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点亮智慧人生全集(白金版)
3537100000036

第36章 良好习惯,事业基石(2)

建隆元年(960),李筠起兵,并北联北汉皇帝刘钧,南结淮南军李重进。但李筠办事疏漏不密,起兵前没有做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和北汉的联盟松散而又相互猜忌,结果北汉援军反倒成了不安因素。赵匡胤按原定计划迅速出兵镇压。对李筠一战的关键是快,在其他节度使还没来得及反应前就得消灭他。所以,赵匡胤命将士抄小路昼夜疾驰。他自己在崎岖的山路中甚至下马,让坐骑驮石开路。宋军以奇快的速度出乎意料地占领了有利地形,很快平定了叛乱。而对付李重进,关键是拖,利用他优柔的性格。赵匡胤又是赐免死金牌,又派内应稳住李重进,给他大吃定心丸。等他决意起兵时,已经错过了和李筠合兵的机会,最后也被宋军灭掉。

内部反抗势力平定以后,赵宋王朝得到初步巩固。于是统一全国的问题,便提到了赵匡胤的议事日程上来。当时北方是辽国,实力强大,而南方割据小国虽多,但政权腐败,实力弱。赵匡胤决定先易后难,北守南攻,待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

赵匡胤用了十多年时间,依次削平了南方的割据政权。最后才对付北方的北汉和辽国。北汉不是在他手下灭掉的,但他为太宗留下了很好的基础。

做事情先从简单的、易于把握的人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要有条理,不能急。如果一上来就要先做没把握的事,可能会开场就输掉了,被淘汰出局。赵匡胤面对周边的众多敌人,如果一上来就拿最强的辽国下手,很可能会失败,造成全盘皆输。

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失利以后,又靠“脑白金”进军保健品业,前后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就重新崛起,成为商界的神话。他做“脑白金”时没有多少资金,先在一个县做销售,打开局面,积累了一点资金后,再做一个省;然后再扩展到全国。如此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个商界的巨人又重新诞生了。

前期调研不可少

做重大决策之前,一定要先做调研。为了省钱而少做甚至不做前期调研,只凭感觉做决策,结果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阻碍,欲进不得,欲罢不能。切记:该花的钱不能省!

昆曲《十五贯》很有名,里面讲的是苏州知府况钟断案的事。这位况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明宣德五年(1430),况钟出任苏州知府。

当时苏州府的赋役繁重,豪族官吏更是营私舞弊,弄得苏州民不聊生。况钟到任,第一次升堂办事,府衙官吏们便拿出一大堆公文来请他处理,况钟则假装什么都不懂,左右请教,并全都按照他们的意见办理。这样一来,府衙的官吏们十分高兴,以为这个新来的知府不过是个糊涂虫。过了三天,况钟把府衙的官吏们召集起来,厉声说:“那天我升堂,我什么事都征求你们的意见。你们不识好歹,该办的事阻止我,不该办的事偏让我按你们的意见办。你们这些家伙,长期以来,就这么营私舞弊吗?你们的罪行早该处以死刑了。”

说完,把几个为首的奸吏揪了出来,当场捶杀,并把那些贪虐庸懦者全都斥退。这一事件震动了苏州府,此后,官吏和老百姓,人人遵纪守法,吏治清明。在位期间,兴利除弊,不遗余力,苏州百姓奉若神明。

况钟刚到苏州任职,对这里的情况不了解,所以先保持低调,让那些奸佞放松警惕,他则暗中了解情况。在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他处理问题稳、准、狠,对奸吏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

做重大决策之前,一定要先做调研。春秋时鲁国的“曹刿论战”也是一种前期调研。齐国攻鲁,曹刿想为国效力,他去见鲁庄公,问庄公准备凭什么抵抗齐军。庄公说自己平时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总是分给大家一起享用,人缘还不错。曹刿说这点小恩小惠,不提也罢。庄公挺不好意思,又说自己从不忘祭祀神灵。曹刿又说,在这节骨眼上就别提神鬼的事了,神现在帮不了您的忙。

