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喋血四平
3576600000004

第4章 蒋介石永失国都(1)

中共中央军事大调动,大批中央委员闯关东。“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八路军、新四军海陆并进。

一切为了东北,毛泽东调整改行“集中”方针。一支人民自己的武装,出现在白山黑水之间。

1,踏上千里征途

部队撤到辽河边上,林彪仍然在想他的问题,四平一战,留在那里的八千壮士,他们当中有数千名是从井冈山走下来的红军战士,历经万里长征、八年抗战,最终却捐躯在这片黑土地上。

他的面部表情十分严峻,心里却难受极了!

他林彪从来不怕打仗,不打仗来东北干什么?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与形成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这一战略方针,为了建立东北大根据地,中共中央急需派出赴东北的最高负责干部去进行领导工作。

延安下达了战斗的号令,从各个解放区抽调的部队和干部像潮水一般涌向东北,形成了有史以来少见的10万大军闯关东的壮观景象。

在闯关东中,走在头里并起着领导作用的是那些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们,林彪就是其中的一员。

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彭真、陈云等首先飞往东北后,许多奉命赴东北的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纷纷行动起来,运用各种方式迅速进入东北。然而,东北战场上的军事统帅还没有明确。1945年9月19日,他和萧劲光一行抵达河南,此时中共中央及刘少奇并没有考虑让他俩去东北。从延安出发时,毛泽东原准备先让他俩分别担任山东军区的司令员和副司令员的,原因是山东军区的老底子是八路军115师发展起来的,而他则是这支大部队的指挥员。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他因抗战初期遭国民党军阎锡山所部用枪误伤后,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后到苏联养病,健康仍难以恢复,动辄便头晕,面色苍白。

1942年10月,林彪由苏联至重庆返回延安。毛泽东得悉后特地起了个大早,亲自下山迎接。而毛泽东以往甚至连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远途归来时,也不曾有过如此举动。

这一次毛泽东把山东军区交给他管,他当然十分满意,当在晋南与刘伯承、邓小平握别后,便与萧劲光昼夜兼程地向山东进发。就在9月19日这一天,他才收到中共中央令他转赴冀东负责冀热辽军事工作的指示。

林彪没有二话,9月25日即率部北上冀东,10月17日才奉命开赴东北,于10月28日到锦州,29日到达沈阳。

实际上真正能打硬仗的要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黄克诚的新四军第3师。因为和老百姓的关系密切,苏北人民亲切称为黄3师。这支老部队,原为徐海东领导的红15军团老底子,改编时为八路军115师344旅,血战过平型关,后为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是左权,抗日战争时期挺进苏皖,成为扬威江淮的新四军第3师,是进军东北部队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也是闯关东的过程中,最辛苦的一支了。

黄克诚是湖南永兴县人,生于1902年。192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他又参加北伐战争,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1928年,黄克诚参加了湘南起义。红军时期,他的最高职务是军政治部主任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

长征结束、抗战开始后,他担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委。不久,为支援华中抗战,黄克诚奉命率领所部南下,转战江苏北部地区。1940年,他配合新四军陈毅的部队打开了苏北的抗日局面,创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皖南部队离开泾县云岭,向北转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7个师8万余人包围袭击。新四军战士英勇抗击,血战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等遇难。17日,蒋介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下令进攻新四军江北部队。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以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华中各地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当时,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5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他被任命为师长兼政委。以后,他又兼任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他是井冈山时期朱德、陈毅的部下,与彭德怀共事多年。极善独立思考,为人刚正不阿,敢说真话,好办实事。当他于9月初闻讯八路军先头部队已进入东北后,立即向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饶漱石建议,给中央发报。要求派大部队去东北。饶漱石则不以为然,认为这不属于新四军和华中局管辖范围的事,不同意发电。为阐明自己的观点,黄克诚以个人名义,于13日向中共中央发出了那份着名的建立东北总根据地的电报。9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中共中央命令,要他率新四军第3师4个主力旅、3个特务团共3,5万人开赴东北。黄克诚首先想到了几万人长途跋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为此,他作了周密的考虑。

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曾有个说法,要我们把武器留下来交给地方,说是到了东北就可以拿到新的。我历来考虑问题,总是把不利因素尽量想得多一些,以便有备无患。我想,目前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到东北后万一拿不到武器,将怎么打仗。所以,我坚持部队武器不能留下,要全副武装去东北。同时我还考虑到,到东北之后,即进入冬季,首先将遇到与苏北迥然不同的寒冷气候,解决部队的棉衣问题,亦是当务之急。

