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人生叫快乐
3560600000021

第21章 无为术——许多问题是因为我们太有为(2)

不仅心态如此,就是日常的吃吃喝喝也要有个限度。从养生的角度讲,倡导人们吃饭一定要把住嘴这一关。要想身体好,吃饭七分饱。《内经》指出:食养人,亦能伤人。餐食越是丰盛越要少吃。可是有些人,见到好吃的使劲吃,明明饱了还吃,说什么吃饱没吃够。在家吃饭时,很多人往往怕剩饭剩菜浪费了,明明吃得饱很饱,还鼓励大家打扫掉;有些老人还对孙男子女说那是福根,说浪费粮食有罪……其实依现代保健医学观念看,吃饱了还吃才是浪费,是对身体的浪费!

运动也是如此,在做健身运动时,运动量和运动幅度都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也要因人而异(特别是体弱者和老人)。适度的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有延年益寿之效;如急于求成,强行超负荷地运动,就会适的其反,有损身心健康。但如果总不参加体育锻炼或因病长期不运动,人的肢体就会出现废用性萎缩,所以宜提倡有度有节、持之以恒的运动。

对待****,也应章握有度的原则。既不宜禁欲,应顺其自然地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凡纵欲,甚至为了满足需求强行用药者,都是对自我的损害。而强行的禁欲对身心也是不好的。

国外一些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爱的举止能促进机体内β――内啡肽的分泌,使巨噬细胞和干扰素的活力增强,有预防癌症(特别是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发生的功效,同时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肺活量增大,有益人身心健康。

还有资料表明:强行禁欲,会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受到压抑,降低免疫功能,不利于身心健康。所以说,和谐美满的性生活是增进夫妻感情、保持家庭和睦幸福的灵丹,也是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妙药。

国外有谚:“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比别人多跑一步的是圣人,比别人多跑两步的是疯子。”

国内有谚:“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过犹不及”的,也即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人生所犯最具损伤力的错误,也即最大数量的错误,就是过度了,过火了。

过失,过失,一过就失;

过错,过错,一过就错。

不足,尚可弥补;过了,医治起来就难了。凡事都须把握住“度”才好。

◆不给自己念紧箍

孙悟空的紧箍咒的唐僧念的,为了束缚住这个桀骜不逊的大徒弟,孙悟空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天能够成仙得道,以解开紧箍咒。但是,生活中的许多人却不知不觉中自己给自己念着紧箍咒,把自己束缚起来了。

说个故事,一对师徒走在路上,一个徒弟发现前方有一块大石头,他就皱着眉头停在石头前面,师父问他:“为什么不走了?”徒弟苦着脸说:“这块石头挡着我的路,我走不下去了,怎么办?”

师父说:“路这么宽,你怎么不会饶过去呢?”

徒弟回答道“不,我不想饶,我就想要从这个石头前穿过去!”

师父:“可能做到吗?”

徒弟说:“我知道很难,但是我就要穿过去,我就要打倒这个大石头,我要战胜它!”徒弟很痛苦“连这个石头我都不能战胜,我怎么能完成我伟大的理想!”

师父说:“这两者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你太执着了。”

执着二字,对人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人,也都十分重视执着二字。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无数的贤人哲士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人生路上不设定目标不行,目标选定后没有勇气不行,光有勇气没有千斤压顶不弯腰的执着精神不行。世间万事唯有执着地追求,才能使目标实现。由于我们长期受此教育,所以,执着二字在人们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但是,一潭静水,丢一个石子下去,激起一道水波,水波自然的会慢慢扩散、消失,如果你异常强烈的追求水波消失,不顾自然的规律,想继续用石子去砸水波,强行让水波消失,那么,水波会越来越多,适得其反。这,就叫违反自然,也就是去强行做本来做不到的事,反而失更多。

人的心,岂不是如这潭静水?

自然从来没有消失过,他永远、一直在,你在强迫的时候它也在,只是被你的执着所掩饰了。

浙江有一个姓邵的老爷子,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他年轻时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然而。邵老爷子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考大学的努力,但总是屡战屡败。近年政府取消高考的年纪限制后,他又一年一年地报名参加高考,63岁的他,同样报名参加了高考。成绩当然无法和应届生相比。他立誓不考上大学不结婚,所以至今孤身一人。为了考大学他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复习,没有时间去挣钱,至今他家里还没有电灯,那微弱的烛光是他唯一的光明。执着地追求大学梦伴随他走过一生,但这现然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了。

过去的教科书里,有一课叫作猴子捞月亮。有一只小猴到井台上玩,发现水井里有一个月亮。于是它跑回去告诉猴王说:不得了了,天上的月亮掉到水井里去了。猴王一听,这还了得,急忙带领众猴去井上捞月亮。它们一只捉住别一只的尾巴形成猴链下到井下,拼命地捞起了月亮。结果当然不管它们怎么捞都无法将那月亮打捞上来。但它们很是执着,真到在井上的猴王无法坚持了,最终不得不松手,将它的猴子猴孙掉进了水井里,也不放弃打捞月亮的决心。

