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学会团结下属,在前进的道路上同舟共济,一条心去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如果忽视团结的重要,不去努力建立好与下属的各种关系,不注意下属对你自身发展的影响,你很可能会吃苦头,你的下属也许会把你给炒了鱿鱼。
作为一名领导,下属对你的议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传到你上司的耳朵里,你当然不喜欢这些议论是对你的贬低,甚至于低毁。要让你的下属少说一些你的坏话,你需要从自身来做起。
领导者运用批评、惩罚手段应富有技巧性。“打一巴掌”很重要,但一定要打得响,打得绝。
要稳。采用强硬手段,惩罚一个人,也是要冒风险的。这主要在于,被惩罚者有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掌握着关键技术信息,有时有着很硬的后台。
拿这样的人开刀,就要对其背景多加考虑,慎重行事。惩罚不当终会带来抵制和报复,因此在动手之前首先应想到后果,能够拿出应付一切情况发生的可行办法。
要准。批评、惩罚都要直接干脆,直指其弱点,直刺痛处,争取一针见血。
有时某人总是犯一种同样的错误,或者代表一类人的错误,这时的惩罚一定要选准时机,待其犯错最典型、最明白。最有危害性时方痛下杀手,这时切忌无事生非,不明事实;也切忌小题大做。这才会做到让受罚人口服心服,有苦说不出;也才会真正让众人引以为戒。
要狠。一旦认准时机,下定决心,便要出手利落,坚决果断,毫不容情。切忌犹疑不定反复无常,拖沓累赘。
一些杰出的领导者的经验是:“一旦采取坚决措施,便变得冷酷无情。”“即使当他们不得不解雇某人时,也并不因强烈的内疚而变得犹豫不决。”这样做,也是在向众人显示,我的做法是完全正确、适宜的,我对我的做法毫不后悔,充满信心,这是最好的选择。
汉朝的韩信,出身寒微,自被刘邦筑坛拜将后,一班老臣武将更是不服,背后议论纷纷。这些韩信心里十分清楚,他决定杀鸡儆猴,树立自己的权威。
一天,韩信下令集合操演,限五更时分全体集合。点名完毕,只有监军殷盖未到,韩信也不多说,下令演习开始。
中午时分,殷盖才从营外姗姗而来。到了辕门,被守卫的军士拦住:“元帅已经演习半大了,没有命令,不敢放行!”
殷盖一听,大发脾气:
“什么元帅不元帅?韩信他算什么东西,好,你去通报!”
过了一会儿,守门军士传令“请”。
殷盖大模大样地进去,见了韩信,两手一拱,尚有余怒。
韩信问:“军有禁令,汉王亦有手谕,你身为监军为何迟到?”转身问司晨官:“现在是什么时候?”
“已过中午了!”司晨官答。
“早已三令五申,限卯时齐集,你却过了三四个时辰才来,如此蔑视军令,依法当斩!”韩信很严肃地对殷盖说。
殷盖不以为然,强词夺理,仍不把韩信放在眼里。
韩信大怒,喝令左右将殷盖绑了,然后说:“你身为大将,岂不闻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临阵杀敌,则忘其身!你以身许回国,还念及父子亲属?”
然后,召军政司问:“殷盖违令,罪在哪一条?”
曾参道:“与军约会,期而后至,犯得慢军之罪,当斩!”殷盖这时才知闯了祸,吓得魂不附体,急以目视樊哙,想求他说情,但樊哙既出不得声,又离不得营,只是干着急。辕门外有人知道了这个消息,飞马报了刘邦。刘邦也大吃了一惊,急忙让郦生持手谕前去求情。
郦生飞马赶到,正见殷盖跪在地上,等候行刑,便高叫:“有汉王手谕,刀下留人!”骑马闯入军营,被守门军上拦住,解见韩信。
韩信说:“军中不准驰马,郦大夫素熟兵法,为何故犯军令?”
郦生说:“是奉汉王之命来的!”
“虽奉命而来,于法亦有抵触!”
韩信说完,问军政司:“郦大夫该当何罪?”
“有驰马军中者,犯轻军之罪,当斩首以示三军!”
韩信说:“既然有王旨在身,故免本身之死,但要斩马夫,以彰军令!”
不一会儿,殷盖和马夫被处斩了。从此,各将士凛然不敢再犯军令,死心塌地听从韩信指挥,这以后才能逼死项羽于乌江,为刘邦打下了天下。
姜子牙灭了商纣,周朝立基之后,想网罗天下贤才为国效力。
齐国有一位贤人,颇受当地人敬仰。姜太公慕名而来,请他为周王效力,没想到拜访了三次,都吃了闭门羹。
于是,姜太公毫不犹豫地把他杀了,周公旦想救也来不及,便问:
“这位贤人,不求富贵显达,自己掘井而饮,耕田而食,正所谓隐者无累于世,为什么把他杀了?”
姜太公回答道:
“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天下大定之时,人人应为国家出力。只有两个立场,不是拥护,就是反对,绝不容允有犹豫或中立的思想存在。以他这种不合作态度,如果人人学他那样,那还有什么可用之民,可纳之饷呢?所以,把他杀了,目的在于以儆效尤!”
