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忠又命令其他官吏去查。并且质问都吏说:“部里的公文怎么会弄丢了呢?”刘大夏笑着拉过尚书,对他说:“当年下西洋,花费了钱财粮食几十万,军民死亡数以万计,这是当时的弊政,即使那些公文还在,尚且应当销毁,以除掉病根,为什么还去追究它的有无呢?”
尚书项忠一听,面色严峻,一再给刘大夏作揖致谢,指着自己的椅子说:“刘公这样通达国家事体,这个位置不久后就属于你了。”
还有一件事,也是关于刘大夏的。有一年安南(今越南)黎灏侵占了许多城池,向西侵犯当地土着,但在与老挝作战时被打败。太监汪直就想乘机讨伐安南,派人索取英公征服安南的路线图,刘大夏将图藏起来没有给他。兵部尚书又亲自替来人去要,大夏悄悄地告诉他:“只要这仗一打,西南的局势立即就会混乱。”尚书明白了,就再也没提这件事。
再看看东晋桓温的例子。桓温是东晋的重臣,握有重兵,曾三次北伐,确有功绩。他的野心不小,想要篡位称帝。371年,桓温废去晋帝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他就是晋简文帝。
第二年,简文帝病重,临死前留下遗诏,让太子司马曜即位。桓温本以为简文帝会将帝位让给自己,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失望,一怒之下领兵进入建康。
桓温进京后发觉世族大臣对自己不服,一时倒也不敢轻举妄动,经过再三思虑,决定将称帝之事循序进行。
他上表朝廷,要求加九锡(象征国家政权的九种器物)。这事非同小可,是禅让的前奏。吏部尚书谢安见桓温年老多病,便故意拖延办理,九个月以后,不可一世的桓温终于去世。一场危机就这样被“拖”过去了。
工作中常常会碰到很多难办的事,尤其是得罪人的事。比如别人托付的事,办吧,违反原则;不办吧,面子上让不过去,左右为难。这样的事不妨拖延一下,或者找个理由推托过去,不了了之。
做事贵在“妥帖”
把事情办得周全,让各方面的人都舒服,才叫高明。当然,这种境界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需要阅历,需要积累,有时还需要你处在比较高的位置上才办得成,但你应该往这种境界去努力。
张之洞在官场上深得“妥帖”之要义,他把王之春从广东调到湖北这件事,就做得很漂亮,让方方面面都满意。
张之洞到湖北以后,想大兴洋务,但缺少得力的助手。这时,恰好湖北藩司黄彭年去世了,空出了职位。于是,他就想趁着朝廷尚未定下人选的时候,推荐自己的心腹来此任职,这样新任藩司与自己同心同德,在湖北大举推行洋务时,阻力就小得多了。
张之洞与自己的心腹幕僚一起,商量来商量去,觉着现任广东臬司的王之春比较合适。王之春是张之洞在广东时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张之洞自然是忠心耿耿,感恩有加,调他来湖北,他自然会同意。但张之洞考虑问题又多了一层:王之春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即使不来湖北,也能在广东升任藩司,现在要把他调来,就应该为广东务色一个合适的藩司人选,这样,王之春才走得开,调来湖北的把握性才更大一点。
他的幕僚提出不妨推荐湖北臬司成允去广东做藩司,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成允是现在军机处领班礼亲王世铎的远亲,世铎一定愿意帮助成全他,他自己京师门路也很熟。如果由张之洞出面,表示要荐举他去广东做藩司,他一定会倾力在京师活动,尽快促成此事,而王之春从广东调来,湖北之事就好办多了。二来又可腾出湖北臬司一职,再调来一个同心同德,愿意协助自己举办洋务的人,就又多了一个帮手。这样在湖北办洋务力量就更强了。
