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庭教育口传书
3563300000002

第2章 教育理念孩子是一张白纸(1)

上帝为我照相

一个小女孩每天都自己从家里走路去学校。

这天早上,天气不太好,云层也渐渐变得厚了起来。到了下午风吹得更厉害了,不久开始打雷闪电,而且还下起了大雨。

小女孩的妈妈非常担心女儿被打雷闪电吓着,甚至被雷击到。雷雨愈来愈大,闪电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破天空,看到这种情景,妈妈更加着急,急忙开着车,沿着到学校的路线找去。

当妈妈看到女儿时有些惊讶,小女孩不但没有任何害怕,反而每次闪电时都停下脚步抬头向上看,并露出欢快的笑容。

妈妈看了许久,终于忍不住叫住小女孩,问:“宝贝,你在做什么呢?”

“妈妈,你看上帝刚才帮我照相呢,所以我快乐地笑啊!”小女孩不慌不忙地说。

孩子对自然都是有一种懵懂、善意的理解,父母对此应该尊重,而不是一味地说教。

扫阳光

有一对小哥俩,年龄只有五六岁。由于他们卧室的窗户紧紧地关首,根本感受不到阳光。外面阳光灿烂、都十分羡慕。

一天,一个小哥哥提议说:“我们的房间太暗了,咱们可以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

“好啊。”小弟弟回答。

于是,兄弟俩人拿着畚箕和扫帚,到阳台上去扫阳光。但是等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时,畚箕的阳光就没有了。但是兄弟俩并不气绥,而是更加努力地扫阳光。

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俩奇怪的举动,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杰出的散文大师、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

问道:“孩子,你们在做什么呢?”

兄弟俩回答道:“我们的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妈妈笑道:“傻孩子,你们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就会进来的,何必去扫呢?”

孩子对于外界总是有着一些“幼稚”的理解,而这也许正是创造的源泉。作为大人,不能总是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干涉孩子的这些想法。父母应该尊重、甚至有意保护孩子的“幼稚”与创造力。

让孩子自由地成功

同样是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愿望是当小丑,国内父母和国外父母就有不同的反应:

国内父母会训斥孩子说:“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

外国父母则会鼓励孩子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身为长辈的我们,经常是要求多于鼓励,而且总将成功的定义简单化、狭窄化。其实,孩子的天真和个性是他最可贵的财富,大人只能是保护它们,使孩子自由地成长,为在将来分工日益明显的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一份光和热,同时保有他们的一方自由和幸福。

让孩子把事情做完

在美国一所幼儿园里,老师正在让孩子们画画。孩子们可以向老师要画纸。一般的孩子要一张就够了,那些画得快又好的孩子要了第二张。但是有一个其貌不扬的男孩,他一会儿要一张,一会儿又要一张,不一会儿就要了20张。

在男孩不断要画纸的过程中,老师有点疑惑,想:这孩子不好好画画,怎么一会儿要一张画纸,他到底在搞什么名堂呢?但老师不露

家庭应像古代歌词中所说的那样,对孩子来说应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斯特娜夫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教授)

声色,也不拒绝孩子的要求,只是仔细的观察。

果然,在绘画课结束的时候,其他孩子把画都交上来了,唯独那个小男孩没有交上画来。老师走过去一看,原来那个男孩把20张纸铺了一地,拼成了一个大象的图案。

“太好了!”小朋友们和老师由衷地赞叹。老师意识到这个孩子很有想象力,于是老师赶紧找到男孩的父母,告诉他们这个喜人的发现,并告诉他们应该对孩子多加培养。

当时那个孩子只有四岁半,由于那20张画纸,又由于老师的鼓励,家长开始鼓励孩子画画。到如今,那个孩子已经成为一个绘画高手了,而且他设计的作品也屡屡获奖。

有些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一些奇思妙想,但是却没有耐心地坚持下去,这也不能达到保护、鼓励孩子自由创造的目的。我们应该像文章中的那位老师一样,耐心地让孩子把事情做完,再予以适当的评价。

你是大树吗?

从前有一棵大树,她非常喜欢一个小男孩。每天男孩都会到大树下,收集她的叶子,并把叶子编成皇冠,把自己装扮成森林里的国王。有时男孩还会爬上树干,抓着树枝荡秋千。玩累了,男孩就在树阴下睡觉。男孩也好喜欢那棵树!树因此快乐!

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孩长大了。

一天,男孩再次来到树下,树说:“来啊,亲爱的孩子,快爬上我的树干,抓着我的树枝荡秋千吧”。

“我已经不是小孩,我不想爬树和玩耍了。”男孩说,“我要买其他东西来玩,我想要钱,你可以给我一些钱吗?”

“真是抱歉,”树说,“我没有钱啊,我只有树叶和果实。孩子,拿我的果实到城里去卖吧。这样你就会有钱了,就会快乐了。”

于是男孩爬到树上,摘下她的果实,并把果实全部带到集市卖了。树看到男孩子快乐,自己也非常快乐。

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陈鹤琴(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

之后,男孩很久没有再来。

一天,男孩又回来了,树高兴得发抖,说:“来吧,亲爱的孩子,爬上我的树干,抓着树枝快快乐乐地荡秋千吧。”

“我现在太忙了,没时间爬树。”男孩说,“我想要妻子和孩子,所以我非常需要房子,你能给我一间房子吗?”