当时尽管受到一些责难,我还是坚持这两条,一是要部队带上棉衣,二是要全副武装,多余的武器可以留下来,这样,我一边安排先头部队及后勤人员由第一副师长刘震率领,即刻出发,一边抓紧筹集棉花。”

黄克诚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了北上准备后,便与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暨全师大部踏上了千里征途。由于临行前,黄克诚坚持部队要全副武装,因为他实在放不下心来,不太情愿按照中共中央通报办理,由此招来一些非议。当3师经过山东时,新四军军部又要求他协助山东部队作战,黄克诚又一次抗命”。理由很简单,并直接获得中央军委的批准,未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全师以减员3000人的代价,历尽千辛万苦,由苏北淮阴,经山东、承德,出冷口,于1945年11月10日到达河北玉田境内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地区。

当时统率山东各支部队的总指挥,是中共中央委员、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八路军第115师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罗荣桓。1963年罗帅因病逝世的时候,毛泽东专门写了一首悼词,题目是《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诗日: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鹊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毛泽东一生,除了为自己的夫人杨开慧和青年时期的战友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写过悼念性的诗词外,为之写悼诗的,就只有罗荣桓了,足见罗荣桓与毛泽东的情谊非同一般。

罗荣桓和毛泽东也是同乡,湖南衡山人。大革命失败前夕,他先后加入了共青团和共产党。1927年9月,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鄂边界秋收起义,失败后即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三湾改编时,毛泽东首倡将支部建在连上,并在连一级设党代表,罗荣桓被分配到一个连里担任党代表,从此开始了他在革命军队里做政治工作的漫长生涯。

此后,罗荣桓历任营、纵队、军、军团的党代表、政委或政治部主任。抗战开始后,又担任过115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兼代师长。总之,做政治工作,他是出了名的。

1939年,罗荣桓奉命率领八路军115师开到山东后,对山东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山东工作期间,他独当一面,把山东这块重要的敌后解放区搞得有声有色,因而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赞赏。

这一次,延安既然下了决心要大力经营东北,当然需要得力干部,而罗荣桓又最熟悉这些部队,中央理所当然地选中了他,让他率领山东主力挺进东北。

中共中央原定罗荣桓到延安治病,由林彪来山东接替他,因为他们原来就是这支部队的师长政委。但是林彪在路过淮阳时,情况有了变化,中央改令他去冀东。罗荣桓去延安的计划,中央也取消了。罗荣桓此时身体已经很差,为了组织部队渡海以及山东的各项工作,他常常一夜只睡几个小时。他委托许世友组织海运指挥部,动员了30多艘汽艇,140余艘帆船,分别在荣城、龙口两港运送部队。

罗荣桓于10月24日收到中共中央令其率轻便指挥机关日内去东北”的电令后,当日便带领参谋处长李作鹏、情报处长、供给处长何敬之、卫生部长黄农以及国际友人罗生特医生,还有部分机关人员和特务团1个营,从山东临沂出发。一路上,肾病十分严重的罗荣桓一直在尿血,但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前进。11月5日,他们到达山东龙口,罗荣桓化装成商人,与随行人员登上了一艘小汽船。

罗荣桓渡海途经大连海面时,被苏军的巡逻艇拦住检查。苏军舰长问:您是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吗?看着罗荣桓一身长袍马褂,而且还戴着一副深度眼镜,苏军舰长不敢相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罗司令。

罗荣桓解释了半天,苏军舰长还是不相信。为了证明身份,罗荣桓让警卫员拿来一张他和毛泽东的合影。苏军舰长认出了毛泽东,也认出了照片上的罗荣桓,马上立正敬了一个军礼,并说:司令员同志,对不起了,请您原谅,我不得不履行职责了。

当罗荣桓提出能否从大连登岸时,苏舰长坚决不允许。

经数十个小时与风浪的搏击,终于在一个叫做貌子窝,就是今天的新金县皮口靠岸。随后改乘火车前往沈阳与彭真等会合。

罗荣桓在路上辗转之时,中央委员李富春、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高岗等也从延安出发,乘飞机到邯郸,后经承德去东北,于11月20日前后到达沈阳。

