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7S倍速考试法
3546900000016

第16章 S倍速上课法(5)

第六,复习(Review)。即每个星期大约用10分钟的时间对笔记快速复习,减少因时间过长产生的遗忘,记住笔记中的大部分内容,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与记忆,同时,减轻考试之前过于集中的压力。笔记记得好,复习及时,记忆就会牢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较为有利。

这种6R笔记法的使用,许多人可能一开始不习惯,但只要对照实施,渐渐地就会习惯起来,一旦习惯了,用起来就很顺手,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学习与记忆。

但是,记笔记时要注意的问题是:记笔记与听课发生矛盾时,首先应以听懂为主。笔记可以缓记、不记或补记。总之,记笔记以不能影响听课、思考、理解的效果为前提。有些同学认为,不管懂不懂,先记下来,等课后再慢慢思考理解、消化吸收。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上课脑筋不大动,拼命记笔记。下课笔记几大页,问题一大堆。想把问题一个个思考弄懂,时间和精力不允许,势必影响学习成绩和智力的发展。

青年学生,一定要努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

变幻笔记的面孔

你的具体环境对你记笔记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在这里我们只提及最主要的:阅读时,听讲时,小组讨论时和归纳你自己的思想时(比如完成指定的作业)。

记笔记时最主要的问题是要知道哪些应当记哪些可以不记。看书记笔记时你将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考虑这一问题,而在听讲和参加小组讨论时你在时间上就不会那么自如了。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你必须在过于详尽和过于简要之间把握好分寸。而什么程度算是过于详尽呢?这通常应取决于你的目的——即为什么你要记笔记。

下面是为阅读书和文章时记笔记所提出的一些建议。请在适用于你阅读时采用的建议后面画勾:

1.对书和文章进行浏览以便查看其中是否有值得记的内容。

2.决定你是否对整本书或者只是对其中的某些部分做笔记。

3.确定你是否想得到作者论述的完整梗概或者你是否只希望摘取一些零量的信息(比如补充你已知道的内容)。

4.在记笔记之前先对选出的每一章节进行浏览,以便了解其总体的结构和认清主题思想。

5.在认真阅读材料时应注重其含义是什么,而不是注意你将记什么内容。

6.合上书,复述其主题思想和重要的细节,并记一些笔记。

7.复习你所阅读的内容,如果你遗漏了什么重要的内容就应修改你的笔记,但应注意:

使用简单的文字和句子,而不是完整的句子(除非你必须引用句子);

应确保使用你自己的话语(除非你必须引用句子);

在你的笔记中区分开作者的思想和你在阅读它们时获得的你自己的思想。

有效记笔记的法宝是善于选择。许多学生在阅读时用一个手指轻拔书页,而另一只手却在孜孜不倦地抄记下大量正文。其结果是又获得了一本缩写的微型课本。其实,像这样的20页或者30页的课本笔记可以压缩成2、3页的梗概或者散状图形的笔记。如果你只是寻找额外的信息以补充你已经知道的内容,那么你从这30页或者更多的页数所记的笔记所能提供的或许不会超过几行(或者根本就没有)。

这最后一条劝告也适用于听讲时的笔记。讲课的一条定义是:“一种把讲课者的讲义内容传达给学生的方法,在传达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不必动脑筋。”这显然带有暗讽的意味,然而却常常是实情。一些讲师讲课似乎仅仅局限于宣读他们的讲义或者把它们写在黑板上以便你抄记。而一些学生似乎也只满足于尽可能多地记录却并不顾及讲的是什么。

在听讲时做有用的笔记主要依靠对讲授者所讲内容的理解。这将取决于你听讲的方法——注意总体。听讲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你不仅必须在讲授者讲述时捕捉到他们所讲的主题思想,还要抓住讲述的总体结构,与此同时你还必须确定哪些是值得记的而哪些是不需要记的。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情。不少学生所记的笔记过于冗长,他们常常采用摘要的形式来记,并希望在讲课结束以后还能从笔记中看到所讲内容的翻版。而另一些学生又注重讲授者讲述的总体线条,他们很少记笔记,甚至对所有细节都不记录。

与你的学生相比,你通常比他们记得更多还是记得更少一些?你认为这是由于什么原因?

