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胡马北风
3567900000035

第35章 他们从哪里来的?

西夏王朝从公元1032年,李元昊称帝开始,到公元1227年为成吉思汗所灭,期间共经历了十个皇帝。如果我们愿意为贺兰山下的这些冢疙瘩寻找到它的坟主的话,那么,这十个皇帝依次是:

①景宗李元昊(1032一1048)②毅宗李谅祚(1048一1067)③惠宗李秉常(1067一1086)④崇宗李乾顺(1086一1139)⑤仁宗李仁孝(1139一1193⑥桓宗李纯(1193一1206)⑦襄宗李安全(1206一1210)⑧神宗李遵顼(1211一1223)⑨献宗李德旺(1223一1226)⑩末帝李晛(1226一1227)上面这个《西夏帝系表》,是正史,是《宁夏通史》告诉我们的。

不过在谈到这个“西夏帝系”时,亦应谈到元昊的父亲李德明,祖父李继迁。正是在李继迁手中,这个家族开始称“西夏王”,在河套地区、陕北高原北部、内蒙古西北部这块地面,拥兵自重,成为割据势力。而李德明又延续父业,为西复立国奠定了基础。而在李德明西征吐蕃战死后,元昊即位称帝。

这一拨人类之群是从哪里来的,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在这黾先讨论“他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话题,而“到哪里去了”这个话题,放在下一节来说。

他们是从哪里来的?要讨论这个话题,允许我们先在这里设一个时间的坐标,然后设想。这个坐标就是,当宁夏地面当年处于赫连勃勃的铁腕统治之下时,这一拨西夏人在哪里。

回答是那时他们在青海高原上,在三江源,在九曲黄河的七游的上游。

那时他们的族名叫“党项”,而在党项之前,汉王室曾经叫他们为“西羌”。

或者换言之,党项族曾是西羌的一个部落,后来西羌渐渐疲弱,而党项逐渐强盛,于是,党项挥师顺黄河南下,成为一个独立的部族。

他们原来并不姓“李”,而是姓“拓跋氏”。这个“李”姓是李唐皇帝赐的。据说曾经先后赐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唐贞观三年,在与吐谷浑作战兵败而归附唐朝的拓跋赤辞,被赐予“李”姓。后来在唐僖宗时,因为部族首领拓跋思恭勤王有功,封为夏国公,并再赐“李”姓。从此,他们就一直沿袭这个“李”姓。此种情形,正如赫连曾被汉皇帝赐予“刘”姓一样。

这是一群面色黝黑、颧骨高耸、身高八尺且体态修长的草原来客。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他们骑着青海矮马,唱着古歌,一步一步从青藏高原南麓向中原大地走去,在这世界上为这一拨人类之群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党项羌最初的强盛而起,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青海古族吐谷浑在强大的唐王朝和吐蕃的两面夹击之下,终于离开了这一片草原,消灭在路上了。于是,青海髙原上出现了一个短暂时期的权力真空,党项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像野草一样突然勃发生机的。

吐蕃在文成公主穿过日月山、倒淌河,嫁与松赞干布以后,日见强盛。党项人不能在这块草原上生活下去了,于是他们且战且退,内迁至河西。想那时巴丹吉林沙漠和毛乌素沙漠,也不像现在这样荒凉空旷,而居延海尚且是一个鸥飞鱼跃的内陆湖泊,这些都令他们迁徙的路不至于那么艰难。

山西太原地面的李渊起事以后按照陈寅恪老先生、孟驰北老先生的说法,李渊李世民家族也有胡人血统。学者们的原话叫李氏家族身上奔流着“胡羯之血”),党项就参与厂李唐王朝夺取政权的斗争,从而明智地为其内迁中原留下了伏笔。而后来在唐王朝与吐谷浑、与吐蕃的战争中,党项人都作为同盟军参与了,这样在参与的同时也为自己获得了发展空间。而在最后,机会又来了,党项人因为镇压黄巢起义有功,便被唐王朝分封到这一块地面,为李氏家族永镇朔方。

