽已年过七旬,但他仍然像当年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时一样的朝气蓬勃。他眼下正在努力成为真正的”路标”或许他对于人生的”岔道口“曾经有过深切的体验吧,深知在关键时刻走错一步那将意味着什么;或许他对现实中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有着较多的了解和过多的忧虑吧,深知任那些形形色色的细菌和微生物侵蚀青少年稚嫩的思想将意味着什么。他和几位校友一道数年如一日地奔波于大连市和东三省的大、中、小学之间,作报告、讲传统,宣传延安精神。他在发言中谈道广有人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4为人民服务过时了,我偏不这样认为,我还是到处讲张思德同志的故事,1993年,讲了75场,青少年很喜欢听,场场爆满,出现了一股学传统、讲奉献的热潮。”看得出,他对“路标”的事业充满了信心。他作报告,仍然像当年在延安时下乡宣传一样,从不要一分钱的报酬,总是自己背着干粮,自己贴上路费。他讲张思德,其实他自己本身也就是一个活着的张思德。他这“路标”首先是用自己的光辉照耀着即将步入人生旅途的青少年。

来自北京校友分会的代表林冬,曾经是回民支队的战士。他在这里与来自内蒙古的老战友刘培欣久别重逢,心情格外激动。他们是当年一道由冀中抗曰前线奉党中央、毛主席调遣随部队到延安整训,后又进鲁艺文学系学习的。建国后,他一直都在广播新闻战线上尽心尽职地工作。1985年,他从原先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又开创了新的事业。他和几位老同事一道,创办了《中国老年报》。作为这个颇有影响且最具权威性的老年读物的现任副总编,他的发言不仅充满了自信和自豪,且又是那样的深刻而富于见地。他年近七旬,依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发言时不时地挥动着手臂,使你觉得他浑身充满了力量。“宣传延安精神要讲传帮带。特别在当前个人主义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社会风气不大好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宣传延安精神。在这方面,我们是火种,要尽最大的努力发光发热。”“延安精神不只是提倡啃山药蛋、穿粗布衣,如果仅仅是这样,就把延安精神歪曲了、贬低了。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当然也还包括坚定的革命意志,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等。过去我们依靠延安精神,正确地分析时局,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敌人想困死、饿死我们,事实上我们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发展了,胜利了,这是延安精神的胜利。今天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离不开延安精神。”“困难是有,但千困难万困难,我看比起当年******封锁陕甘宁边区时的境况要好得多,我们要有信心。”林冬同志的发言,就像一团火,能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来自陕西校友分会的冯毅、郝登玉,带来了他们印制精美的《纪念******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型书画展纪念册》。一千二百多位专业和业余书画作者,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年仅8岁,参加了延大陕西校友分会和其他一些单位发起举办的书画纪念展活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马文瑞为书画展题词开新天,树千秋伟业;承遗志,创万世辉煌。“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反映出了书画纪念活动的绚丽多姿,也凝结着人民对于******同志、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怀念、拥戴之情。这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发到大家手中,为校友联谊会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色彩。

老校友们十分关怀延安大学的现实状况。规任校长申沛昌向大家通报了近年来学校的工作。学校的工作成就和巨大变化使大家十分满意。申校长最后表示延大办在革命圣地延安,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窗口,国内外关注的人士很多,政治影响很大。我们在延大工作,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决心把延安大学的光荣历史,化作搞好工作的动力,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真正把延大办成一所无愧于自己的光荣历史,无愧于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语)的多科性综合大学。”申沛昌的讲话,赢得了老校友们的热烈掌声。这位1958年毕业于延大中文系的高材生,在延大兢兢业业地工作了36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和聪明才智、把满腔的热情无私地奉献给了母校,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深得老校友们的理解和赞赏。得知他抱病工作的情形后,一位老校友特意为他和副校长马海平带来了新开发的滋补药品。作为中年知识分子,他们肩头的担子很重。看到两位校长因过分劳累而有些消痩,许多老校友来到他们的房间问寒嘘暖,提醒他们要注意劳逸结合。新老校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十分令人感动。

开会是要花钱的,宁夏校友分会的杨桂山、张金财等同志为筹备好这次会,不顾年近古稀,冒着酷暑四处奔波。他们本着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没伸手向自治区财政上要一分钱。这是一次真正清廉的别开生面的会议。各地校友食宿自理。开了三天会,没有聚餐一次。这在“吃风”盛行的情况下,在一些借开会之机肥吃海喝的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78岁的老校友(原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经伦严以律己,像其他校友一样在街边的小饭摊上买饭吃,体现了一位老延安、老延大的高风亮节。艰苦朴素的生活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人们兴致勃勃,毫无怨言。这令人想到,艰苦朴素不仅仅是一种高尚的生活作风,更是革命者的政治本色。延安大学的革命熔炉锻炼出来的人,将永远无愧于自己的母校,无愧于延安精神的哺育。

银川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参观游览名胜古迹是这次校友联谊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南关大清真寺宏伟壮观的宣礼塔前留一张合影照吧,心情像当年在宝塔山下分手时一样的豪情满怀,又有点依依惜别。五十年岁月悠悠、风雨苍苍,五十年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栉风沐雨,本色不褪,踏遍青山人未老!来自兰州的老校友霍世威年已75岁,但他却和年轻人一道奋力登上高入云端的承天寺西塔举目远眺。“你在望什么?”“我看黄河在哪里。”是呀,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胸中都时刻装着那条举世无双的河,无论世间风云变幻,他们将永远聚集在延安的旗帜下,高唱那支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散记至此,我胸中的诗情终于按捺不住,奔涌而出,化作几句“信天游”,谨此献给我所敬仰的老校友、老延安们:空塔山送来贺兰山迎,长城黄河总相跟;五十年风雨几代人,忘不了延大校友情;山丹丹花开岁岁红,延安精神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