庄公又说,遇到百姓吃官司的时候,自己都尽可能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这才点头,说这倒是件得民心的事,看来可以和齐国打上一仗。

曹刿做的就是战前的调研,摸一摸庄公的民众支持率怎么样。不过他的调研在今天看来很粗放,没有数据分析,无法量化,现在的调查公司比他要专业得多了。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兵朝鲜之前,除了美国兰德公司对这次战争进行的战略预测之外,还有欧洲的一家名叫德林的公司,倾其所有,甚至不惜亏本倒闭,花巨资研究了有关朝鲜战争的问题。经过大量研究分析,该公司认为:如果美国向朝鲜出兵,中国也一定会出兵;若中国出兵,美国注定要失败。

这一份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只有寥寥数字:“中国将出兵朝鲜”,还附有380页的研究报告。在朝鲜战争爆发前8天,德林公司欲把这一研究成果以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但美方认为价码太高而没买。而嫌贵的后果是什么呢?正如我们后来所知美国盲目出兵朝鲜,中国随即派出了志愿军抗美援朝,使美军惨败。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人为了吸取教训,仍然花费了280万美元买下了德林公司的这项研究成果。

大型跨国企业在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或是开展一个新的项目之前,总是会花费巨资进行市场调研、可行性评估、整体策划等前期准备工作。这样,尽管前期耗资不菲,可随后的发展便往往是一马平川了。反观我国的有些企业,为了省钱而少做甚至不做前期调研,只凭感觉做决策,结果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阻碍,欲进不得,欲罢不能。切记:该花的钱不能省!

讲道理也要讲实惠

对待下属,既要以远大的理想和光明的前景鼓舞他,也要使他得到优厚的利益。这两者都不可偏废。

曾国藩训练湘军,强调训练和训话并重。训练是培养战斗力,训话则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点,开创了中国军事训练的先河。有了这两方面的保证,湘军不但战斗力大大提高,成为当时中国最善战的军队,同时,因为湘军的地缘特点,它的凝聚力也最强。

曾国藩深知,没有钱什么事情都不好办。在他留下来的文字中,经济问题一直是他最头痛的问题,如果读过这些东西,对曾国藩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了。

光谈高调,没有饭吃,无论是什么圣贤豪杰都撑不过七天。要想让人死心塌地地跟随你,首先也要让人吃饱肚子。这是曾国藩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把这种想法也用在了驭人上。他的做法是,除了用思想教育增强凝聚力外,还要用“利”来争取人心。在具体的用兵过程中,通俗地说,就是多给钱,多发银子,使得湘军的官兵待遇要比别人优厚。有了这一条,湘军将领和普通士兵毫无牵挂,无不勇敢善战。湘军之所以能成为一支强大的武装,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经过深入的调查,曾国藩发现,绿营兵之所以腐败无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军饷太少了。绿营步兵月饷为一两五钱银子,绿营的守兵月饷为一两银子,绿营马兵月饷为二两银子。这么一点钱,在清朝初年还能勉强维持生活,但是到了道光年间,由于米价上涨,就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了。因此绿营士兵不得不经常走出军营去谋生,军事训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战斗力也就每况愈下。不但是普通士兵,绿营军官也是入不敷出,为此常常克扣军饷,喝兵血,这样一来,绿营士兵的收入更低了,造成军心极不稳定,即使没有战争,也形同散沙,根本无力对抗太平军。

有鉴于此,曾国藩在办团练之初就十分重视士兵的军饷问题,他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确定了一个偏高的标准。大致是:操演日每日一钱,出征本省每日一钱四分,出征外省每日一钱五分。队长哨长依次增加。养伤银分为三等,上等三十两,中等二十两,下等十两。阵亡恤银分两等,征本省土匪三十两,征外省太平军六十两。