我们不能指责邵老爷子的执着。我们可以嘲笑猴子那无知的执着。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觉的邵老爷子的执着是值的敬佩的,因为不懂的放弃执着,有时就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放弃执着,不是你对现实的投降,而是你将你的境界调整到一种更高的层次,将自己的心态处于一种少烦恼的状态。让自己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遇到什么样的烦恼,碰上什么样的悲伤,都能以放弃执着的心态,将这些困境、烦恼、悲伤都不放在心上。因为,放弃了执着,就没有了为我的动机,没有了为我的动机,就不会存在为它的动机,无我无它就是一种超越自我和超越现实的境界。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无奈和残酷的现实面前,你不懂的放弃也许就意味着毁灭。

要打破执着,其实困难重重。毕竟执着缘于渴望,渴望缘于苦乐感受,苦乐感受缘于根尘之触。修持不执着的最大目的,在于摆脱“情绪”的支配,让爱恨情仇不在内心积存。

那么怎样才能修练放弃执着的素质呢?当你遇到下面这些情况时,你能否这样来反问一下你自己:

当你感到痛不欲生时,你反问自己,这样难过有意义吗?

当你梦想化为泡影时,你反问自己,怨天尤人有效果吗?

当你面对重重难关时,你反问自己,恐惧无为会解决吗?

当你落到一贫如洗时,你反问自己,死命赚钱能带走吗?

当你头上乌纱落地时,你反问自己,权力比生命重要吗?

不敢说这就能绝对地培养出放弃执着的素质,但遇事时能这样冷静观察和反思,慢慢地就能摆脱名利的枷锁、权力的追逐、欲望的羁绊,训练出一种心平气和于世无争的境界来。观照心海,看看自己面对贪痴及诸多烦恼时,是否已能悠游于事外,只要我们能冷静在观察事物,适时地放弃执着,还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的放弃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清静无为是养生的核心,长寿的根本

古人养生学的许多著作告诉我们,清静无为是养生的核心,长寿的根本。古代许多养生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清静无为养生法。

战国时期哲学家,享年83岁的庄子,是清静养生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山“清静为天下正”,而后又在《庄子·刻意》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指出“清静”就是“平易恬淡”、“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庄子把养生分为养形与养神两方面,而要做到“形神不亏”,关键就在于清静。

三国时文学家嵇康在《养生论》一书中也这样写道:“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他同样认为养生的根本就在于“清虚静泰”、“无忧患”、“无思虑”。

崇尚老子之学的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老子“虚静恬愉”的养生观。他认为只要能“使耳目玄达而无诱慕,意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就必然赢得高寿。

总之,古代养生名家无不认为唯清静可以养生,唯清静可以延年益寿。

具体说来,古代人所说的清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所处环境的幽僻雅静,二是指心理状态的宁静恬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晋代涛人陶渊明对远离尘嚣、恬静安谥的生活环境和精神境界的描述。东晋时的女诗人谢道韫也认为只要能离开杂乱喧嚣的环境,生活在“秀极冲青天”、“寂寞幽以玄”的山水之间,就可以“尽天年”。

寻求宁静的环境,其实也就是为了避免心理遭受外界的种种刺激。今天,在工业发达国家,喧闹的汽车、嘈杂的人声、摩天大楼的阴影以及犹如潮涌似的信息,使人的心理终日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失去了应有的宁静,致使心身疲劳成疾。由此也足以证明古人清静养生法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古人清静养生法的核心不光是指外在环境,更重要的,是指内在的心理态势,即内心虚静恬淡,这才是真正的清静。

如何求得心理的泰然自若、虚静闲适呢?《淮南子·精神训)提出了三个字:省嗜欲,对此,刘安从医理上作了深入的阐发:他说:“气血者,人之华也,而五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则耳目清,听视达矣。”指出只有“省嗜欲”才能使气血专一灌注五脏,才能使人耳聪目明、健康无病。反之,“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不定矣;五脏摇动不定,则气血滔荡不休矣。”所以,“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一个人若嗜欲无穷,其心理就会始终处于焦灼不安之中,于是“志气日耗”,气血耗竭,寿命必然夭折。

要求得心理的清静,就必须清心寡欲。苏轼有一首诗对此也作了专门的陈述:“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他认为出入依靠车舆,久居清官深室,贪恋女色美食,对健康的危害极大,简直如是“腐肠之药”、“伐性之斧”一样可怕。

求得心理清静至关重要的一条则是对功名利禄、荣誉地位之类淡然处之,不孜孜以求、不为之奔波劳碌,这样就可以摆脱使人心神不宁的种种人间纠纷。

古人养生,重在清静,这对渴望长寿的当代人,依然是最最重要的。虽然我们今天不可能都象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找到一处幽僻雅静的生活环境,但是省嗜欲、淡功名、薄利禄,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宁静闲适,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力求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