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45

第45章 吃鱼的故事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

近年全国高考卷作文内容中有关于要不要吃鱼的问题,《史记》中也有两则吃鱼的故事。

第一则是冯谖客孟尝君的事。冯谖听说孟尝君招贤纳士,就衣衫褴褛地去投奔。孟尝君把他安置在地位比较低级的住所里,但这个穷困潦倒的冯先生对自己的职位相当不满意,于是抱着草绳缠着剑把的长铗引吭高歌:“长剑啊长剑,咱们还是回去吧!这里吃饭没有鱼。”孟尝君于是提高了冯谖的级别,有鱼吃了,住星级了。然而,冯谖并没有满足能吃上鱼,出门还要坐轿车,还要领薪水,还要养家糊口,“故伎重演”,三番五次,惹得孟尝君很是不悦。但是,正是这个“贪婪索取”的冯谖后来凭借其才智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

其实,冯谖屡次要求提高待遇,也就是故意挑战一下孟尝君的极限,看看孟尝君是否诚心对待士人,验证一下好客之名是否徒有其表。

另一则就是上面所引的是鲁国国相公仪休的故事。公仪休嗜鱼,“嗜”就非一般的隔三岔五的尝点腥味了,可能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了。但是,就是这个“嗜鱼如命”博士相国坚决拒受他人馈赠的鱼。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我身为相国,有能力顿顿吃鱼,要是现在接受别人送来的鱼,我这个相国一旦因此被免职,再想天天吃鱼,恐怕就很难做到了”。

公仪休嗜鱼不受鱼,而且自家园子里种的菜味道鲜美可口,那可不行,拔掉;自己的媳妇织的布好,不行,不但要烧掉机杼,还要把媳妇赶回娘家。这也有他的逻辑,我们拿着国家发放的薪水,怎么能够与民争利呢。你们这样做,让那些菜农、织妇怎么卖他们的产品,怎么去生活。“受大者不得取小”,不能守着锅里的,还看着碗里的。

《史记》上说,公仪休是鲁国博士,奉法徇理,无所变更,似乎他也是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满足的,快乐的。”公仪休深知“知足者富”的道理,所以,“受大者不得取小”,所以能顿顿有鱼吃。

要知足,就必须抵制诱惑。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则迎之。上嗜吃喝,下则投之以金樽美酒、玉盘珍馐;上嗜美色,下则投之以霓裳娇娥、倾城倾国;上嗜豪赌,下则奉上万贯钱财,任尔挥霍。但是,“身后有余忘缩手”,最终怕是“眼前无路想回头”的窘境了。

冯谖一曲“长铗归来乎”,不过是当时士人借提高生活水准的小小“伎俩”以自重的表现;公仪休嗜鱼不受鱼,是奉法循理、保持自己生活质量的简单办法。其实,道理都很简单,谁也懂。拒绝一条鱼、两条鱼可能做起来易如反掌,但要是换成一车鱼,换成一片大海呢?

诱惑大了,你是不是就要想想了?这一想麻烦可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