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纵横兰州
3556200000060

第60章 兰州的州

家在兰州!其实本质上跟家在广州!家在北京!

家在上海什么的并没有什么不同。何况信息时代!媒体活跃!通讯畅达!打开电脑!拨通电话!鼓捣几下“伊妹儿”,或者乘上飞机!坐上轮船火车!别说一个小小的兰州,就是环球天下飞奔几个他国异乡,也不在话下。何况,这几年沸沸扬扬的大叫开发西部,对于地处西北咽喉要道的兰州,地球人谁不知晓?

可是,这只是你家在兰州的想法。想法,许多时候是想当然,自以为是,或是不切合实际的,至少是与实际情况有距离。当你走出兰州,就会发现,错了外地人,特别是那些久居各地故乡的“口内人”,对兰州的了解实在是知之甚少。人,大多只关心自己眼前的那个地方,那点事,对于与自己毫无关联的外地外乡,大多是“一风吹”或“风过耳”。即便有,印象也不会太深刻。关于兰州,好点的知道兰州有黄河、五泉山、牛肉拉面,差池的则以为兰州仍处在人类蒙昧野蛮的时代!戈壁遍野!蛮荒一片。这种悲哀的误解!若非女儿亲历!

说来真是难以置fe。

九十年代女儿考人南方某大学读书,因为生得眉清目秀,气质高雅,老师竟怀疑她不是来自黄土高原的兰州,再三问她的籍贯,以为笔误,想当然地以为这样的孩子应该来自东部沿海,或是秀丽南方的某些大城小镇。似乎西部兰州的姑娘,就应该是灰头土脸傻大黑粗,否则便有些不合逻辑,不合风土。大学毕业后,女儿乘火车前往广州。火车上,天南地北的人聚在一起,方言籍贯就成为话题。或许外地人都带有乡土标记,或许是兰州太小,特点太少,又是二十世纪40年代才正式建市的移民城市,因此当女儿自报家门之后,刹时间“惊起一群鸥鹭”,几个人同时张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对女儿很有几分怜惘或同情。有的说:

“真看不出,你家在兰州。那地方荒凉得很,还有大风口,听说无风就是三尺土”,潜台词是“难得你生的如此白净”。有的说:“兰州那里的人夏天还穿皮袄,吃羊肉,喝酥油”,还有位年轻姑娘十分担心地问:“那么荒凉的地方,一定还有狼,你们可怎么上学呢?”

女儿觉得十分好玩,也十分好笑,同时还觉得他们太过“不知兰州”,更不知道可爱的兰州,于是就来了段兰州人的幽默,说:“那么荒凉的地方,你们细皮嫩肉的去了肯定呆不住,一会儿就会被沙尘暴卷到云天里去。不过,我们没关系,卷上卷下的早就习惯了。若说我们上学嘛,特别浪漫,我们骑着狼,放着羊,怀里揣着牛腿当干粮,肩上扛着猎枪,书包就挂在枪口上……”女儿本想车厢里定会腾起一阵笑声热浪,或劈头盖脸的你争我吵。不料几个外地人听了却匪夷所思,面露惊恐,一点也不幽默,还很有些当真,这让文雅风趣的女儿还真有点儿大惑不解。从此知道了人们对于兰州的了解,并不是家在兰州的人想象的那么大众,那么普遍。

这么看来,家在兰州,与家在广州,家在北京,家在上海,家在苏州杭州、福州,到底还是很有些不同。这些地方的人来到兰州,常怀着江南温柔之乡的诗意或情愫对兰州街市的名称望文生义,产生丰富的联想。九十年代初,我在小西湖附近遇到两个前来兰州游玩的年轻人向我问路。末了愤懑地抱怨说:“下了火车,就看公交路牌,直奔兰州天下美景‘小西湖结果大失所望。”他们鄙夷地说:“哼,连一洼洼水都没有的地方还叫小西湖,也只有兰州了。”

我听了,脸上直发烧。

其实兰州的小西湖早先还是有的,不过那得追溯到五百年前的明代,但是此时确实不见有水的“小西湖”了。建了个公园,墙是仿古建筑(即白墙上顶片绿瓦“,内里是茶园供人休闲,有茶点、小吃、还有娱乐的麻将、扑克、牛角牌。早先有水的兰州小西湖,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洪武初年肃庄王朱模兰州镇藩的时候。那时的小西湖,水草汪汪,荷花田田,山光水色,鱼满湖塘。王公贵胄还可以湖中泛舟,采莲歌赋。相比之下,这小西湖是干旱有余,水色不足,太过走形,确实名不副实,令人汗颜。

大概类似两位青年游客的事情时有发生,2006年政府对小西湖公园进行了改造,把相邻军区总院的那一汪湖水划归了公园,又重新规划布置了园林,开辟和重建了一些景观,湖光山色,秀木林立,颇具特色。

2008年正月,国家领导人胡****主席前来兰州视察,还在这张灯结彩的西湖公园与市民亲切见面,共话新春,随即小西湖公园也光芒四射,别具风采。

家在兰州,认识兰州,了解兰州,建设兰州,实在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提升兰州品味,建设“首善之区”,真的不是说说而已。要想声名远播,必须真抓实干,名副其实,达到张口一说,人家就朝你翘起大拇指,眼里流露的是水汪汪亮晶晶的羡慕和敬意“那时“骑着狼,放着羊,怀里揣着牛腿当干粮,肩上扛着猎枪,书包就挂在枪口”,不用解释,人们也会笑得嘴角扯到腮帮上,尽情享受哈哈大餐了。

“东南形胜,江武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巇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是宋代宋词名家柳永的《望海潮》,今天引用在“家在兰州”中,细细品读,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