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智慧叫手段
3561000000025

第25章 拍——感情是拍出来的(3)

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古代的名人志士哪一个不是满腹经纶?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可是许多人到头来却落了一个报国无门的结局。如屈原、陶渊明、刘禹锡、李白、白居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处事缺少圆滑,只知犯颜直谏、良药苦口,却不懂得“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找差距”,舍不得说人几句好话。

西汉司马迁遭受“腐刑”就是一例。当时,汉武帝派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五千步兵抗拒单于的八万骑兵。李陵在双方力量悬殊较大的情况下奋力拼搏,兵死过半,且战且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迫投降。汉武帝得知后十分愤怒,朝中文武百官对李陵的招降也是义愤填膺。

汉武帝问太史公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和李陵素无来往,只是凭借自己的正直正面回答了皇上的询问:“李陵事亲孝,对士信,常奋不顾身赴国难,这是他一贯的表现,有国士之风。如今不幸失败,那些拥妻抱子的官员只知责备其短,实在使人痛心。李陵率领步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抗击数万强敌,却能重创匈奴,实在难得。李陵转战千里,箭尽路绝,战士张空弓冒白刃,用拳头与强敌进行肉搏。李陵的部下如此出力,虽古代名将亦不能超过。他虽然失败了,但是其重创敌人的业绩也足以激励天下。我以为李陵没有战死,可能是想立功赎罪。”

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怕死而是想立功赎罪,是根据情理来猜测,未必没有道理,但也未必是对的。总之他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主要的问题是,他逆了皇帝和众大臣的意,等于得罪了一大批人,结果他惨遭“腐刑”。

在当时那种强调“文死谏,武死战”的背景下,替一个叛徒辩护又没有确凿证据,是很轻率也很危险的。因为他的观点适于为每一个叛徒辩护。假如他说话委婉一点,语气不是那么肯定,也不直接跟皇帝及众大臣的观点对抗,先拍一通马屁,称赞皇上如何如何英明,对这件事的看法要以皇上的观点为准,然后提出自己的猜测,他或许就不会有如此的遭遇。司马迁后来对此后悔不已。他曾这样写道:“我能写成此书,将藏之名山,通过适当的人传给后世。这样,就可以补偿我以前所受的耻辱。”

不但自己的观点未必正确时,需要圆滑一点,即使观点完全正确,圆滑也是必要的。首先说话的语气不能让人反感,其次还要看这个人是否愿意听逆耳忠言。假如他根本听不进相反意见,那么不如闭紧嘴巴不说话。

比如,隋炀帝曾对大臣宣称:“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所谓敢直谏的人,都自说其忠诚,但是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定要听话。”遇到一个这样的主,大可不必较真,平时顺着他说几句就是了,忠心则大可不必。

拍住上司的五个绝活

《道德经》上有一句话:“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聪明的人,平时却像个呆子,虽然能言善辩,却好像不会说话一样,言外之意就是说人要匿强显弱,大智若愚。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中国还是外国,跟上司搞好关系都是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自己是否能获得表现才能的机会,以及获得提升的机会,还会直接影响到工作业绩——很多事情上司不支持、不配合,是很难办好的。

要搞好上司关系,一个“拍”字是最简明有效的手段。你若能拍到点子上,拍得不动声色,必能让他高看你一眼。

◆把功劳归于领导

作为领导,他们要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威地位,对功高盖主的下属自然会有一种敌意和警惕,这也是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所要求的一种安全感。

所以,聪明的下属总是将成绩归功于领导。推功表明你目中有人,尊重领导,承认上司的权威地位;也显示了你对他的支持,并且可以避免因锋芒过露而使上司感到手中的权力受到威胁。你应明白,上司身边总需要一些忠心耿耿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一旦他把你当自己人看待,那就等于为你以后的发展打下了铺垫。

《道德经》上有一句话:“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聪明的人,平时却像个呆子,虽然能言善辩,却好像不会说话一样,言外之意就是说人要匿强显弱,大智若愚。

李泌在唐代中后期政坛上,是一位颇有点名气的人物。他侍奉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在朝野上下很有影响。

唐德宗时,他担任宰相,西北的少数民族回纥族出于对他的信任,要求与唐朝讲和,结为婚姻,这可给李泌出了个难题。从安定国家的大局考虑,李泌是主张同回纥恢复友好关系的;可德宗皇帝因早年在回纥人那里受过羞辱,对回纥怀有深仇大恨,坚决拒绝。事情僵在那里,正巧在这时,驻守西北边防的将领向朝廷发来告急文书,要求给边防军补充军马,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空虚得没有这个力量了,唐德宗一筹莫展。

李泌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时机,便对德宗说:“陛下如果采用我的主张,几年之后,马的价钱会比现在低十倍!”

