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13

第13章 驾车的人 你伤不起

四年春,楚命郑伐宋。宋使华元将,郑败宋,囚华元。华元之将战,杀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驰入郑军,故宋师败,得囚华元。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

往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二十一年,与宋华元伐郑。华元杀羊食士,不与其御羊斟,怒以驰郑,郑囚华元。宋赎华元,元亦亡去。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

在历史上,与羊有关的诗词、典故很多,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之景;有苏牧在胡地牧羊十九年的坚忍;有“三羊开泰”的吉祥祝愿;有“羚羊挂角”的超脱境界;现代有一首《披着羊皮的狼》的歌,曾经风靡一时,还有一群与灰太狼斗智斗勇的羊氏小精灵: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懒羊羊,深得大家喜爱。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羊大多是与温顺、吉祥、善良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在春秋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凶狠的羊氏人员。

春秋时期,郑国、宋国之间发生了大棘之战,交战双方皆严阵以待,摩拳擦掌,士气很盛。在正式交战之前,宋国的主帅华元要做一番战前总动员,除了要说一番气势轩昂的话语来鼓舞士气,除了申明作战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外,华元还来了点实际的--杀羊做成羊羹来犒劳军士,吃得饱饱的,心情也就舒服了,自然打仗也就腰不疼、腿不抽筋,打仗也有劲了。当然,犒劳军士要有一个统筹规划,到底需要宰多少羊,到底要做多少碗羊羹,事先作为主帅的华元都已经审查完好了。这样一来,众士兵在战前犒劳了一番,牙祭打得也很舒服了,主帅华元那晚睡得也特别的香,或许那晚做的梦也特别的甜,或许他深思熟虑已经胜券在握,也或许大败郑军凯旋受赏的滋味,华元在梦中已经品得很受用了。

但是,百密一疏,主帅华元忘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车御,也就是他的司机,当然这个司机手里握的不是方向盘而是马鞭。这个人在《左传》中记载了他的名字:羊斟。至于华元为什么偏偏忘记了给羊斟赏赐,史书当中没有记载,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推测。或许大战在即,主帅华元事务繁忙,有点紧张了,遗漏了;或许是华元认为一个驾驶员在战场上没有太大的作用,不用特意犒劳;也或许羊斟平时与华元太亲近,而不需要通过犒劳奖赏的形式来达到提升士气的功利目的,自己人没有那么多礼节。不管是什么原因,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了,事实就是羊斟没碰到一丁点的羊肉,而是闻足了羊膻味。

在华元还在做着美梦的时候,羊斟脑袋里面却在盘旋着一个邪恶的计划,这个计划足以摧毁华元的美梦,也足以让喝过羊羹的人永远地记住这一碗羊羹。在决定好、谋划好之后,羊斟奸诈地笑了……

第二天,两军对阵,蓄势待发。突然,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出现了:宋国主帅的车子飞速地驶入了对面郑军的队伍里边。事情发生的太突然、太诡异了,无论是宋军还是郑军都没有反应过来,难不成华元在使什么计策不成?最后还是郑国人反应了过来,我不管你有什么计谋,送上门来的便宜岂能不要,不要又没人会感谢你,所以最后郑国人不费吹灰之力抓住了宋军主帅华元。军法有言:擒贼先擒王,宋军眼睁睁地看着主帅自动送到人家门前让人家给绑了起来,一下子慌了手脚,不知该如何应战。军心一乱,喝过的羊羹估计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自然,郑军大败宋军。

那么,华元的车子怎么会平白无故地跑到敌阵当中去了呢?难不成他疯了?

疯的不是华元,而是那个受到冷落的羊斟。

羊斟在华元分赐羊羹的时候没有言语,没有给他羊羹喝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言语。但是,不说话不等于没想法。他在遥想,想他对华元的忠心;他在比较,比较他与华元相互的付出是否平等;他在解释,解释华元没想起他来的原因;他在控制,控制他的怨愤与不满。但是,心胸狭窄的他内心容不下如此的漠视,最终他爆发了,他要让华元付出代价。

在策马扬鞭的一刹那,羊斟似乎看到了华元不解的眼神,死也要让人死个明白,于是他大声地向华元咆哮着:“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谁的地盘谁做主,昨天那只羊由你说了算,今天的一切将听从我羊斟的!

战争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是血与火的较量,战争的胜败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但是这样重要的“国之大事”,竟葬送在人的私心里。同样的故事在《左传》中也有记载,并且《左传》还以“君子”的口吻对这件事情作出了相应的评价:“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语气极为严厉:羊斟根本不是人,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一己之恨,让国家败亡,百姓受苦。

人的骨子里都有点自私的因子,人内心也有自尊的需要。羊斟心里过不去的那道坎不是那一碗羊羹,而是对他的漠视。但是,世界上得不到别人认可,得不到别人重视的人,不止你羊斟一人,与你同时代的就有一个,人家不仅没像你一样为了自己那可怜的自尊,将自己的自私因子无限放大,而是淡化了这种因不受重视而形成的心理障碍。这个叫烛之武的人,足以好好地给你上一课。烛之武在历史上留名之前,仅仅是一个“弼马温”,养马之人,空有报国之志,但一直不得重用,所以他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懑。后来,历史给予了他一个机会,秦晋联军大举攻打郑国,战争如弦上之箭一触即发。在这时,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沉沦下僚的烛之武。在国家大难面前,烛之武没有纠结于自己的不公平待遇,而是临危受命,游说秦君,在国家于危难之际,顺利地瓦解一场危机。

同样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两个人,做人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不知道羊斟在周密计划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宋国败了之后,他自己将何去何从呢?改用郑文公的一句话:“然宋亡,子亦有不利焉。”国之不存,何以家为?人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