从1945年8月以后,陆续被派往东北的就有中央委员和候补书记彭真、陈云;政治局委员高岗、张闻天;中央委员林彪、罗荣桓、李富春、李立三、蔡畅女,林枫;候补中央委员黄克诚、王首道、谭政、程子华、王稼祥、萧劲光、万毅、吕正操、古大存、陈郁等我党军政领导干部20余名。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调动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进入东北,加强了东北的力量,为开辟东北总根据地,迎击国民党即将发动的全面内战准备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2,进军东北

中共中央为使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尽早进入东北是不遗余力的,以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为战略方针,指示文电一个接一个下达到各中央局、分局、区党委各个“山头”,布置各部日夜兼程向大东北挺进。

9月17日,中央指示萧华立即率干部数十人穿便衣经大连到沈阳与东北局接洽,不得迟误。

同日,中央书记处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原准备去湖南及新四军第5师工作的文年生、张启龙部速去东北工作,部队愈快出发愈好。

9月18日,彭真和陈云就关于海路情况的报告致中共中央并转万毅、罗荣桓、黎玉、许世友、林浩。电文指出:……胶东北庄河途中,在威海方向发现美潜艇以探照灯向海面照射,并闻确有美舰13艘进入渤海……如万一遇美舰武装部队可坚称为冀热辽与乐亭山海关部队,另一半以上可坚称难民,回东北求生。

为掩护闯关东的各解放区干部和部队,阻止国民党军进入东北,晋冀鲁豫军区竭力阻滞并打击国民党军北上部队。9月下旬,中共中央即调山东6万兵力到冀东和进入东北发展;新四军主力从江南转移到江北;江北新四军主力撤到山东。

9月20日,彭真在关于迅速派干部及部队来东北致电中央。聂、程、罗、梁、许、林、万电中指出:此间发展条件甚好,已接收两座省政府,有三个省政府正派人去接收锦州及沈阳两市的政府,望迅速派干部及部队兼程前来……

同日,中共中央指示彭真、陈云:你们应依靠山东力量,在两个半月之内在东北组织20万至30万能作战的军队才能完成任务。

中央1945年9月20日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和大批干部向东北进发。

山东是中共中央这次调兵的重点。这是由于山东地理位置靠近东北,可以从海道北上,有利于争取时间;此外,还由于东北人口中由山东迁移过去的比例大,山东部队进入东北容易同当地人民打成一片。为此,中央在8月下旬曾命令山东军区万毅部渡海北上,后因为没有部队接防,拖延了一些日子。中共中央为此不满意,几次批评山东方面行动迟缓。

9月19日,中共中央明确指示山东要准备承担进军东北的主要任务。随后的9月20日,刘少奇致电山东分局,指示:发展东北,控制冀东、热河,进而控制东北的任务,除开各地派去的部队和干部外,中央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要以山东的全部力量来完成,必须全力执行,越快越好厂并要求罗荣桓及萧华能很快到东北。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根据中央的要求,迅速调兵遣将。主力部队第1、第2、第3、第6、第7师及第5师一部,警备第3旅,另两个支队,共6万余人分批开往东北。

为执行中共中央9月20日电指示精神,罗荣桓、黎玉9月24日作出快调东北的部队及干部的决定。该决定指出:罗、萧并报中央转彭真:(一)山东决定调赴东北及冀东之部队胶东6个团,万毅两个团,由胶东经海上赴东北,万毅、吴克华已于22日起程,萧即可于数日内赶到海岸。(二)渤海3个团刘其人率领已由渤海经海上进到冀东……滨海主力两个师走此路线准备参加冀东作战……(三)其余抽调之14个团的干部将不断运胶东出口……

此时主持山东大局的罗荣桓无法立即动身,因为接替他工作的陈毅还在途中。为执行中央命令,罗荣桓忍着巨大痛苦,带病指挥,令萧华所部渡海先行,其他部分部队过黄河由陆路北上,将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留在山东坚持斗争以便下一步接陈毅指挥。直到10月上旬,陈毅进入山东后,罗荣桓才松了口气。

9月25日这一天,毛泽东向陈毅、罗荣桓等下达了严厉的渡海命令,指出:渡海与野战并重,而渡海最急……请罗、黎精密组织渡海,务使每日不断,源源北运。

山东应出万兵,请分别陆行、海运,下月必须出完,并全部到达辽宁省,那边需用至急,愈快愈好。其实,罗荣桓等一点也未敢怠慢,而且抓得相当紧。

9月28日,中共中央再一次电告罗荣桓:向东北和冀东进兵及运送干部是目前关系全国大局的战略行动,对我党及中国人民今后的斗争,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目前是时间决定一切,迟延一天即有一天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