经过张之洞的运作,王之春很快调到湖北;而成允去广东做藩司,是提拔了,他自然也满心高兴。真可谓一石双鸟。接着,张之洞又考虑好了臬司人选,即江西义宁人陈宝箴。十多年前张之洞就在京师认识了他,认为这个人器宇宏阔,能办实事,自己曾多次向朝廷保举过他。三年前陈宝箴在浙江按察使任上被人无端弹劾,现在京师赋闲,正好让他到武昌来顶成允的缺。而自己此时保荐陈宝箴,又无异于雪中送炭,他自然感激不尽。
这样,经过张之洞的一番周密筹划,事情的结果果然如他所愿:王之春顺利调来湖北做藩司,陈宝箴当上臬司。他们两人的到来,使张之洞有如虎添翼之感。
把事情办得周全,让各方面的人都舒服,才叫高明。当然,这种境界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需要阅历,需要积累,有时还需要你处在比较高的位置上才办得成,但你应该往这种境界去努力。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你的政治生涯往往不属于你一个人,同僚、下属、家人都与你息息相关。当你成为他人富贵之所寄时,你就身不由己了。
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曾到齐国投靠齐桓公。齐桓公不愧霸主风度,对重耳十分照顾,将宗室之女齐姜许配给他,并为他修筑府第。重耳艰辛的流亡生涯至此出现了转折,快乐地在齐国享受着富贵安逸。
没想到这一耽搁竟然耽搁了七年。重耳渐渐抛去回晋国即位的念头,想永远留在齐国,安安稳稳地终老一生。那些跟随重耳流亡的从臣们,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纷纷劝重耳再度踏上旅程,继续为重返晋国即位而奔波。但重耳已习惯了逸乐,不仅不听臣下们的建言,还避不见面。从臣们为此聚在一起商议对策,谋士狐偃说:
“主公已耽于安逸,劝是劝不动的,看来只好用强的了。我们明天假装邀主公外出游猎,将他骗到郊外,然后就推拥上车,带他离开齐国如何?”
狐偃在从臣中谋略堪称第一,而且又是重耳的舅舅,众人听他这么说,虽然觉得有点不妥,但又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好决定依计行事。然而从臣们的计划,却无意中被夫人齐姜得知。第二天他们来请重耳打猎时,齐姜忽问:
“你们决定要带主公前往哪一国了吗?”
从臣们大吃一惊,知道计划泄露,只好跪在地上请罪。齐姜说:
“我虽然舍不得夫婿,但为了他着想,还是忍痛让他离开吧!不过你们的计划太冒险,可能不会成功。不如今晚由我设宴,待公子大醉之后,你们再偷偷载他离开齐国。”
众人一听,再三拜谢夫人。当天晚上,就按照夫人妙计,把醉醺醺的公子重耳,神不知鬼不觉地带离齐国首都。重耳昏沉沉地醒过来时,已是隔日中午了。发现自己竟躺在车上,而四周净是陌生的景象,惊讶地急忙唤人询问。从臣们将事情据实禀告,重耳气得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但既已不告而别地离开齐都,蒙上一个“私逃”的恶名,这已大大得罪齐君,不能再重返齐国了。虽然万般地不甘,但事已至此,重耳只好赦免臣下擅专之罪,硬着头皮前进,继续流亡的生涯。
说实在话,任何人在长时间的奔波流亡之后有机会休息,享受逸乐,都不免会懈怠下来,忘了当初的理想及使命,重耳也不例外!
跟随重耳流亡的臣子们事实上除了必须选定政治立场之外,也希望重耳回晋国即位可为他们带来富贵功名,因此他们看到重耳耽于逸乐,不免觉得梦想幻灭。当然他们也可和重耳一起在齐国终老一生,但这并不是他们要的,因此他们才会冒被重耳降罪的危险,将重耳强行带出齐国。重耳夫人齐姜不但同意狐偃们的计划,还主动提出更好的执行方案,齐姜当然也希望重耳能回到晋国即位,因为若一切顺利,她就是个王妃。身份大大不同呢!
