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北京的梦影星尘
3559700000054

第54章 大学梦(1)

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于1898年维新运动时期设立又于1905年停废的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续办。1917年,一代教育家蔡元培任校长,标志着新教育体制在这古老的封建国度里的推行。这对中国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以北京作为策源地,起着至关重要的铺垫。

我查阅有关史料,发现了一个忽略的细节:1912年2月25日,蔡元培等五人曾作为孙中山派遣的专使,代表南方革命势力规劝当选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去临时参议院根据孙中山提议决定的首都南京就任。袁世凯表面上以隆重的礼节欢迎,内心却根本不愿被调离北京这个封建老巢,秘密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兵变乱兵们四处放火洗劫,甚至把蔡元培等专使在煤渣胡同的住所也抢掠一空,专使们被迫到使馆区避难。这导致了参议院只得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并决议迁都北京……我不知道蔡元培那次来北京的心情,与他几年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心情,差距究竟有多大?

同样是在1917年,陈独秀、李大钊等被聘请到北京大学。在此之前,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率先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一是否可以这么认为:新青年们开始移师北京?那时候的北京大学集结着一批最精锐的新青年。蔡元培功不可没。正因为他提出“兼容并包”的方针,北大才仿效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大批吸收了各种思想观念的师资力量,既有梁漱溟、辜鸿铭、林纾为主的宣扬国故的旧派,又有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主张变革的新派一同在一座校园之中,计锋相对,通过授课、演讲及辩论等方式进行着白热化的思想斗争,进而影响着青年学生、广大知识分子甚至整个中国思想界。据史料记载:1918年统计北京大学教员总数达217人(内含教授90人),学生总数1980人内含研究生148人),在当时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所以它容纳着那个时代如此之多的文化精英。难怪有人说:卒“五四”运动以前,北京大学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可见北京新青年们思想的先锋,已比1919年5月4日的游行队伍提前出发了一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当时的北京大学校园坐落在景山东街马神庙,处于北京城区的中心地带,多少年以后才改迁到西北角的海淀区。七十年以后,我作为一位外省文人投奔北京,居然奇妙地在这片旧校址寻找到栖身之所一今已改作文化部办公院及宿舍区。分给我的单身宿舍居然就是原北京大学的所谓西斋据张中行老人说此乃牌号最老的男生宿舍,1904年所建》,斗室只容一床一桌一书橱,转身都困难,但我初次着陆的心却豁然开朗,不知当时曾住过哪些先贤?纵然无法猜测,但晚辈在此有礼了。我是把它当作冥冥之中的缘分来看待:虽然无福成为北大的门生,毕竟有缘在它古老的屋檐下顶礼膜拜。当初的新青年都该老了步他们的后尘,我是最新一代的青年。他们世纪初的梦与世纪末的梦是否会些许雷同?一出门就踏上了横贯东西的五四大街不知这条街道的原名),街边恰巧又有一座五四书店,我目睹的景观尽是现代化的车水马龙(北京街头的进口轿车颇多,数不胜数),听觉中却充斥着五四运动时学生运威游行队伍的胸步与口号一从世纪初回响到世纪末,如果我生在当初,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吗?今天我在街头凝神独立,是因为掉队了还是迟到了?我该迈着怎样的步伐去追赶他们,通赶那逐衔消失在地平线上却又永葆青春的队伍?我宁愿做固执的尾随者也不做聪明的落伍者,我逆风而行的身影应该投映在他们当初对未来的想像一一这支不断延续的队伍永远没有最后一个旅行者……

站在五四大街,能看见老北京大学的红楼今文物出版社院内)。红楼本身就是一个沉甸甸的文物,证明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是诸多文化名流的见证。想当年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等,都曾经穿着灰布长裳、围着白围巾在北大校园内的未名湖比西湖还要文雅一些。湖畔的那座塔却不是雷峰塔。红楼里出入呢?红楼这个名称,永远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甚至相信,最着名的红楼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曹雪芹梦见的,另一个则从属于现实一即老北京大学的红楼,简直称得上世纪初的一座文化堡垒,它对历史的影响不比曹雪芹的那座空中楼阁逊色。红楼,亲爱的红楼!我很荣幸成为你今天的邻居。一座古老的楼与它年轻的邻居。红楼是不朽的,我不过是其影子下一位最年轻的过客。

这里还曾经有过一位伟大的过客。1918年9月,湖南书生******送本省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第一次来到北京。就住在北大附近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七号一间民房里(由于留法预备班设在北大)。他还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员,经常和李大钊、邓中夏探讨中国的出路问题。半年后他就告别了北京,将这段青春的经历保存于记忆:“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穷苦的,可是另一方面这座古代都城的美,对于我可算是一种补偿。”见李锐《******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这是他对北京最初的赞美。他恐怕也不曾预测到:再见北京已是1949年,不过这一次他站到了天安门城楼上一也是这座美丽的古代都城最尊贵的位置。他主持了开国大典。北京从此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我印象中周树人改名鲁迅,从绍兴变卖了古宅举家北上。他在北京大学执教,讲授过哪些课程,我无法查考了。我只知道,1918年4月到五四运动前夕,他在北京用那字体刚健的小楷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一系列作品。这一系列代表这位文学大师人生中第一座髙峰的作品同样震撼了那个时代。

那段时间,北京大学的学生中恰巧有个叫徐志摩的人。梁实秋介绍:徐志摩在二十岁的时候与张幼仪女士结婚于浙江硖石,翌年入北京大学。在北大读了两年书,又于1918年到美国人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有趣的是,十年以后他居然重回北大做了教授一因为胡适任北大文学院长,劝寓居上海的徐志摩去北平换换空气。我举这个例子仅为了说明:那个时代北大的师生人才济济,甚至无名学生中也会涌现未来的英才。我与其说在关注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前后的那段历史,莫如说在关注那个时代的思想与文化或者说在关注那个时代。那是一个文化精英辈出的时代。而北大的新式教育,将全国各4北大校史的重要一页,总是会留给老校长胡适的。地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吸引到北京这座城市。从本世纪初到世纪末,北京一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一构成对外省文人最大的诱惑。自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起它就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的桥头堡。是北京贯彻了世纪文明的启蒙。我这篇文章就是为了通过回忆来纪念这座伟大城市本世纪以来的文明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