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3547500000021

第21章 哲学让人活下去(3)

斯多葛的奇怪组合

圆柱大厅派,音译就是“斯多葛”派。

圆柱大厅派是个很有影响力的学派,创始人是芝诺,流传到古罗马时代,在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所谓新斯多葛派。新斯多葛派算是个奇怪的哲学派别组合:一个朝臣,一个奴隶,一个皇帝。

圆柱大厅派创始人芝诺

此芝诺非彼爱利亚学派的诡辩专家芝诺也,此芝诺乃塞浦路斯岛的斯多葛派祖师爷是也。

斯多葛主义创立人芝诺(公元前336年—前264年)是一个商人的儿子,到雅典做生意,路上运货的船沉没了,没生意可做,就留在了雅典搞哲学。他曾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学派门下学习,后来开始自立门户收徒授课,他经常在市场公共建筑的圆柱大厅下讲课,所以,他创立的学派也被称为圆柱大厅派。

斯多葛派非常注重伦理学,芝诺说,哲学就像是一个果树园,在那里面逻辑学就是墙,物理学就是树,而伦理学则是果实;或者又像是一个蛋,逻辑学就是蛋壳,物理学就是蛋白,而伦理学则是蛋黄。

芝诺的著作只留传下来一些残篇。不过,作为一个学派,斯多葛派的哲学却得到了传扬,他的学派后来被君王接受,获得了类似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地位。

古典哲学嘛,总得谈谈天,说说地,讲讲神,最后论论人。芝诺也不例外,他说,宇宙起初只有火;然后其他的元素气、水、土就顺序形成了。但是终将有一场宇宙大燃烧,一切又都化为火。这个过程是仁慈的天意决定的,这个天意就是神。

关于神,芝诺说,神是世界的烈火心灵,它的别名叫做“天意”或“自然”、“命运”。

“神”与世界是分不开的,一切事物都是那个叫做“自然”的各个部分。

世界上,并没有偶然这样一种东西,整个的宇宙直到最微小的细节,都是被设计成要以自然的手段来达到某种与人类有关的目的。有些动物吃起来很是美味,有些动物凶猛可以考验我们的勇气,甚至臭虫叮咬也是有目的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早晨醒来,而不至于躺在床上太久。

芝诺说,当个体的生命与“自然”相和谐的时候,就是好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与“自然”和谐,因为它的存在正是自然律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唯有当个人的意志朝向“自然”的目的时,人的生命才是与“自然”相调和的。人的德行就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意志。坏人虽然也不得不遵守“自然”的法律,但却不是自愿的。在一个人的生命里,德行才是唯一的善。相比之下,生命、健康、幸福、财产这些东西都是微不足道的。为了合理的原因,人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呵呵,好像中国孟老夫子讲的“舍生取义”!

德行在于意志,意志是可以由人操控的。一个人,他可以很穷,但他仍然可以拥有德。暴君可以把他关在监狱里,但是他仍然可以坚贞不渝地与自然和谐生活下去。世俗的愿望之所以流行,都是由于虚假判断的缘故,圣贤的判断是真实的判断,所以,圣贤在他所珍视的一切事物上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因为没有外界的力量能够剥夺他的德行。同样,每一个人只要能把自己从世俗的欲望之中解脱出来,就有完全的自由。残酷与不正义为受难者提供了锻炼德行的最好的机会。

传说芝诺很丑,怪咖那一类,所以,有人拿他开涮,说芝诺之所以讲“外表不重要,关键要寻找自然内在的本质”完全是出于规避自己长相丑陋的目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法,芝诺呢,不愧是圆柱大厅派创始人,死因也与建筑有关,他在72岁时,从楼梯上失足摔下来,摔死了。还有一种说法讲,他是自杀而死的。他的后继者自杀的也不乏其人,可是不是舍生取义就不得而知了。

玩哲学的朝臣死翘翘

塞涅卡(约公元前3年—公元后65年)是西班牙人,喜欢在官场上混。起初,他靠着自己哲学家的聪明脑瓜在官场上辗转腾挪混得相当不错。可不知怎地,他就得罪了皇后娘娘,结果被皇帝克劳地乌斯流放到科西嘉岛。后来,又被宫廷召回来给一个11岁的孩子做老师。这个孩子叫尼禄。很多兄弟听到“尼禄”这名字,会觉得耳熟。很多人对塞涅卡不了解,可对尼禄却略有耳闻。

