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被封杀的卧底事件
3530700000009

第9章 清朝,不设防的国家——日谍如入无人之境

近代战争中的诡诈

一个王朝到了没落的时刻,一切优良的传统都会被丢弃。当清朝腐败到千疮百孔的时候,不仅其入关时所建立的间谍系统早已不复存在,就连防备间谍的意识也早已荡然无存。

时间:1886年—1894年

地点:黄海

人物:川上操六、神尾光臣

关键词:家贼难防、国运相赌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其侵略扩张的欲望也日益膨胀。

把脉陆海,风云将起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海外扩张的首要目标指向了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进呈的中国军队调查报告指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的间谍机构当仁不让地做了开路先锋。1886年,日本在华成立了最庞大的间谍机关乐善堂,它是日本对华谍报头目荒尾精在汉口创办的。另一个重要的间谍机构是1890年成立的日清贸易研究所,所长也是荒尾精,代理所长根津一,这是一个以培养“中日贸易人才”为名的间谍训练机构。这两个间谍机构相继在北京、长沙、重庆、天津、福州等地建立了众多分支机构,组成了一个遍布中国主要城市的间谍网,并以这些城市为中心,把势力逐渐伸展到中国的广大农村。

1893年,为了准备对华战争,日本间谍活动尤为猖獗。1893年4月,对华谍报头目、日军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亲自到朝鲜和中国进行实地考察,为发动战争做最后的准备。川上操六在考察了朝鲜的釜山、仁川、汉城等地之后,乘船经烟台转赴天津,对中国沿海地区做了细致的考察。

清政府不仅没有丝毫警觉日本间谍的频繁活动,反而给日本间谍的活动大开方便之门。李鸿章视川上操六为座上宾,奉若神明,还请他参观了军工厂、军事设施和军队的操练。川上在天津停留了一个月,这次中国之行,使他进一步了解了清政府的极端腐败,而且对清军战斗力及地形、风俗人情均做了详细考察,给以后日本发动战争提供了详细的事实依据。

回到日本后,川上操六又密令公使馆武官井上敏夫于5月从烟台出发,考察中国沿海炮台驻防情况。井上敏夫所行洋面每距约100公里,便用千斤砣试水深浅,收集作战所需的地理水文数据,并绘制成图表。与此同时,泷川具和也乘船从塘沽出发,沿渤海岸北行,历时一个月,对沿岸各海口的水深、海底是泥沙还是岩石等,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千防万防,家贼难防

日本间谍活动所取得的很多成就是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李鸿章的外甥刘芬。

日本间谍曾经登上了小船到刘公岛暗暗了解水师的布防情况,但由于北洋舰队防备较紧,一时收效不大。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日本间谍石川打开了局面。他认识了一个清兵汪开甲,并在他的介绍下结识了李鸿章的外甥,时任军械局书办的刘芬。经过一番交谈和观察,石川很快看清了刘芬是一个****、贪欲兼具的人。于是石川便精心策划,他首先满足了刘芬的贪欲,使刘芬喜不自禁。在感激之余,刘芬更是对石川言听计从,不断为石川提供情报。结果,石川不费吹灰之力就顺利得到了援朝清军的有关情报。

在日本间谍中,最诡计多端的是在天津的神尾光臣,他被誉为日本陆军“三大中国通”之一。甲午战争前夕,大本营给神尾光臣一个特殊任务,除了获取绝密情报外,还要发回一些中国正积极备战的假消息,激起日本国民的战争情绪。在一系列歪曲事实的假情报诱导下,1894年7月12日,日本内阁以“中国在平壤集结大军,欲与日本一战”为由,向中国发出第二份绝交书。清政府被迫采取措施,李鸿章提出作战计划,调兵遣将应战日本,不料神尾光臣在天津收买了清政府军机处的一位官员,将清政府的军事机密全盘送达日本大本营。于是大本营向日军发出命令,提前行动,以逸待劳阻击清军,致使清军大败。

甲午海战中的鱼雷

烽烟未起,胜负已明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最成功的运用是在黄海海战中。在这次海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他将自己伪装成中国老百姓,来往于威海、旅顺之间,窥探中国海军的情报。

1894年9月上旬,清政府鉴于平壤之战即将爆发,准备增派援兵。为了争取时间,决定将驻防大连一带的总兵刘盛休所部铭军八营4000人由海道运至中朝边界大东沟登陆,再辗转去前线。为防止日本舰队袭击,李鸿章电令北洋舰队主力护航。停泊于威海附近的“镇远”号等14艘中国军舰投入出征准备。

而这时活跃在中国的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在威海得知北洋舰队的出发时间,立即将“镇远号”等14艘中国军舰开赴朝鲜的具体日期电告日军大本营。日军大本营判断北洋舰队有可能在鸭绿江口一带,于是率军舰12艘于16日下午出发,向黄海北部的海洋岛挺进,17日晨抵达该岛附近。18日上午11时30分,中日两支舰队互相发现目标,震惊世界的黄海海战爆发。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国北洋舰队惨遭重创,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广甲”五舰,包括邓世昌、林永升在内,死伤800多人。黄海海战历时五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的。

不久,宗方小太郎被召回日本,他着中国装,接受天皇的召见。陆军大将本庄繁评价宗方说:“日清战争之时,他密行威海卫军港,详细侦察敌情,对君国作出极大贡献。”

甲午海战中的遗留物

对于日本间谍的活动,张之洞等有识之士十分忧虑,纷纷上书,就反间谍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清政府曾采取过部分防谍措施,破获了几起间谍案。但不可否认日本的谍报活动取得了成功,这与清政府吏治腐败、不能严守军事机密、不重视防范间谍有很大关系。李鸿章本人在处理日本间谍的问题上,表现出十分明显的袒护之意。对清军抓获的间谍,李鸿章不仅不杀,还以杀了要赔钱为由,送给他们路费,释放他们回国。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清军搜出日军俘虏进攻山东半岛时携带的一张地图,上面村、路、炮台、营房、山、河、井、树都画得十分翔实,一目了然。

在这场中日以国运相赌的战争中,清政府其实在未开战之前就已经输了。

谍海掠影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间谍在中国活动非常猖獗,他们对中国舰队的情况近乎了如指掌。北洋海军根据地,如威海、烟台、旅顺都有间谍。黄海海战中,“超勇”和“扬威”在右翼,日本直攻右翼,很快将其摧毁,中国的四小舰就少了两只。天津有一个军械局,总办是张士恒,就是李鸿章的外甥。根据日本材料来看,张士恒和日本关系非常亲密,军械局里面有很多人都被日本收买了,甚至每天生产炮弹的数量,文书都会把数字报给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