可以发现,湘军士兵的月饷几乎是绿营兵的三倍多。而将领的收入更高,各种收入加在一起,营官每月为二百两银子,分统、统领带兵三千人以上者,每月为三百九十两银子,五千人以上者为五百二十两银子,万人上者为六百五十两银子。当时普通老百姓一年的生活费也不过几两银子,湘军的军饷显得过于优厚,就连曾国藩自己也认为“章程本过于丰厚”。但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标准一公布,湖南的农民纷纷参加。不过曾国藩并不是什么人都收,他所收的,只是那些朴实少心窍的人,勇敢而不畏艰难的人。在作战过程中,他还不断裁汰,重新招募,随时调整,补充新鲜血液。

这种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了丰厚的收入,湘军士兵除了个人生活之外,贴补家用也没有问题,没了后顾之忧,操练起来也比较安心,战斗力很快提高。同时,由于各级将领的收入大大提高,克扣军饷的事情也逐渐减少,起到了“养廉”的作用。曾国藩对自己的做法曾经进行过总结,他说:“初定湘营饷项,稍示优裕,原冀月有盈余,以养将领之廉,而作军士之气。”

在鼓励手下的办法中,物质刺激是最直接的方式,特别是对那些贫苦无依的湖南农民,“人人乐从军,闻招募则急出效命”,曾国藩的事业,就在这些人的冲锋陷阵中建立起来了。

李鸿章用人,比曾国藩更注重实际利益。这是由他的办事风格决定的,也是和淮军集团的组成人员分不开的。淮军最初的十一位营官,大都出身于地主团首、降将和盐枭,他们投靠李鸿章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功名利禄,大道理对他们根本没有吸引力。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充分发挥了曾国藩办湘军的一个特点,用更为优厚的利益吸引这些人,利用部下自私自利的思想,诱使他们为自己卖命。李鸿章曾经说:“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语,立论太高。”

淮军刚办的时候,衣衫褴褛,饷用匮乏,到了上海,李鸿章多方搜罗军饷,千方百计充实军力。军队保障越来越好,淮军不但战斗力大大增强,人数也急剧上升。原来在薛焕等人手下的残兵败将,被收编到淮军中以后,竟然人人成了不怕死的“勇士”。

优厚的利益也吸引了很多原来的湘军将领对李鸿章的效命。程学启和黄翼升是曾国藩临时拨给李鸿章加强实力的,随着淮军的壮大和曾国藩面临形势的危急,曾国藩屡次命令李鸿章把这两个人调回来。李鸿章尽量拖延,而程学启和黄翼升则干脆拒绝听,说湘军从来没有梗调之事。二人之所以不愿回来,主要是因为在淮军中油水更多。由于李鸿章的活动,曾国藩最后也就不了了之。而这两个人,为淮军的迅速壮大,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

做领导的一定要善听

作为领导,一定要明察秋毫、见微知着,长着善听的耳朵。因为下属或许畏惧你,不敢把丑话直说;或者是出于对你的尊敬,不好直言你的缺点,所以,做领导的还是自己细心一些吧。

在城濮之战中,郑文公又曾经出兵帮助楚国打晋国,所以晋文公怀恨在心,一心想灭掉郑国。他派人去给秦穆公送信,约秦国一同出兵攻打郑国。秦穆公也正想向东扩张势力,便痛痛快快答应了。

郑文公哪见过这阵势?急得不知如何是好。郑国大夫叔詹对郑文公说:“秦晋两国力量强大,我们打不过它们。如果能够说服秦国退兵,只剩下一个晋国,那就好对付了。”郑文公说:“派谁去劝说秦国退兵呢?”有人推荐一位名叫烛之武的大夫。郑文公叫人把他请来。

