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人生叫快乐
3560600000020

第20章 无为术——许多问题是因为我们太有为(1)

无为是一种境界。无为是一种自卫自尊。无为是一种信心,对自己,对别人,对事业,对历史。无为是一种哲人的喜悦。无为是对于主动的一种保持。无为是一种豁达的耐性。无为是一种聪明。无为是一种清明而沉稳的幽默。无为也是一种风格。

无为,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愚蠢的、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聊,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人一生要做许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比如说自己做出点成绩并不难,难的是不忌妒旁人的成绩。还比如说不搞(无谓的)争执,还有庸人自扰的得得失失,还有自说自话的自吹自擂,还有咋咋呼呼的装腔作势,还有只能说服自己的自我论证,还有小圈子里的唧唧喳喳,还有连篇累牍的空话虚话,还有不信任人的包办代替其实是包而不办,代而不替。

还有许多许多的根本实现不了的一厢情愿及为这种一厢情愿而付出的巨大精力和活动。无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无为就是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规律、客观实际,也力戒形式主义。无为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也就是——有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无为方可与之语献身。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老子为什么倡导“不为而成”呢?不为,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愚蠢的、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聊,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人一生要做许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比如说自己做出点成绩并不难,难的是不忌妒旁人的成绩。还比如说不搞(无谓的)争执,还有庸人自扰的得得失失,还有自说自话的自吹自擂,还有咋咋呼呼的装腔作势,还有只能说服自己的自我论证,还有小圈子里的唧唧喳喳,还有连篇累牍的空话虚话,还有不信任人的包办代替其实是包而不办,代而不替。还有许多许多的根本实现不了的一厢情愿及为这种一厢情愿而付出的巨大精力和活动。

不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不为就是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规律、客观实际,也力戒形式主义。不为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也就是——有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无为方可与之语献身。

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有所不为才能更有所为!这个道理老祖宗们已经讲了上千年,人人都懂,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却未必能做出正确判断,因而顾此失彼的事情每每发生,导致了很多后悔。

20多岁的时候,吉姆在斯坦福商学院研究生班学习,师从罗谢尔·迈亚斯夫人和迈克尔·雷先生。

一天,看到吉姆不要命地工作时,罗谢尔夫人对他说:“我注意到了,吉姆,你是个做事相当没有条理的人。”她的话让吉姆既吃惊又迷惑不解。不管怎么说,吉姆也是那种每到新年伊始就认真设定目标并且行动的人。“你天生的旺盛精力使你做事不讲主次、没有条理,你每天过着忙忙碌碌的生活,而不是井井有条的和谐生活。”

然后她给吉姆布置了一份作业:假设你明天醒来时接到两个电话。第一个电话说你继承到了一笔2000万的遗产,不需要任何条件。第二个电话告诉你得了不治之症,最多有10年可活。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你怎样重新理解生活的轻与重,更重要的是,你会不会做一些舍弃,有所不为呢?这个作业成了吉姆人生的转折点,而有所不为成了他制定年度计划的原则,这能帮吉姆理清思路,想出如何分配时间这一最宝贵的资源。

罗谢尔夫人让吉姆认识到他确实有旺盛的精力,但是没有用对地方。研究生毕业后,吉姆在惠普公司找到了工作。说实话,吉姆挺满意这家公司,但是不喜欢这份工作。而罗谢尔夫人的作业帮他认清了自己,使吉姆明白了最适合自己的是成为一名研究人员而不是一个商人。“我得停止现在的职业,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于是,吉姆辞了职,来到了斯坦福商学院,最后有幸成了该院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每天忙于各种研究和写作而乐此不疲。

许多年后,罗谢尔夫人的教诲又帮助了吉姆。当时他正被11家公司的研究数据缠得焦头烂额。这11家公司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实现了从二流企业到知名企业,从业务情况良好到业绩非凡的转变。在探索这种转变的原因时,吉姆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这些企业的决策层所做的那些重要决定都不是要做什么,而是不再做什么,也就是说这些企业都曾有所不为。

