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因斯坦自述(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3551500000028

第28章 发表的文章(6)

在我看来,这种疾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产生,并且逐步支配了我们的生活--人们相信这么一种看法:为了确保在战争开始阶段就能取得优势,在和平年代就已经做好了全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准备,因为敌人的力量不仅妨碍着我们的自由,也会让我们有性命之忧。

这些被描绘为“症状”的事实可以用上面科学家的这一态度来解释。这种态度倘若不予以纠正,很有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战争,因为在美国国家军事预算中,这种态度起着重大的作用。

给这个世界以何种程度的贡献,以及怎样才能使世界人民更安全地生活,这是当前主要的国际现实性问题。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当前的国际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克服对扩大军备政策的过分狂热。

摆脱疾病症状的一个重要而彻底的方法,便是战胜疾病。

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专业教育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它使人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具,而不能使一个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对价值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还要产生一定的感情。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以及辨别道德高低的能力,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然的话,学生也就如同动物园里被训练过的动物一般机械,而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还应当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学会与人相处,体察世间百态,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只会机械性工作、没有感情的动物。

上面这些东西是教育者自身在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得到的,不能说全部但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专业教育和课本学习无法给予的。这也正是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文化保存的一个重要方式。我眼里的“人文学科”正如上面所谈的那样,不是诸如历史、哲学等充满众多专业词汇而又枯燥无比的知识,正因为如此我才郑重向大家推荐。

知识的过早专业化或片面地强调竞争,不但会挫伤文化生活的归属感,而且还会使专业知识本身僵化、停滞不前。对教育而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当下的学生尤其是那些青年学生,面临着来自诸如学分制等方面的沉重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这也使得教育只能流于表面形式而不能够深入。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使学生感觉接受教育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和重负,而应该是让学生感觉接受教育像接受一样礼物那么快乐。

空间-时间

空间和时间的科学概念在相对论出现后,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对此,明可夫斯基有过这样的话--空间本身和时间本身从今以后都已成为阴影,要想保持它们两者独立的存在,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行。这种结合也是我今天写这个条目的主题:时间-空间。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两个概念相当难懂,为了使大多数读者能对它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建议读者朋友们先读一下《相对论》那个条目。

我们的一切思想和概念,只有在涉及感觉经验时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由这些感觉经验所引起的;但同时,它们也是我们头脑自发活动的产物。因此,对这些感觉经验内容的逻辑推论绝不是思想和概念。所以,我们必须一方面研究这些概念同经验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另一方面,还必须研究它们和那些对它们所作的论断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抽象观念复合的本质。

科学的概念体系,同日常生活的概念体系之间并没有原则的区别,不过,这是就概念彼此相互关系及其同经验的关系所涉及的方式而言。通过对日常生活概念体系的修改,并且根据这门科学的目的和要求,完成了科学概念体系。

越普遍的概念越是容易、经常地进入我们的思维之中;概念同感觉经验的关系越远,我们理解起来也就越难;特别是诸如“何处”、“何时”、“何故”、“存在”……从童年时代起,我们就用惯了这些科学以前的概念。关于这些我们认为最普遍、最正确的一些简单概念,已出了无数本哲学著作,但仍没能解释清楚。关于这个问题,人类就像一条鱼一样,试图尽力明白水是什么。

空,间

我先来讲一下空间的意义。

所谓空间好像就是经验的物质客体的一种秩序,在我们个人的原始感觉经验里,似乎并不含有那种可称为空间的性质。所以,要想了解关于空间的种种概念,首先要了解“物质客体”概念。那何谓“物质客体”呢?从逻辑上来说,这是一个原始的概念。你一定听过“靠近”、“接触”等词,如果我们在分析这些空间的概念时,把它们在经验中的对应物弄清楚的话,就能理解“客体”的意思了。“客体”是用来分别某些经验复合群在时间上的持久性或者连续性的一种手段。客体这个概念的意义,完全取决于它们同原始感觉经验群的直觉联系,因此,客体的存在具有概念的本性。这种联系是不是就意味着原始经验向我们直接显示出物体的关系呢?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只有在它们被思维的时候,这种关系才存在。

我们在上面的叙述中得到了两个物体接触的(间接)经验。只要注意到这一点,至少对现在来说,已经足够了;因为,就算我们现在把这个论断所涉及的各个经验都挑出来,也不会得到什么。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许多物体相互间可以发生永久的接触。我们现在谈物体的位置关系,就是在这种意义上说的。而在实质上,这种位置关系的普遍规律就是几何学所涉及的问题,也极为简单。这种说法至少是不错的,虽然有人认为,几何学里出现的命题是一些依照一定原则建立起来的空洞语词之间的关系。

我们看看空间在科学以前的思想中是什么概念。

很明显,在科学以前的思想中,我们也碰到过“空间”的概念,那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有这样的一句话--你也许能想象某种东西不存在,但是,你不能想象的是,它们所占据的空间也不存在。这句话就是对科学以前的思想中的空间概念的解释。看起来可以这样认为,在没有任何经验以前,我们就有了空间概念和空间的表象;不仅如此,我们好像还借助这种先验的概念把我们的感觉经验有秩序地安排起来;还有,空间就像物质客体一样显现为一种物理实在,这种物理实在就算离开我们的思想,也依然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几何学里的基本概念,如点、直线、平面……在这种空间观点的影响下,均具有鲜明的特征。同时,这些几何学的基本原理,都被认为是必然有效的,也是具有客观性的。对于像“三个经验上既定的物体(实际上是无限小的)在一条直线上”这类陈述,不必对这种断言给以物理的定义,直接下客观的定义就可以。不过,后来引进了非欧几里得几何,才动摇了这种对几何概念和命题的实在意义的盲目信任。

我们再看看以地球为参照物,空间是什么概念。

如果我们从这个观点--一切空间概念都同固体的接触经验有关--出发,想要理解“空间”概念是怎样产生的就很容易了;换句话说,一个同物体无关、但能够体现它们的位置可能性的东西,我们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假设我们有一系列相对静止的物体,它们彼此是相互接触的,那么,其中的一些物体就会被另一些代替。它们这种允许替换的性质,我们称之为“有效空间”,这也是决定刚体之所以能占据不同位置的原因。有这么一种看法:空间本身是具有统一性的某种东西。这种看法是怎么来的呢?大概是因为有这么一种情况:认为物体的一切位置都是参照一个物体--地球而言的,这在科学以前的思想中是普遍的看法。但是现在,地球在科学思想中是用坐标系来表示的。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认定空间是无限的,因为有可能把无限多的物体紧挨着排列在一起。“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在科学以前的思想中,同“参照体”这概念根本难以相互区分。也就是说,空间里的某个东西,就对应着参照体上的一个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