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19

第19章 陈涉的失诺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

在大秦帝国沉浸在无比的荣耀之中,当秦国大地的春种秋收依旧井然有序地进行之时,当秦始皇屡次在广袤的帝国土地上耀武扬威展示他登峰造极的功绩时,阳城田间田埂上的一个雇农的内心深处已经蠢蠢欲动起来。

他叫陈涉。正是他,点燃了反秦的第一把火,并迅速燃遍了关东的每一个角落。

陈涉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怅恨,折射出他不安于现状的心理与自命不凡的期许,“苟富贵,无相忘”的许诺则是处于相同地位与阶层的惺惺相惜。

陈涉前往渔阳途中发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遂成为中国古代十大豪言壮语之一。这位底层的雇农,用他自己的方式,向秦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向一直以来传统的等级秩序发起了挑战。

陈涉大军一路凯歌,沿途城池望风而下。到陈地之时,士卒数万,车骑千乘。文治煌煌,武功烈烈。他佣耕时的鸿鹄之志,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威风吧。所以刚取得一点点成果,他就迫不及待的称王、建都、弹冠相庆。

早年一块种田的那个伙计听说陈涉果真当了王,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地前来投奔,高呼着陈涉的大名,满以为这位当年许下“无相忘”的哥们会拉拔他一下,没想到却吃到了闭门羹。当他千方百计见到当今的王时,一句“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额的娘哎,好阔气哦,陈涉的宫室好深哦)”的乡音,就把自己的命也送掉了。

西方有句谚语,仆人眼中无英雄(No man is a hero to his valet)。这位与陈涉一起光着膀子在田间劳作的同事,压根就没有意识到今天的陈胜王不是昨天的陈胜了,他还不知趣地到处宣扬陈涉的陈年糗事,在消解陈涉权威的同时,也在急剧吞噬着自己的性命。

陈涉做了六个月的王,最后死在了车夫手中。后人在欷歔中总结陈涉之兴的原因中就有早有鸿鹄之志这一条,而总结其亡之因时也有一条,就是无信,无仁爱之情。

也许,早年陈涉的那句“苟富贵,无相忘”的话仅仅是发发感叹而已,就如同富贵人家的小姐,面对良辰美景的时候免不了要来一声叹息的。所以,曾经共事的那些伙计是绝对不该当真的。不幸的是,这些伙计当了真。

明代的刘基有本寓言叫《郁离子》,其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济阴(济水的南面)有个商人,渡河时船坏落水,大声求救。有个渔夫划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的时候,商人高喊:“我是济阴的富豪,快快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渔夫问:“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却只给十两,这不是不讲信用吗?”商人怒道:“你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挣多少钱?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惘然而去。巧的是,这个商人后来再一次落水,更巧的是,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不巧的是,渔夫撑船上岸,远远地看着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直至沉没。有人问渔夫:“为什么见死不救呢?”渔夫说:“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人。”

《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济阴的商人用自己的生命鲜活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承诺是金”。

济阴商人因为失诺最终送了命,陈涉的失诺带走的何止是那个老伙计,故朋好友也吓得惶惶而去,失去了支持他、拥立他登上王位的一个阶层。他的失败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不能兑现承诺,那就不要轻易许诺。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因此,有些诺言是不能轻易许的,但既然许下了,就必须兑现。

童话故事中总是有勇敢的王子对美丽的公主许下承诺:“我会保护你”,而最终的结果是历经磨难,“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当然,这只是童话,现实世界中可能并不如此单纯。对于诺言,古人的一句话倒可以借鉴:“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不要轻易许诺,因此不会辜负别人;对于别人的许诺,不要刻意地时刻铭记,因此也不会觉得别人对不起你,不会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