果然,此后那些贤才再也不敢自视清高了。
所以,在意见纷纭,工作受到许多阻挠的时候,为使步骤划一,法令贯彻执行,必须以严厉手段来应对。
社会愈复杂,愈见机巧奸诈,人是神秘的,每个人都各有主张,各行其是,如果领导者不能树立权威,则工作很难进行下去,所以,必要时须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有一些下属的心胸比较狭窄,不够大方,遇事总爱斤斤计较,嘀嘀咕咕。你只要一冒犯他,他立刻就会对你心存不满。你的行为如果让他吃半点儿亏,他也会记在心里,三天三夜睡不好觉。
你作为领导,对这种人要学会忍让,尽量不去触犯他。在分配工作任务时,不要面对面直接分配给他,最好集体一块儿分配,让他明白任务的分配公平、合理,使他的心理能得以平衡,不会因为任务的轻重不一而生出意见来。
但是,一旦下属的行为切实触犯了部门的利益,你就要按原则去办事了,和他诚恳地讲清道理,说明缘由,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千万不能姑息迁就。
要加强对员工的约束,有强化纪律的书面规范,保证下属受到公平的对待,避免一时冲动给他们严厉的惩罚。
第一次犯错,口头警告。下属必须知道他们哪里错了。你要记下给他们警告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
第二次犯错,书面通知他们,并警告说下次犯错误受罚,扣工资或者换工作。这封警告信一式三份,一份给犯错误的员工本人,一份给上司,一份存档。
第三次犯错,临时停止工作。根据你们达成的协议和错误的性质及程度,给予长短不同的停工时间,停发一切报酬。
第四次犯错,降职、降级,或者调换工作、开除。根据各种因素,作出上述惩罚之一。其中调换工作是最常见的。因为这样既可减少解雇给他们造成的打击,又可以使自己减少一个问题户。而实际上,整个公司并没有因你的这一行为获得任何好处。除非你确认他的表现不佳确系工作不对,换一个工作会使他干得更好,否则轻易不要这样做。调换工作部门之后,你要将该人的资料全部移交过去。
当然,下属可能会大为不满,心存怨恨。这就需要你去做细致深入的说服安慰工作。如果他一味地不讲道理,不给你面子,你可以客气地停止对他的劝说工作,把精力转移到自己的工作上来,不去理他。部门的发展是首要的,切不可让一条臭鱼坏了整锅的汤。
要做好善后工作
领导在工作中,不免有生气发怒的时候。发怒,足以显示领导的威严和权势,对下属构成一种令人敬畏的风度和形象。应该说,对那种“吃硬不吃软”的下属,适时发火施威,常常胜于苦口婆心。
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交流,不怕波浪起伏,最忌平淡无味。有经验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既敢于发火震怒,又有善后的本领;既能狂风暴雨,又能和风细雨。
在平时工作中,适度适时的发火是必要的,特别是原则问题或在公开场合碰了钉子时,或对有过错的人帮助教育无效时,必须以发火压住对方。当领导人确实是为下属着想,而下属又固执不从时,领导发多大火,下属也会理解的。
但是,发火不宜把话说过头,不能把事做绝,那样的话就起不到说服的目的了。而应注意留下感情补偿的余地。领导人话一出口,一言九鼎,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一旦把话说过头则事后骑虎难下,难以收场。所以,发火不应当当众揭短,伤人之心,导致事后费许多力也难挽回。
发火应当虚实相间。对当众说服不了或不便当众劝导的人,不妨对他大动肝火,这既能防止和制止其错误行为,又能显示出领导人具有威慑性的力量。但对有些人则不宜真动肝火,而应以半开玩笑、半训斥的方式去进行。使对方不能翻脸又不敢轻视,内心有所顾虑--假如上司认真起来怎么办?
另外,发火时要注意树立一种被人理解的“热心”形象,要大事认真,小事随和,轻易不发火,发火就叫人服气,长此以往,领导者才能在下属中树立起令人敬畏的形象。日常观察可见,令人服气的发火总是和热诚的关心帮助联系在一起的,领导应在下属中形成“自己虽然脾气不好但心肠热”的形象。
日常发火,不论多么高明总是要伤人的,只是伤人有轻有重而已。因此,发火伤人后,需要做及时的善后处理,即进行感情补偿,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论地位尊卑,人格都是平等的。妥当地善后要选时机,看火候,过早了对方火气正旺,效果不佳;过晚则对方积愤已久不好解决。因此,以选择对方略为消气,情绪开始恢复的时候为佳。
正确的善后,要视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人性格大大咧咧,是个粗人,领导发火他也不会放在心里,故善后工作只需三言两语,象征性地表示就能解决问题。有的人心细明理,领导发火他能理解,也不需花大功夫去善后。而有的人则死要面子,对领导向他发火会耿耿于怀,甚至刻骨铭心,此时则需要善后工作细致而诚恳。对这种人要好言安抚,并在以后寻机通过表扬等方式予以弥补。还有人量小气盛,则不妨使善后拖延进行,以天长日久见人心的功夫去逐渐感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