或许你的实际情况是随讲课者(或是讲课的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也许你会发现对于为什么你会采用现在你正运用的笔记形式来记课堂笔记这一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总体而言,宁愿犯记得太少的错误而不犯记得太多的错误,这是因为:

这更有利于你集中注意力去听讲课者在讲述什么并理解所讲内容的含义和意义,这样在讲课结束以后你还能补记上完整的内容。

这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你的课堂笔记的完整程度。与阅读笔记相比,它们似乎显得不那么连贯和紧凑。如果这样,就请放下笔记再想一想其内容。

下课以后应尽快地抽时间把所讲的内容在你脑子里重过一遍(就像我们在前面讨论的SQ3R学习法的“复述”阶段)。或许,复述讲课内容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与一个或者两个学生——或许是你自助小组的成员一起来进行这项工作。相互对笔记,你就能发现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摘要所讲的内容,采众人之所长,你就能做一套内容更完善的笔记,比你们之中任何一个人单独记的笔记都好。

显然,你使用的笔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讲述者讲述结构的清晰程度的影响。如果讲述的结构条理清楚,那么你就能做出适当的梗概——具有标题、副标题,数码清楚,段落分明等。

否则,你只能先草草记下所讲的重点,讲课后再整理出梗概来。然而这可能意味着完全重写你的笔记,除非你在笔记的页边留有宽裕的空白能塞进标题和数码。但是,如果讲课的内容完全值得记的话,那么这样的重写(重新思考)将是对重述过程的有益实践。

你也可以考虑用散射圈的形式来做听讲的笔记——只要你别把其结构弄得太复杂以防你再次查看其内容时连自己也弄不明白了。而且,还有可能当你过后回想讲课的内容时你或许还可以把它整理出来(甚至转记成梗概的形式)。

在小组讨论会上记笔记,很难讲述一些具体的章法,只能在此之前做好准备。正如我们在第三章中讨论的罗森勃吕特学习法,这样的小组可谓多种多样,形式繁多。一方面,讨论会实际上可转化成小型讲座,只是由学生替代了指导教师来进行讲演。另一方面,你又可以把它组织成更为广泛开放型的讨论会,其间每一参加人员都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对于讨论的题目畅所欲言。

这种开放型的讨论会可以隔几天或一周举行一次。这样在讨论会结束之后,人们所讲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写的)内容会给你留下完整的记录,可供你随时参阅。

你应当像听指导教师讲课那样认真对待同学们的发言,在更为自由和随便的讨论中,你在记笔记时必须非常敏捷。或许你所能做的只是草草地记下在讨论中出现的一些最重要的论点。如果小组成员在黑板上或者幻灯上作总结的话,那么你就可以把它们记在你的笔记本上。

正如我们早已提到过的,不是所有的笔记都必须反映别人的思想。许多学生发现整理出他们自己的思想的最好办法是准备好笔和纸张坐下来记点笔记。

比如说你正坐下来在思考一个具体的题目。这可能是你已学过的内容,你只是想对一些主要的问题再次进行反思。这也许是你正开始认真学习的新科目,而且你正在思考这一科目中你已经遇到的问题。这也许是怎样完成指定作业的问题,而且作业的论题你已经很熟悉。

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以及与此类似的其他情况下,你都不必再走出去搜寻新的信息。你所需要的一切已在你的头脑中。然而问题是你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写在纸上?

现在我们来谈谈写文章之前的准备工作问题。在你开始起草一篇文章之前你记笔记吗?如果记的话,那么你是怎样完成它们的,而且你用了迄今为止我们讨论过的哪种形式?

大多数学生在写文章之前都记一些笔记。然而在写作开始之前,他们在怎样完成这一工作以及他们认为他们需要采用哪种笔记形式的问题上却大相径庭。也许在这方面你很想和你的学生交流一下经验?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灵光闪现”。具体做法是:凝视着论题,对其进行集中思考,速记下脑子里产生的与其有关的任何思想。这一方式的要素是记下刚刚出现的每一个思想。而且你不必去顾虑是否有的思想比另一些思想更有用或者按什么顺序来罗列它们。只是当你穷尽思源时,或许已列出了一张长长的单子来,这时你再来考虑哪些思想最为可取,怎样使它们得以完善并把它们组合成条理清楚的整体。

例如,当你在开始写这一章时,你可以这样记下了一张单子,开始为:

为什么要记笔记?

怎样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它们有用吗?

以什么形式来记?

什么时候记?

我们刚才讨论的“灵光闪现”中所做的记录是为当时使用的材料。一旦它们完成了帮助你理清思路的职能,或许你就可以把它们扔进废纸篓里了。

但是,如果所记的笔记你打算将来还要再次使用的话,那么你就不得不考虑其外观上的布局安排。许多学生所做的笔记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也许是他们后来不常使用(不像他们当初期望的那样)的主要原因之一。

让脑筋转个弯

互不交叉的道路

铃木、佐藤、田中、高桥等四位先生的四栋房子被一道篱笆围隔起来,而这四栋房子是建筑在他们四人所合买的土地之上,如下图所示。

最近因为每个人的经济都较宽裕,所以四人均要开一条自家门口到围墙外的专用道路。四人商量的结果,就开辟了互不交叉的专用道路。请聪明的你也一同来参与这项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