这些人都在扛重耳的轿,有很大成分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他们怎可能就让重耳在齐国终老呢?这正是“坐轿的想下轿,扛轿的不想休息”呢!
齐桓公的算盘也打得精,他厚待重耳,一方面是展现他的霸主风度;一方面也是在重耳身上投资——假如重耳回晋国为王,那么重耳当然也要记住齐桓公的厚待,这人情大得很呢!
袁盎智建防火墙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利益的地方就有钩心斗角——你的防火墙是什么呢?在官场中,你如何为自己建立防火墙,以避免不明不白被火烧死呢?
汉文帝大臣袁盎正直敢言,因此得罪不少人。宦官赵谈颇得文帝宠幸,经常说坏话诋毁袁盎,袁盎深以为忧。袁盎的侄子袁种也在朝中为官,看到这种情形,便对叔父说:
“您可以找个机会当着皇上的面,以正大光明的理由侮辱赵谈,这样做虽然会加深您和赵谈间的摩擦,但从此他对皇上所说的您的坏话,皇上恐怕就不会相信了。”
袁盎接受了侄子的建议,暗中寻找适当的机会。
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让赵谈同车,袁盎知道后立刻跪到车前进谏说:
“臣听说能与天子共乘车驾者,皆天下贤才豪杰之士。如今汉朝纵使没有人才,陛下也不能与那刀锯之余、受过腐刑的卑贱阉宦共乘一车呀!”
汉文帝觉得袁盎的措辞虽然过分,但立论倒是没错,于是笑了一笑,命令赵谈下车。赵谈心里对袁盎恨透了,可是又无可奈何,只能流着眼泪,默默无言地下车。
从此赵谈对袁盎的不满转成深刻的憎恨,时时在汉文帝耳边诉说袁盎的不是。然而汉文帝每听到赵谈诽谤袁盎的话,就联想起那件赵谈被赶下车、遭袁盎当众羞辱的事,认为赵谈是在挟怨报复。因此对赵谈的诉说也就付之一笑,丝毫不放在心上。解读:正直敢言是一种珍贵的人格特质,这种人也可以说是浊世中的清流,乱声里的清音。没有这种人存在或是这种人无法生存立足,那么就是纷乱堕落的开始!但可惜的是,这种人在一个环境里的生存也相对的困难,因为他的正直敢言会和周遭人的利益产生冲突矛盾,因此常常正义还未伸张,自己就先被小人围攻,成为牺牲品。
要正直敢言而不受伤害,必须要有坚强的靠山,也就是要有上面的支持。但有时候靠山也不管用,因为上面也会因谗言扭曲对你的态度。另外,有时候上面也会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你的正直敢言反而带给他困扰;甚至你的敢言让他脸上挂不住,这些状况都会造成对自己的损伤。
不过正直敢言的人的伤害多半来自于同僚的中伤,因此若要不改直言本性:就必须要有自我保护的观念。
袁盎的做法很另类,但大有参考的价值。
袁盎为自己建立了一道防火墙!
救火员在抢救森林或草原大火时,常会在大火延烧的前方先放火把草木烧掉,当大火烧到这里时,因已无草木可烧,火势就会消灭。
袁盎在文帝面前羞辱赵谈,就是在放火烧草木,为自己建立一道大火烧不过来的防火墙。赵谈的谗言不但使不上力,甚至也有可能让文帝感到厌烦,烧到自己呢!
要运用袁盎的做法,必须注意两个要点:
一、对对手的羞辱要公开,表示你的陈述是基于正义公理,若私下去讲,反而会被认为有私人恩怨呢!
二、对对手的羞辱,力度要强到让对方下不了台,如此第三者才会认为对手尔后的种种不利于你的言行,都是在挟怨报复,不但没有正当性,也不会有效果。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利益的地方就有钩心斗角——你的防火墙是什么呢?在官场中,你如何为自己建立防火墙,以避免不明不白被火烧死呢?这种人际防火墙还有哪些形式和建造法呢?