尼禄这家伙是古罗马帝国著名的暴君,号称“血腥的尼禄”,有文献记载尼禄的简历说:尼禄继承了母亲的遗产,然后吃掉了她;他强暴了自己的妹妹;烧掉了罗马的12个街区;在拉特兰呕吐出青蛙;把圣彼得钉死在十字架上;砍了圣保罗的头;统治罗马帝国13年零7个月;最后被狼吃掉了。

暴君的老师当然是风险岗位。哲学家再有才、再聪明,也难以躲开暴君的屠刀。果然,尼禄长大当了皇帝后,慢慢就不再宠信恩师塞涅卡,后来干脆认定他谋反。处理塞涅卡时,尼禄假惺惺地表示,塞老师毕竟是教过他的,就不残酷处死了,恩赐他自尽了断吧。

接到皇帝的命令,塞涅卡心潮澎湃,才思泉涌,想洋洋洒洒写篇遗嘱,如此才不会辜负他满腹才学。可尼禄皇上等不及他写完再死。他只好对家属们说:“你们不必难过,我给你们留下的是比地上的财富更有价值的东西,我留下了一个有德生活的典范。”而后,塞涅卡挥刀自尽。

塞涅卡擅长的就是道德说教,不知有没有人信,反正肯定皇帝们会希望这一套有人信。

他说主奴要“平等”,既然奴隶和主人都是自然所生,大家应该平等对待。主人要对奴隶和善些,奴隶要超出日常服务,甚至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和所有一切来拯救陷入危机的主人。这平等好像不太公平,主人一丁点的和善,就要人家拿性命来报答,太忽悠人了!让人不由得想起中国古代那些大忽悠们来,动辄就说“士为知己者死”,就好比《史记》里讲孟尝君给门客一点小恩小惠,人家就自杀了拿命报答他。真让人不敢相信高手们已把伦理学都玩得这么出色了,要知道,我想让兄弟们凑点份子喝顿小酒,那都是很有困难的。

塞涅卡还讲,我们斯多葛派鄙视物质享受的道德要发扬光大。他说,要知道“肉体上的快乐微不足道”,是短暂的、有害的;不要这些东西,就得到一种提升。塞涅卡在明里对钱财嗤之以鼻,但在暗中却放高利贷积累了巨额财富,据说折合人民币大约有1亿元之巨。除了索罗斯学哲学、用哲学玩金融赚了钱,还真没听说哪个哲学家那么富,富得流油。所以,塞老师这一套说辞,嘿嘿,这是教别人的,就是所谓公开里教导别人喝白开水,私下里自己却把葡萄美酒喝,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跟我们痛恨的贪官别无二致。塞涅卡敛财之事瞒不住人民群众500W灯泡般雪亮的眼睛,于是,有人说他的生活不符合自己的学说。但塞老师却振振有词地说:“如果我的生活完全符合我的学说,谁还会比我更幸福呢?”言下之意,我自己堕落,是为了衬托那些守德君子的高尚,使得他们更幸福。

说到这里,有个微博上盛传的段子不得不分享一下:话说公元某某年海南有一盛宴故事流传大江南北,富翁与美女钱色交易,******如火如荼。某君看到微博传递的各种飞短流长的消息痛心疾首:那么多的女孩被物质蒙蔽了双眼,被金钱收买了灵魂;那么多的小伙被酒色掏空了身体,被欲望玷污了灵魂。对于这样纸醉金迷颠覆三观的生活,某君不由得扼腕叹息,继而振聋发聩大声疾呼道:我也想去!

你是不是那个某君呢?

塞涅卡有句名言说,物质匮乏的人不是穷人,欲望太多的人才是。你若也想去那盛宴,说明你欲望过多,所以,不管你有多少钱,你仍然会是穷人。

摸摸我们干瘪的口袋,让我们还是一起做道德高尚的谦谦君子吧。

奴隶爱平等

爱比克泰德(约生于公元60年,大约死于公元100年)。他是希腊人,原本是个奴隶,他做奴隶时被打瘸了腿。尼禄释放他,他咸鱼大翻身,做了大臣。后来即位的罗马皇帝觉着知识分子碍手碍脚,就把所有的哲学家都驱逐了,爱比克泰德也被驱离开了罗马,他跑到尼柯波里,靠教学度日,并死于此处。

