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纵横兰州
3556200000009

第9章 兰州的寺

寺是传播佛教的庙宇’******教讲经礼拜的地方是清真寺,古代有些官署也称作寺,比如大理寺、太常寺。全国各地都有寺庙寺院,如北京的普渡寺,天津的独乐寺,承德的殊像寺,杭州的灵隐寺,青海的塔尔寺,以及遍布山西五台山那些鳞次栉比、造型美观别致的众多寺院庙宇,令人目不暇接,可谓“叹为观止,’。

寺庙是传播宗教文化的载体,宗教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现象,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佛教大约产生在公元前500年,基督教产生在公元1世纪早期,******教产生在7世纪初期。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超越国界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寺院内有人们崇拜的神,神灵是人们的信仰对象,代表着超自然和控制自然的力量。马克思这样论述神的存在:“……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马克思认为,只要民族存在,神就活在人们的观念中,如果民族没落了,神也就随之消亡。所以,宗教文化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文明史,它与哲学、艺术、道德、科学,共同构建人类社会的丰富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繁复纷乱的战争,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往往是促进宗教文化发展的动力。人们渴望和平安定,向往美好的生活,希冀心灵的慰藉,宗教信仰适应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各个朝代都兴建了不少寺院。甘肃的寺院也不在少数,据1999年的有关资料统计,甘肃仅藏传佛教寺院就有271座,其中兰州有11座。

兰州的藏传佛教寺庙,最有名的是五泉山的嘛尼寺。嘛尼寺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蕴藏六字真言“晻嘛呢叭咪呼”,坐落在五泉山公园的中央偏西的山间,庄严别致,香火鼎盛。内有佛殿、观音殿,还有风景秀丽的迎绿轩、飞黛庐、听泉镓等一些精致典雅的园林设施。民国兰州乡贤名士刘尔圻在嘛尼寺题联曰:“划一段绿云,好招呼酒国神仙,云中饮酒;漏三分明月,便开辟诗人境界,月下吟诗。”1982年,日本佛教净宗代表团曾经专程前来五泉山嘛尼寺礼佛拜佛,进行佛教文化交流。

兰州市区的汉族佛教寺庙以白衣寺(今市博物馆内)、五泉山的濬源寺(即崇庆寺)为主要代表。白衣寺建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因寺内塑有白衣大士观音菩萨的像而得名。传说,此寺是由兰州肃王府的王妃们自发捐资修建的。内中有观音阁、铁醮楼、慈母宫、大殿,还有一座多子塔。多子塔通体砖砌,实心,面垩白色,八角十三级,高近二十米,塔刹置绿色琉璃球。每层八面开设佛龛,龛内塑有佛像,形态各异,形象生动。下层正面开设比上层各个佛龛还要大,内塑佛像三尊。

塔身每层檐角系有风铃,随风叮当作响。多子塔有兰州肃王朱识铵亲笔题写的龛联!“玉柱玲珑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图”,至今仍然清晰可辨。由此可见,白衣寺当初的规模宏大,具有皇家王府寺院的气派。想来专程来此礼佛、拜观音,或者求子祈福的人,一定络绎不绝。

崇庆寺建造在五泉山。五泉山位于兰州黄河以南的皋兰山北麓,因为山上有甘露、掬月、摸子、恵、蒙五眼泉水而得名。濬源寺,也叫崇庆寺,始建于元代,寺内殿阁毗连,又相对独立。内有卧佛殿、立佛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金刚殿、大悲殿,等等一些相对独立的分寺。与濬源寺相关联的还有千佛阁、地藏寺、三教洞、文昌宫、太昊宫等一些亭台楼阁,这些建筑群落,明清期间曾经多次重建续修,后来也不断更新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辟为五泉山公园,并增加了一些供广大群众参观游览的文体娱乐场馆。现在是兰州着名的风景名胜,也是声名远播的旅游文化景点。

然而,从本质上说,五泉山的景观仍然是以濬源寺为代表的寺院文化。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也还是以寺院为主体的佛教文化。这种文化弥漫在五泉山的方方面面。山中错落有致的寺庙殿宇,各个寺院风格迥异神采逼真的佛像雕塑,山阶层楼历代名士贤达题写的横额对联,那些侍奉佛祖的和尚僧人,缭绕的香火,悠远沉雄的晨钟暮鼓,虔诚顶礼膜拜的佛教信徒居士,这一切都是兰州山寺文化的具体展现。

崇庆寺也称濬源寺,它是兰州的名寺,建筑群坐落在五泉山间,因此也有人叫它五泉山寺。说起五泉山寺,就不能不说“五泉山人”--清末民初的兰州乡贤刘尔圻。刘尔圻世居兰州,1890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并应聘五泉书院讲席,后又任翰林院编修,在京供职三年。

之后辞官回到兰州,主讲五泉书院。

白云苍狗!岁月如流!刘尔圻满怀深情地望着五泉山中那些破败不堪的庙宇楼阁!心里隐隐作痛!他下定决心要为家乡这座历史文化名山出资尽力!使之容颜一新“为此!他一方面带头捐资!一方面奔走呼号为修复五泉山募捐!历尽千辛万苦募捐到白银四万八千两!全部用来修整五泉山。开工后连续五年!他不舍昼夜往来于五泉山!将大部分精力投人到寺院的重建中去。

竣工以后!他自号“五泉山人”,亲自为五泉山的寺庙、亭台、楼阁、牌坊、廊柱题写了200余副横额楹联和诗词。现在读来依然是乡情识烈,性格张扬,妙趣横生。例如,卧佛殿楹联:“还不起来么此等功夫,怕是懒人都藉口(何妨睡着了,这般时代,尚成好梦亦欢心。”再如,大悲殿题联:“眼不宜多,眼多则观那人世间困苦颠连,徒增难过(手尤要少,手少则专抱我自家的精神念虑,免得乱抓。”

名山名寺名园名人名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五泉山寺的文化内涵,因此常看常新,百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