这其中最典型的要属达尔文·史密斯的金伯利公司。达尔文·史密斯曾患过咽喉癌,但是他最终战胜了病魔。

一天,他对妻子说:“我从我的癌症里学到了一些东西。如果你的胳膊里出现了癌细胞,那么你就必须要有勇气砍掉自己的胳膊,只有这样才能生存。我已经决定了,我们要把工厂给卖了。”

那时,金伯利是著名的造纸厂家。但是,史密斯开始问自己三个问题:造纸业是否最能激发我们的热情?我们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造纸厂吗?造纸业务是否能让我们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史密斯决定停止经营造纸业务,所得收益全部投入到消费品行业中。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明智的,现在金伯利公司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公司之一。

有所不为是效率原则、事务原则、节约原则,有所不为是有为的第一前提条件。有所不为又是养生原则、快乐原则,只有无为才能不自寻烦恼。有所不为更是道德原则,道德的要义在于有所不为而不是无所不为,这样,才能使自己脱离开低级趣味,脱离开鸡毛蒜皮,尤其是脱离开蝇营狗苟。

有所不为有三原则你必须注意:

第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第二,哪些事情你觉得就是生来要做?

第三,什么有经济前景——做什么能让你维持生存?

如果一天中,你做有违这三原则的事情的时间超过一半,你就有必要列一个“不再做的事”的清单了。在生活中只有抛弃不适合之处,才能显现出真正的杰出,因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凡事都应有个度

人生智慧,仁者智者已经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度”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量的限度,是与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了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100度,水的凝点是0度。从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是水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什么幸福和快乐而言。但是,自由是法度中的自由,过了度的自由反而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世,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人的脑力、体力及人的一切机能,都有一定的能量度。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和机械一样有其功能限量范畴,既不能超负荷运行,又不能闲置不用。

如大脑的功能,它的潜能是很大的据说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一生仅用了他整个脑神经细胞的20%左右,绝大部分脑神经细胞尚末开发出来。像我们普通人,一生则最多只能启动不到15-18%的脑神经细胞,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白白废置了,真可惜!

有人说:谁都愿意当大科学家,咱不会开发大脑啊!

开发大脑没窍门,就是常用脑、勤用脑,脑子用则灵,不用则废。日本有2位科学家研究证明,经常用脑的人年过古稀,其思维能力仍如30几岁那样灵敏;反之,既使是青壮年人,如果不愿用脑,他的脑细胞就会加速老化。

美国有位科学家曽做过有趣的长期跟踪随访观测察,对75位身体健康程度很相似的年过古稀的老人,依其思维程度分为勤于思考者、思维平常者和懒于思维者三个组。经三年观察后,其结果为:勤于思考组均健在;思维平常组死亡率为10、2%;懒于思维组死亡率37、5%。由此可见,勤于用脑不仅能增进智慧,也能延年益寿。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的减弱,可以减少体力劳动,但不可减少脑力劳动,只要善于用脑,不过度用脑,对人有益无害。

但凡事都有个度,千万不能过度用脑,因为开发大脑潜力,绝非是一蹴而就的。用脑时明明自觉疲倦、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睡眠,还在那儿头悬梁、锥刺股地学习、考虑问题,反会伤害脑子。像这样的教训也屡见不鲜。例如丹麦历史学家海内肯,4岁就撰写了《丹麦史》,一度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正当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他的聪明才智时,突然传来由于大脑负担过重,导致4岁半的海内肯脑力衰竭、最终夭折的消息。国内前几年有些大学破格招收一些所谓的神童,准备培养成拔尖人才,其中不少却未能成才。有些教育家便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损毁人才之举。

脑如此,事事也都如此。比如心理保健讲究心态平衡。平衡就是不偏不倚。人们都知道生气、郁闷对人有损害,而快乐、欢笑则对人有益。但实际上,笑也是不能过头的,因为大喜伤心;老百姓也常说:笑过火,会笑傻了。虽说很少有笑傻的,但是这话是告诫人们不要笑过了头。所以古人养生才有情贵淡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