“可是我没有房子,”树无奈地说,“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去盖房子啊,相信这样你会快乐的。”

于是,男孩砍下树枝盖房子去了。树看到男孩子快乐,自己也非常快乐。

之后,男孩很长时间都没有再来,当男孩再回来时,树异常地快乐,快乐得快说不出话来,“来吧,孩子,”树轻轻地说,“到这里玩啊!”

“我老了,玩不动了,”男孩说,“我现在想要一只船,带我离开这里,你可以给我一只船吗?”

“孩子,砍下我的树干去造船吧!这样你就可以离开这里,你就会快乐的。”树说。

于是男孩砍下了树干造了船,坐着船走了。树看到男孩子快乐,自己也非常快乐。

但没有过多久男孩又回来了。

“孩子,非常抱歉,”树说,“我现在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你了。我没有果实了。”

“我也咬不动果实了。”男孩说。

“我没有树枝了。”树说。

“我老了,不能在树枝上荡秋千了。”男孩说。

“我没有树干了。”树说。

“我太累了,也爬不动了。”男孩说。

“我真的希望能给你什么,可是我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我只剩下老树桩。”

“我现在不想要太多,”男孩说,“只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休息休息,我真得很累很累。”

对于孩子,父母只能是“启发”,而不是“教育”他们。——本书观点

“那好啊!”树一边说一边努力挺直身子,“我的老树桩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亲爱的孩子,坐下来休息吧。”男孩坐了下来,树非常快乐。

中国的父母也很像那棵树。对于孩子只知付出不计回报。这本无错,然而,这样做的客观结果是让自己对孩子的爱盲目化、扩大化——对孩子的爱变成了溺爱、全方位的爱。同时,让孩子觉得这种爱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因为忙或是其他原因孩子得不到这么多“优待”时,孩子就会怀疑、不理解父母。同时,这也不利于孩子自立精神与自立能力的培养。

缺失的一角

一个小圆球身上一不小心掉了一块,它变得不再完美。它为了寻找丢失的碎片,变回完整的自己,不停地四处滚动。

因为残缺,小圆球滚动得非常慢,但它可以闻到路上芬芳的花香,还可以与虫子们聊天,在阳光下玩耍。

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一块。但是,变回一个完美无缺的球以后,它滚动得太快了,没有时间关心身边发生的一切,也没有时间与虫子们聊天,也不再能在阳光下玩耍。小圆球变得不再快乐,整天郁郁寡欢。

也许孩子在成人眼中不那么完美,有一点不足,一些缺憾,但却是快乐的,如果为了达到成人眼中的完美,父母高兴了,孩子却忧郁了。

端蒙教,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孙奇逢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

“模特”阿姨

一个小男孩第一次到商场买东西时,看见一个非常漂亮的阿姨,就上去跟她说话。但是那个阿姨并没有理他。

旁边的大人告诉小男孩,那是模特,不是阿姨。

后来,孩子转遍整个商场,看见到处都是衣服光鲜、面无表情的女人,他以为那些都是模特,于是就空着手回到家里。

人们都说,那个孩子真傻,竟然分不清真和假。其实,是大人们不应该给孩子一个真假难辨的世界。”

孩子更类似动物或童话世界中的人物,他们远没有大人那么复杂。与大人相比,他们更真实,也许有时候会自私、会个人主义,但他们很少会欺骗大人或同伴,他们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饿了就哭,见东西就想要),对于这一点,“大人”们必须清楚。

装满星星的枕头

秋天,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林间漫步。她把被风吹落在地上的红叶捡起来,装进一个精致的竹篮里面。红叶形状各异,有眼睛形、手掌形、星形等,装了满满一竹篮。

“你捡这些落叶做什么呢?”我好奇地问小女孩。

“装枕头呀。”她兴奋地回答道。

“多美啊,一个装满红叶的枕头!”我由衷地赞美道。

“不,是一个装满星星的枕头!”小女孩抬起头认真地纠正了我作为一个成人的错误。

教家立范,品行为先。——孙奇逢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

孩子因他们的心灵和眼睛而可爱。在他们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美丽的。这就是“儿时”的快乐,成人后很难再拥有。一片红叶,一颗星星,就是孩子眼中的童话世界。而作为父母,我们忍心去破坏孩子这些我们早已不再拥有的快乐吗?