爱比克泰德觉着,道德是第一要紧的事。世界究竟是以原子还是火呀、水呀什么玩意儿组成的,统统无关紧要,要知道,懂道德、明善恶,才最重要。他认为,人体可以分为神圣部分和肉体部分,神圣部分是宇宙理性部分(亚里士多德也有类似说法啊),人应该服从神圣部分的引导。道德的本质就是对“宇宙理性”的把握与顺从,只要顺从就能实现美德和至善。

上面这些话是用来忽悠那些理论家的,看不看不要紧,下面的东西才真正有趣。

很凑巧,爱比克泰德虽然是奴隶出身,居然也信塞涅卡之流的邪,这正好像小绵羊信奉灰太狼的理论,他一奴隶居然提出了与帝师塞涅卡平等观类似的“世界主义”。他说,在世间,人们都是囚犯,并且被囚禁在现世的肉体之内,人们不应该说“我是一个雅典人”或“我是一个罗马人”,而应该说“我是一个宇宙公民”。奴隶们和其他人、甚至敌人也是同样的人,因为大家一样都是“神”的儿子,大家在神那儿是平等的。他认为,人人平等还体现在死亡上。在死亡到来时,死亡从富有的人那里拿走的多,从贫穷的人那里拿走的少。“无论如何都别说我失去了某物,而要说我已把它归还。您的孩子死了吗?——他被归还了。您妻子死了吗?——她被归还了。您失去了财产?——它们难道不也是归还了吗?”社会上的贫富差距算不了什么。所以呢,按照他的理儿,人人都应当像天线宝宝一样相亲相爱。

这些话说给你了,你肯定也不会信。

不过,爱比克泰德还有些话相当励志,倒可以读一读:

“幸福就是免于激情与纷扰的自由,就是你的事情绝不有赖于别人的那种感觉。”

“我是必然要死的。但难道我就必须呻吟而死吗?我必然是被囚禁的。但难道我就必须哀怨吗?我是必然要遭流放的。但是难道因此就有任何人能阻止我,使我不能欢笑、勇敢而又镇定了么?”

“当你出现在世上的权威者的面前时,应该记住还有‘另一个’从高处在俯览着一切所发生的事情的神,你必须要取悦于他而不要取悦于世上的权威者。”

“每个人都是剧中的一个演员,神指定好了各种角色;我们的责任就是好好地演我们的角色,不管我们的角色是什么。”

爱比克泰德的说教,只限于口头,并无完整著述,其思想可参见其弟子阿里安的记述《爱比克泰德手册及谈话录》。

宝座上的哲学家

马尔库斯·奥勒留(公元121年—180年)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哲学家皇帝,他被誉为罗马帝国“宝座上的哲学家”。他修习的也是斯多葛派哲学。该皇上公元161年继位,他衷心期望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可偏偏老天不遂人愿,他成年累月除了要处理政事,还要亲自率军出征。

奥勒留很勤奋,在行军打仗时,他还不忘努力学哲学、写哲学,他不断沉思,一边沉思一边写,就用我等博主刷微博的工夫,写出部巨著《沉思录》。这让我们这些靠哲学混饭吃的人情何以堪!

《沉思录》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这是他对自己身羁宫廷和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通过沉思,他想达到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一生的读书计划》作者费迪曼推荐说,“《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于是,这本书一下子火爆起来了,人们不管读不读,先买一本放到床头,帮助自己体会一下《沉思录》的魅力。结果真是非常喜感:《沉思录》一书顿时在我泱泱中华销量暴增,出版商赚钱无算,数钱数到手软。

按照奥勒留的话讲:“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他自称曾受益于他的祖父、父亲、养父、各位老师以及神明:他跟狄奥格尼图学会了不听那些行奇迹者的话;他跟塞克斯托学会了庄重而不动情;跟他的养父学会了不和男孩子恋爱。他感谢神明,让他没长时间活在祖父姬妾手里,也没有过早验证自己是男性;他的孩子们既不愚蠢,也不畸形;妻子柔顺、温存……于是,就有了这位道德高尚的皇帝。

对于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事情,他都不会把那看成是恶,“无论对你发生了什么事,那都是终古就为你准备好了的”。他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

他有条格言就是:“要爱人类,要追随着神”。这说着容易,可里面却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