烛之武来了,大家一看,原来是个白发苍苍,弯腰驼背,走路一瘸一拐,快要入土的老头子,都暗自发笑。郑文公却恭恭敬敬地对烛之武说:“听说先生能言善辩,想请您去见秦穆公,劝他退兵,不知先生意下如何?”烛之武说:“您太抬举我了。我年富力强的时候都没有能够为国家做点事情,如今上了年纪,还有什么用呢?”郑文公听这老头子话里有话,有感慨自己不被重用的意思,连忙说:“过去没有重用先生,那是我的过错。现在国家危急,请先生辛苦一趟吧。要是郑国亡了,对先生也不利呀。”烛之武见郑文公挺诚恳,说的话又有理,便答应了。

最后,烛之武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向秦穆公陈述攻打郑国的利害关系,不仅使秦穆公撤退了进攻的兵力,还留下两千秦兵帮助郑国守卫。

郑文公算是善于听取话外音的领导了,他听了烛之武看似自谦的话,捕捉到了话里的不满之意,赶紧道歉,从而感动了烛之武,化解了一场危机。

而战国初年的智伯却骄傲自大,不但听不进别人善意的好话,还到处乱说。这样的领导能不失败吗?

智伯胁从韩、魏的军队一道进攻赵国。首先水困晋阳,离淹城只有三丈。郄疵对智伯说:“韩、魏的君主肯定会背叛我们。”智伯问:“何以见得?”郄疵说:“从他们的脸上和军事形势上判断就可以知道。韩、魏国军队尾随我们进攻赵国,可以想见如果赵国灭亡,那灾难必然会降到韩、魏头上。虽然贤君跟韩、魏相约灭赵以后就和韩、魏三分赵国领土,可是现在晋阳只差三丈就被淹没,连石臼和炉灶都生了青蛙,饿到了人马相食的地步,晋阳指日陷落,然而韩、魏君主不但不喜,反倒忧愁,这就是一种反叛的迹象!”

对这一重要的提醒,智伯不但不引起重视,反而把这话告诉韩、魏两国君主,说:“我听说两位君主要背弃盟约,真有此事?”韩、魏两君吓得忙问:“您听谁说的?”

智伯说:“郄疵。”

韩、魏两君说:“哪有这回事?我们会这么傻吗?灭赵以后我们三国可以三分赵地,而且晋阳马上就要陷落。韩、魏两君虽然愚鲁,也不至于放弃就要到来的利益,甚至背弃盟约去做那种危险的、无望之事,这是不容置疑的。这种形势发展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可是郄疵在为赵国谋划,以便使贤君怀疑韩、魏两国,进而瓦解三国攻赵的盟约。如今贤君竟听信奸臣的谗言,而离间韩、魏两国的邦交,我们真为贤君感到惋惜。”说完就快步出去了。

郄疵见智伯这么没城府,急得不得了,又找到智伯说:“贤君为什么要把臣的话告诉韩、魏王呢?”智伯说:“你怎么知道我告诉了他们了呢?”郄疵说:“因为韩、魏两王临走时,使劲用眼睛瞪我一下才快步走开。”

郄疵见智伯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就主动请求智伯派他到齐国去,于是智伯就派他去齐国。不久韩、魏君主果然反叛,韩赵魏三家合力打败了智伯,瓜分了智伯的土地。

作为领导,一定要明察秋毫、见微知着,长着善听的耳朵。因为下属或许畏惧你,不敢把丑话直说;或者是出于对你的尊敬,不好直言你的缺点,所以,做领导的还是自己细心一些吧。

谨防单位里的“臭鼬”

单位里常有“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式的下属,他们爱发骚,说怪话,制造消极情绪,恰恰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对这种人也要小心,他们就像一只臭鼬,你可千万不能让他在你的帐篷里释放臭气。

春秋时,齐庄公是一个轻佻****的君主。他手下的大臣崔杼的妻子很漂亮,他就去跟她通奸。还几次到崔家去,并故意拿崔杼的帽子送给别人,以此暗示崔杼的妻子有外遇,从而羞辱崔杼。他身边的侍从劝说他不要做得太过分,他根本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