德宗忙问什么主张,他不直接回答,先卖了个关子,说:“只有陛下出以至公无私之心,为了江山社稷,屈己从人,我才敢说。”

德宗说:“你怎么对我还不放心!有什么主张就快快说吧!”

李泌这才说:“臣请陛下与回纥讲和。”

这果然遭到了德宗的拒绝:“你别的什么主张我都能接受,只有回纥这事,你再也不要提了,只要我活着,我决不会同他们讲和,我死了之后,子孙后代怎么处理,那就是他们的事了!”

李泌知道,好记仇的德宗皇帝是不会轻易被说服的,如果操之过急,言之过激,不只办不成事情,还会招致皇帝的反感,给自己带来祸殃。他便采取了逐渐渗透的办法,在前后一年多时间里,经过多达15次的陈述利害的谈话,才算将德宗皇帝说通。

李泌又出面向回纥族的首领做工作,使他们答应了唐朝的五项要求,并对唐朝皇帝称儿称臣。这样一来,唐德宗既摆脱了困境,又挽回了面子,十分高兴。唐朝与回纥的关系终于得到和解,这完全是由李泌历经艰苦,一手促成的。唐德宗不解地问李泌,“回纥人为什么这样听你的话?”

如果是一个浮薄之人,必然大夸自己如何声威卓著,令异族畏服,显示出自己比皇帝都高明,这样一来必然会遭到皇帝的猜疑和不满。李泌却是一个极富政治经验的人,他对自己一字不提,只是恭敬地说:“这全都仰仗陛下的威灵,我哪有这么大的力量!”

听了这样的话,德宗能不高兴,能不对李泌更加宠信吗?

将自己辛苦得到的成绩归于他人,是有点舍不得,心里难以平衡。可是你细想一想,你做出了成绩,谁来表彰你,谁来给你发奖金,不是你的领导吗?你把功劳给了他,他会亏待你吗?如果你狼嘴里夺肉,是大饱了口福,之后呢?怕是连命都保不住,你说你苦心得到那块肉还有什么意义呢?

◆将过错留给自己

作为下属,不仅要善于推功,还要善于揽过,两者缺一不可。因为大多数领导愿做大事,不愿做小事;愿做“好人”,而不愿充当得罪别人的“丑人”;愿领赏,不愿受过。在评功论赏时,领导总是喜欢冲在前面;而犯了错误或有了过失后,许多领导都会退缩在后面。此时,就需要下属出面,代领导受过或承担责任。

田叔是西汉初年人,曾经在刘邦的女婿张敖手下为官。一次张敖涉嫌与一桩谋杀皇帝的案子有关,被逮捕进京。刘邦颁下诏书说:“有敢随张敖同行的,就要诛灭他的三族!”

可田叔不计个人安危,剃光了头发,打扮成一个奴仆模样,随张敖到长安服侍。后来案情查清,与张敖无关,田叔由此以忠爱其主而闻名。

汉武帝非常赏识田叔,便派他到鲁国去出任相国。鲁王是景帝的儿子,自恃皇子的特殊身份,骄纵不法,掠取百姓财物。田叔一到任,来告鲁王的多达百余人,田叔不问青红皂白,将带头告状的二十多人各打50大板,其余的各打20大板,并怒斥告状的百姓道:“鲁王难道不是你们的主子吗?你们怎么敢告自己的主子?”

鲁王听了很是惭愧,便将王府的钱财拿出来一些交付田叔,让他去偿还给被抢掠的老百姓。田叔却不受,说道:“大王夺取的东西而让老臣去还,这岂不是使大王受恶名而我受美名吗?还是大王自己去偿还吧!”

鲁王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连连夸赞田叔聪明能干,办事周到。

像田叔这样,将功劳归于领导,将过错留给自己,哪一位领导会不喜欢他呢?

◆为上司挡驾护航

领导管辖范围的事情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件事情他都愿意干,都愿意出面,都愿意插手,这就需要下属在关键时刻能够出面,代领导摆平,甚至出面护驾,替领导分忧解难,这样必能赢得领导的信任和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