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36

第36章 郦食其之死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

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烹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烹郦生,引兵东走。

--《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人。他喜欢读书,但家境贫穷,又没有维持生计的职业,只好在乡里做了门卫(里监门)。但县里的贤才豪门都不敢指使他,称他为狂生。

当刘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他邻居的一个孩子,是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人向刘邦推荐自己,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业。这个骑士找了个机会向刘邦介绍,刘邦就让郦食其到驿舍里去见面。

郦食其前去拜见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坐在床边让两个女人洗臭脚丫子。郦食其进来。见到这场景,没有下拜,就拱了拱手,说:“足下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联合诸侯破秦呢?”刘邦骂道:“书呆子(竖儒),天下人苦秦已久,所以才相继发难,为什么说我帮秦国呢?”郦食其说:“如果真是想聚集群众会合义兵去攻打残暴无道的秦国,就不应该这么傲慢无礼地接见长辈。”刘邦一听,脚丫子也不洗了,赶紧整理衣服,请郦食其上座。

《史记》中记载的郦食其的事迹有五件。一是上面说的他毛遂自荐,初事刘邦。二是向刘邦献计,利用自己与陈留县令的友好关系而夜杀县令,下陈留,沛公西征没有了后顾之忧。三是在刘邦进入函谷关之前,携带金银珠宝贿赂秦将,秦将果然叛变。四是郦食其为刘邦出计,欲立六国之后为党羽,张良发八难驳之。五是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下齐地七十余城。如此看来,郦食其既是狂徒,又是儒生,还是纵横驰骋的游说之士。作为狂徒,郦食其深得刘邦欢心;作为儒生,又有点迂腐,被刘邦斥为“竖儒”;作为说客,郦食其不完全是他摇唇鼓舌,更具备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郦食其单骑使齐,游说齐王田广,齐地不战而下。韩信听说之后,仍带兵越过平原偷袭齐国。田广听说汉兵已到,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对郦食其说:“如果你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话,我让你活着,若不然的话,我就要烹杀了你!”郦食其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无所谓别人的责备。老子绝不会替你再去游说韩信!”于是,齐王下令将郦生烹杀,然后带兵向东跑路了。齐国自然被韩信轻松拿下。

当初,韩信听到齐国已下的消息时是决定放弃军事行动的,但后来改变了主意,让韩信改变主意的人是蒯通。

蒯通说:“汉王令将军攻打齐国,他另派密使进行劝降活动与你何干?没让你不打啊?郦食其这人,就凭一张嘴,便降服了齐国。将军统兵数万,历时年余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你做了几年大将军,难道不如他!”这番话很具蛊惑力,韩信听进去了,他攻下了齐国,也把郦食其送进了油锅。

蒯通是舌辩之士,群雄起事之初,他曾不动一兵一卒下燕赵城池三十余座,其后几年便默默无闻。他极力游说韩信出兵,很可能出于一种嫉妒心理。司马迁说“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在这件事情上,蒯通很是小人,韩信也着实不够厚道。

一直觉得郦食其之死太冤。蒯通一个馊主意就断送了郦生性命。但郦食其绝非仅仅是迂腐的儒生,他活得疏狂,才会说出那样的豪言壮语;他选择了明主而事,并非只为了功名利禄耍阴谋、阳谋的小人,所以他才会悲壮地接受烹杀的厄运。

他的选择果然没错。

大汉立国后,“高祖举功臣,思食其。食其子疥数将兵,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侯”。这也算是对烈属有所交代了吧!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有首诗歌《梁甫吟》,其中有几句写道:“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逞雄辨,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转蓬。”“高阳酒徒”说的就是郦食其,后来常用这个词语来说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