一枝真正的金笔

教书育人四十多年了,他早已经是桃李满天下。那么多年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枝金笔——一枝真正的金笔。

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个精致的盒子,打开一看,是他渴望已久的金笔!盒子里还有一张发票,上面写着金笔的价格。金笔非常昂贵,是普通钢笔价格的一百多倍,相当于他一个多月的薪水!仔细看才发现,原来这是多年前的一个学生从上海寄来的。

他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想吸上墨水,到书桌上龙飞凤舞一番。但是他努力半天,却怎么也不能把笔管拧下来。他越是使劲,笔管就越紧。无奈,他就从城南跑到城北唯一的一家钢笔修理部,请修笔师傅帮忙。只见修笔师傅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笔管拧了下来。老师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修笔师傅说:“这枝金笔跟普通钢笔不同,里面螺纹的方向正好与普通钢笔的螺纹方向是相反的,普通的钢笔要顺时针拧,这个金笔逆时针才能拧开。”

听了师傅的解释,老师恍然大悟。他用那枝金笔写了一篇《金笔的联想》。

越是名贵的金笔,它的内部构造就越是有别于普通钢笔,人也是一样,孩子更是如此。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与学校的“批量培养”相比,家庭应是培养“个性”孩子的地方。父母应针对孩子的特点,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让孩子“与众不同”。

“幼稚”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他们的快乐。——本书观点

天才的木头

课堂上,老师这样对孩子们说:“我们的课桌和椅子是用木头做的,我们睡的床是用木头做的,我们的铅笔是用木头做的,我们用的纸是用木头做的,我们坐的船是用木头做的,我们烧的柴也是木头,现在请大家说一下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说明木头十分有用。”一个小男孩站起来抢着发言。

“这说明人非常聪明,能根据需要用木头做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回答道。

老师欣慰地点头微笑。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他们可能成为总统,也可能成为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或是艺术大师卓别林。这关键取决于父母如何使用他们的脑子和双手——同样是木头,在不同的人手里,就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发挥不同的用途,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不是侵略者

父亲带着儿子骑马出去野游。孩子的马由于跑得太快,马腿在一片丛林中被枯藤缠住,一下跌倒了,十来岁的孩子也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孩子哭喊道:“爸爸,快来扶我一下。”

一直走在前面的父亲回头看了一下,并没有急着扑过去,而是静静地观察了一下,当发现儿子和马只是受了些皮肉小伤并没有大的危险时,就对儿子说:“你要是我的儿子,就能自己站起来!”

爱孩子不是把所有的都给他,而是他最需要什么给他什么。孩子也有自我的空间,给他太多,则无异于侵犯他的领地和自由,长远地看,“无限”的爱剥夺了孩子自强自力的能力。当

把完善的教育遗留给子女,乃是最好的遗产。——司各脱(爱尔兰哲学家、作家)

我们陶醉于自己对孩子毫无保留、不求回报的爱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经充当了一个侵略者的角色呢?

被罚站的爸爸

一天,我去拜访一位朋友,当我按响门铃时,出来开门的是朋友妻子,客厅里再无他人。

我在沙发上坐下之后,问:“孩子呢?”

“因为犯了错误,在卫生间罚站。”她说。

“那他爸爸在哪里呢?”

“也在罚站呢。”说着,她向阳台指了指。

顺着她指的方向,我看见阳台上朋友站得笔挺,那副神情宛然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让人忍俊不禁。

“你犯了什么错误?”我走到阳台好奇地问他。

“儿子的错误就是我这个做父亲的错误。”朋友微笑着说。

“这怎么能混为一谈呢?”我觉得有些好笑。

“虽然我没有直接犯错,但也是有责任的。我没有避免和减轻儿子的错误,如果现在不及时进行惩罚,我就可能会将错就错,以后我就可能会让儿子犯下更大的错误,那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子不教,父之过”。中国古训如此,其道理也在于此。谁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负责,唯有父母。父母是孩子的雕刻者、园丁、第一任老师、导师、设计家……这一系列头衔给予父母的绝不简简单单都是荣誉,更是责任!因此,在你高高扬起打孩子的手时,是否想到了这些称号背后的真正意义?

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教子格言

别样的蝴蝶

我经常去朋友家做客,一见我来,他们夫妻就忙上忙下,张罗着做菜。这样麻烦他们,我也非常不好意思。

这天,我再去的时候特意买了一条大鲤鱼,想着给他们做一道自己最拿手的酸菜鱼。平时做鱼,我习惯把鱼切成段,然后把鱼尾扔掉,因为我觉得鱼尾不但没什么肉,而且刺多,吃起来非常费事。

我在厨房把鱼切好,刚想把鱼尾扔掉,这时朋友的女儿拦住了我:“叔叔别扔,给我留着吧!”

“你要鱼尾干什么呢?你爱吃吗?”我问道。

“那不是鱼尾,那是一只漂亮的蝴蝶!”女孩兴奋地说。说着她把我带到客厅,向窗户上指了指。我发现窗玻璃上贴着几只鱼尾做成的五颜六色、姿态各异的蝴蝶。虽然现在还是寒气逼人的冬天,但看到那些翩然飞舞的蝴蝶,我仿佛置身于阳春三月。

长大与成熟麻木了我们的神经,使我们对于身边的美视若无睹。与我们相比,孩子是天才的美学家,他们的眼睛比大人更容易发现美,他们的双手也比大人更容易创造美。由此想起,老人为什么喜欢与孩子玩耍、交流,不是因为害怕孤独,而是因为寻找快乐——正是孩子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人生,想起了关于生命的许多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