有意思的是,党项人在这一块地面上最初的落脚点是在统万城周围。前面我们提到“三边”这个地理概念。“三边”即是指定边县、安边县、靖边县。党项的一部分,即在这里落脚。这里已进人黄土高原山区了,所以他们称“南山党项”。党项之另一部分,则在统万城北边,当时的夏州、麟州、银州地面落脚,这里是无定河和窟野河流域,所以称“川泽党项”。

其实南山党项和川泽党项,当都属于拓跋氏改为李姓的党项部落,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大,而距离也很近。骑一匹快马,一天就可以走遍所有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以统万城为圆心向四周辐射的。

党项人有着极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最初能够在青海高原上得以发展,就是得益于部族昏领委曲求全,入赘吐谷浑,被招为驸马这个契机。后来在陕北高原北部落脚后,故伎再用,党项首领迅速地与当地豪族通婚,从而稳稳当当地扎下根来。

最典型的例子是与麟州、府州地面的豪族折氏家族的通婚。

折氏先祖系鲜卑折掘部,故乡地在山西大同以北,后来则先后在甘肃、青海地面辗转挪动,唐初进入府州,成为当地大族。以“折”为姓。杨家将故事中那个杨老令公的妻子、率领十二寡妇征西的佘太君,就是这个“折”家出的姑娘。她的真名叫“折赛花”,后来在戏文中,演唱者大约可能觉得这个“折”字有点怪,不像是姓氏,于是改成“佘”字。后来随着“佘赛花”年龄渐大,资历渐老,不宜在戏文中直呼其名了,于是就叫成“佘太君”。

党项人迁徙到这里后,迅速地与折氏家族建立关系,而后来在长期的杂处中,折姓家族竟被党项同化,从而成为党项大姓之一。党项共有八姓为大户,号称“党项八姓”,折姓即为其中之一。

党项人在陕北高原的落脚,还有一处地方值得关注,这就是过去的银州,今天的米脂县。

米脂县紧倚无定河而筑,下距天下名州绥德城不足一百华里,上距统万城则一百华里多一点。这里有一个着名的所在,叫“李继迁寨”,有理由相信,这里是党项人最初落脚陕北的地方。而事实上,这块地面也一直是党项人的老巢,直至后来到了李继迁之子、李元昊之父李德明的手里,党项为求发展,重心才转到三百公里以外的河套地区,在如今的银川市地面建造兴庆府。

这样,一支从青海草原上过来的人类之群,便在这九曲黄河转弯的弓背上,悄悄地、顽强地扎下根来。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唐魏征的话。他的话说对了,蜇伏在农耕文化眼皮底下的草原部落,他们只是在等待时机。

其实早在唐朝末年,中央政权已经对党项人的日渐壮大,有了畏惧之心。奈何大家都吾身难保吾身,哪能腾出手来管理这些。这种状况于是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和北宋初期。

这样,在这块有沙漠、有草原、有河洲、有高山的空旷土地上,党项李氏便像野草一样疯长起来,直到李元昊有一天揭竿而起,皇袍加身,建立大夏国。

西夏王国达到最盛的时候,它的疆土包括今天的宁夏全境,青海几乎全部,甘肃几乎全部,内蒙古几乎全部,陕北高原北部。是时,它的版图东到********市、包头市,西到哈密、敦煌,南到延安以北,北到蒙古境内,也就是说,几乎覆盖了大西北的全境。

它以兴庆府作为它的首府,以黄河和贺兰山作为它的屏障,以“黄河百害,惟富一套”的河套地区作为它的粮仓,以巴丹吉林大沙漠和腾格里大沙漠作为它躲闪腾挪迂回用兵之地,以着名的黑城作为它囤兵和出击西域的桥头堡,以陕北高原北沿的怀远今子洲县、横山、麟州今神木县作为它对大宋用兵的前沿阵地。

这个发端于青藏高原的西羌,辗转于北中国地面的党项,起事于大漠河套地区的西夏,就这样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北宋、南宋王朝对峙了二百多年,成为与宋、辽、金、元五鼎并立的一个中闰历史王朝,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