四面树敌的晁错
独宠因为垄断君臣的沟通管道,相对的也影响了别人的权益,因此会和别人形成敌对:更因常和皇帝近身沟通,形成黑箱作业,这也易引起其他人的不安,怕被陷害而不自知。而这些人便会集结成一股反对的势力,以便自保。
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汉景帝十分信赖大臣晁错,对他的宠幸远超过朝中其他公卿。晁错奏陈政事时经常要求景帝屏退左右,让他私底下奏请报告;举凡晁错的意见,景帝几乎言听计从。于是乎,许多已经既定的法令,便因为晁错的意见而有所变更。
其他大臣大都不喜欢晁错,反对他所做的改变,所以一直在找寻机会弹劾他,丞相申屠嘉就是其中一个。
有一次晁错贪图方便,凿穿宗庙的外墙以便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后很生气,决定明日早朝时奏请景帝,将晁错交付廷尉议处,依法判以死罪。
晁错听说丞相明天要弹劾他擅凿庙垣的事,便急忙连夜入宫向景帝求情,极力为自己开脱。
第二天上朝时,申屠嘉把晁错的罪状禀告景帝,并请求依法治罪。可是景帝偏袒晁错,故意说:
“晁错毁坏的只是宗庙外侧的短墙,并没有破坏到宗庙的本身,这样不至于触犯法条。”否决了申屠嘉的奏请。
罢朝后,申屠嘉义愤填膺地说:
“早知道我就先斩后奏!都是因为想先奏明陛下的缘故,才会被小人有机可乘、阴谋脱罪,以至于误了大事。”
自从这件事之后,申屠嘉就郁结气愤,不久竟因此发病身亡。反观晁错则愈加显贵,更进一步确立了他在朝中的地位,再也没有大臣能够制衡他了。
能受皇帝的信赖已是人臣之幸,能受皇帝独宠,更是幸中之幸,荣中之荣!然而独宠固然能造就自己的显贵和权势,但实际上它带来的坏处远比好处多得多:
一、独宠易造成傲慢。这种一人之下,甚至还可向上影响、改变皇帝意志的权力,很容易让人迷失、傲慢,连君子都不易保持清醒与谦卑。
二、独宠易树立敌人。独宠因为垄断君臣的沟通管道,相对的也影响了别人的权益,因此会和别人形成敌对;更因常和皇帝近身沟通,形成黑箱作业,这也易引起其他人的不安,怕被陷害而不自知。而这些人便会集结成一股反对的势力,以便自保。
三、独宠易变忠为奸。独宠到一个程度,因为皇帝的依赖与无人可以抗衡监督,很容易让人失去是非标准,本来是忠臣,也不知不觉地变成奸人。
四、独宠易危害国政。独宠易改变一个团队的权力平衡和权力运作机制,甚至因为容易上达天听而向皇帝提了错误的建议,这对国政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无论如何,被独宠的人必然会在某个时刻被放弃或被拉下台,也会在失宠之后受到最残酷的报复!晁错被景帝独宠,不但不知收敛谦卑,还更加肆无忌惮,他的命运其实在七国之乱之前,就已写定了结局!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郭子仪功高盖世,位极人臣,他害怕同僚的嫉妒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步。
唐朝名将郭子仪每次会见客人的时候,常有很多侍女陪伴在他的左右。但是,只要一听说卢杞来到,郭子仪就会命令侍女全部下去回避。他的儿子们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郭子仪回答说:“卢杞的容貌丑陋,妇人见了没有不笑的。我要是不叫侍女回避,她们肯定不可避免地也要笑出声来的。卢杞心胸狭窄,会记恨在心的。将来如果他得志,我们全家人就都活不成了。”
郭子仪绝不是多虑,因为他知道,小人不可得罪,一定要小心加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