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纵横兰州
3556200000045

第45章 兰州的龙

古代传说’龙是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能明能暗,能小能巨,变化多端,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的身体长大,有鳞有爪,头上有角,上能飞天兴云作雨,下能导引江河湖泊,雨量旱涝又决定着人间庄稼的收成“由于龙的这种巨大能量和作用,封建帝王常常自诩自己是“真龙天子”,执掌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似有超人或超自然的力量。其所用物件也以龙字打头,身上穿的衣裳长袍称“龙袍”,睡的床铺称“龙床”,走路的姿势叫“龙行虎步”,面部的笑容称“龙颜大喜”,反之,则是“龙颜大怒”,或“龙颜不悦”。

生的儿子叫“龙子”,传袭继承的帝王之位叫“龙位”

等等。

远古,人们有龙图腾、鸟图腾、熊图腾等等一些的图腾崇拜,现在中国的龙文化依旧是兴趣浓郁,颇为流行“全国各地每年都有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龙的仪式和活动。古为吴越之地的江浙一带,自来以龙作为吴越乡民的图腾,相信龙是繁衍吴越部落民族的保护神,因此每年都要隆重地举行“祭龙图”“划龙舟”的群众性活动。有史料说,生活在沿海一带的古吴越人,男子赤足,断发,纹身,常常出没于海河水泊捕鱼捞虾,而不受水妖毒物的伤害,就是因为有河海龙神的佑护。进人农耕社会以后,中国汉族农民普遍认为龙是执掌雨水龙宫的首神,是法力巨大的龙王。故而敬龙、娱龙、虔诚地崇拜龙,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地形成一种固有的民族传统和习惯,代代相袭,世代流传。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崇拜龙图腾的习惯,如畲族敬奉的部落之神盘瓠,他是龙头人身,既是部落英雄,又是兴旺部落的始祖和保护神。

但是在广东,情况有所不同。这里的人们普遍崇拜“龙母”,而不是龙王。相传,人间的始祖是伏羲,伏羲的母亲就是龙母,这种传说,极富人情味,也极为人格化。所以,这里的人们赋予龙母的形象非常美好,她心底善良,具有广博深厚的母爱,是位为人们排忧解难,不断造福人类的神奇母亲。她来自民间,成神之后依旧与人们息息相关,民间百姓甚至说得出她的祖籍、姓名和种种生活经历。可见,这位受人尊敬的龙母与百姓的关系有多么的亲近,又是多么的善解人意,有求必应。若认真推论起来,龙母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再现,是善良的人们寄托希望的象征。围绕着祭祀龙母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拜竹龙、耍龙灯,送神龙,都是这种情感和愿望的体现。

兰州有龙,是马门溪龙。关于它,我曾经写过一首小诗“捕食鳄鱼蹒跚草地寻觅世纪摆动22米的长躯弹跳几十万斤重的身量体积轻举蜥蜴般高傲的步履昂仰蛇鹿般的头颅帝王皇后般的巡视垂怜那些矮小的三趾马巨鬣狗剑齿虎以及所有原始的弱势群体光速闪过1.4亿侏罗纪西部高原的兰州寻不见海石湾温湿的气候寻不见深河湖泊只有浅水淹绿衰草低吟可是啊你一千公斤的恐龙相伴紫砂红泥享堂峡的地层岩石发现五月春天公元二十世纪的1947让世界揩亮眼睛一齐投向中国兰州的你--马门溪龙惊诧巨龙的脚步怎样超越时空划过贫穷非凡地再生以一种坚韧的岩石形式。”

马门溪龙化石,在兰州红古区的海石湾一带,最初发现于1947年5月,是由在兰州进行石油勘探的中国石油公司所属的甘青分公司首先发现的。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起中国古生物界和地质部门的注意,纷纷前来红古区的海石湾一带,进行深人的挖掘和采集。然后将采集到的成果,全部装箱运往北京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进行科学研究。经鉴定确定,它们是一种蜥脚类恐龙化石,新定为马门溪龙。经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复原之后,珍藏在中国古动物馆。复原后的马门溪龙,骨架身长22米,体高3.5米,为水陆两栖生活的巨大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生活在距今约1.4亿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它的故乡就在兰州与青海的交汇地带。

马门溪龙的发现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古代兰州地区的自然地理生态状况,确定了恐龙生活的环境和消亡的成因,证明了物种生存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同时也说明兰州先民在黄河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为什么会变得渐渐消退与无声无息。

而今,兰州的龙文化方兴未艾,民间有龙文化的研究场所,地址设在美丽的雁滩公园之内。这里集聚着一些热心龙文化研究的业余工作者,他们推举曾经一度担任武威地区领导干部的王国文先生为会长,在黄河北岸的滨河地带兴办了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龙园”。龙园之中高高耸立的立体中国草书“龙”字,就出自王国文先生之手。那一气呵成的“龙”

字,龙飞凤舞,形象奇特,富于审美价值。龙园内的北面墙壁上百个不同书体的“龙”字,将龙园装饰的古色古香,彰显着中国“龙”的丰富内涵,散发着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表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在富有龙的精神和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