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相反的东西往往是相成的,有矛就有盾。有“用间”就有“防间”和“反间”。重要的是,“防间”、“反间”必须“识间”。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为了对付工业间谍,不仅政府采取措施成立种种反工业间谍机构(如美国成立的“关键技术特别小组”、英国成立的“工业管理调查局”、法国国家情报部门为400企业“敏感”公司防范间谍派出的特别机构等等),而且西方各大公司也纷纷建立或扩充自己的特工机构,不惜巨资购买种种昂贵的电子防撬防盗设备。这些国家和公司的行动旨在保护本国的利益,保护本公司的专利。
具有180多年历史的法国米西令轮胎公司被称为欧洲最神秘的企业,主要是因为该公司对超前设计的产品和研制的新技术保密十分严格,几乎到不近人情的地步。
在法国至今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1964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视察法国中部的克莱蒙菲郎市,特意提出要参观位于该市的米西令公司的轮胎厂。这本来是宣传、提高米西令知名度的好机会。可是,当年49岁的总经理米西令出人意料地婉言谢绝了,他对总统说:“假如您一个人来看看,我当然欢迎。但是,我想您是不会一个人来的,我不愿意您的随员中有人可能来窃取我的技术……”消息不胫而飞,米西令公司也就成为法国以至欧洲最神秘的企业。
为保护技术机密,米西令公司不仅谢绝国内外各种人员的考察、参观,就是在企业内部也很讲究保密。专门生产异戊二烯橡胶的车间,其中试验装置一直由米西令的亲信掌管,直到现在仍不为人所知。对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的有机混合、温度和配比,也始终保密。每个工序之间互不了解,也绝不允许员工之间互相串岗。
如此严格的保密制度,使米西令公司在国际市场优胜劣汰的激烈角逐中,业绩斐然,成为世界上惟一能与美国固特异公司相匹敌的世界第二大橡胶轮胎公司。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介于帕罗阿图和圣克拉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电子计算机革命,为硅谷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此,这里不仅成了闻名于世的“电子革命中心”、“半导体工业王国”和“美国工业化未来的幻想和缩影”,而且也被许多国家的工业间谍当成施展拳脚的最佳场所。
可以说,在这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你争我夺的间谍大战。
为了防止各路间谍从硅谷猎取高新技术,美国各反间谍机构近年来纷纷向硅谷派驻精兵强将,建立反间谍机构。
据美国司法部官员透露,早在1982年,美国政府就在硅谷建立一个防止技术外流的特别小组,这个小组由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一流侦探组成。
美国国防部调查局也向硅谷派出了大批特工,该局每年还向硅谷的厂商散发数十万份保密规定。
美国海关人员则经常乔装改扮成老板,同硅谷的高精尖技术公司以做生意为幌子,暗访偷运技术的情况。
与此同时,美国反间谍机构还加强了硅谷外围各口岸的防线,许多特工在旧金山港湾、洛杉矶机场和长滩一带日夜奔波。
有一次,他们根据一封匿名信,获悉“固保发展公司”的老板、德国人布鲁克豪森是专门从硅谷窃取高技术的老手。于是,反间谍人员便开始调查跟踪。当该公司把装有高压氧化系统的货箱从硅谷发往洛杉矶后,海关人员悄悄地打开了货箱,发现里面装的不是“锅炉”,而是高级技术设备。
为了顺藤摸瓜又不致暴露,反间谍人员把高压氧化系统取了出来,用沙子装满货箱,然后把箱子原模原样地封起来。随着这批货物的多次转手,美国反间谍机构终于基本摸清了布鲁克豪森工业间谍网的情况。
于是,他们立即查封了布鲁克豪森等人在加州的所有办公室。随后又会同德国有关机构,搜查了布鲁克豪森在波恩、杜塞尔多夫和慕尼黑等地的公司。反间战取得了成功。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一批日本“客商”到法国一企业久负盛名的照相器材厂参观,这企业照相器材厂的核心机密是新显影剂的配方。
照相器材厂的实验室主任殷勤地带着“客商”在工厂各地参观,最后进入了实验室。“客商”们都是行企业,他们不停地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实验室主任百问不烦地给“客商”们解答。实验室主任有接待各种“客商”的丰富经验,就在他笑容可掬地为“客商”们做解答时,他发现一位“客商”在显影溶液前停了下来,而且伸长脖子、弯下腰贴近了盛显影溶液的器皿,在转瞬即逝的一刹那间,他的领带末端浸入了溶液之中。实验室主任知道:日本“客商”回去后,只要把领带上的溶液化验一下,就能准确无误地分析出显影剂的配方,从而制造出完全相同的新显影剂。
实验室主任不动声色地继续带领“客商”们在实验室里参观,同时对身边的服务小姐悄悄地嘱咐了几句。
参观结束,“客商”们走出实验室,当那位日本“客商”即将迈出实验室时,漂亮的服务小姐彬彬有礼地挡在他的面前,呈上一条新领带,说:“先生,你的领带弄脏了,请换上这一条,好吗?”
日本“客商”只好尴尬地摘下沾有显影溶液的领带,把它交给服务小姐。实验室主任凭借他的机警,维护了自己工厂的利益。
一位日本人只身来到世界上最先生产啤酒的国家丹麦,他想获取有关啤酒制造的信息。当时丹麦的啤酒厂是严格保密的,不许外人进去,他在工厂门外转了好几天也无法进去。后来他发现啤酒厂老板每天乘坐一辆黑色轿车进出大门,于是日本人见景生智,想出了主意。
一天,这位日本人在啤酒厂大门外不远处作好了“伏击”,当老板的黑色轿车驶来时,日本人装成横穿马路突然跌倒的样子,故意将自己的一条腿伸到车轮下,结果腿被压断了。
日本人被送进医院抢救,啤酒厂老板十分抱歉地说:“很对不起,你客居异乡,今后打算怎么办?”他说:“没关系,等我的伤完全好了以后,你就让我看大门好了。”就这样,他在那企业啤酒厂看了三年大门,把整套酿酒工艺记熟后就不辞而别,回到日本,开了一家很大的啤酒厂。
在商战中,如果把企业实力比做杠杆,那么商机则是这根杠杆的支点。实力占优势的企业缺乏商机,纵有优势也无用武之地。实力不如别人的企业如果能够抓住商机,则可以以小制大、以弱胜强。因此,在商战中要“见可而进”,重要的是能够抓住商机。
所谓“见可而进”,反过来就是说无机勿行。时机未到之前,须有极大的耐心寻找、等待,一旦时机成熟,或是有了时机,则应闻风而动,动如脱兔,果断决策,万不可犹豫观望,坐失良机。
1982年,美国政府取消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专利权,允许私人随便购买电话机。在此之前,美国政府规定,电话机只能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向用户租而不能向用户售,私人购买电话机是违法行为。旧规定的取消,使美国8000万个企业和其他公私机构,一下子成为电话机的潜在买主。
香港厂商发现这一巨大的市场,闻风而动,立即将原来生产电子表和收音机的工厂转产电话。几乎一夜之间,香港成为一个生产电话机的“电话之港”。大量香港产的电话机扑向美国市场,出师大捷,1983年一季度,香港无线电话机出口多达1.85亿港元,比1982年同期剧增了近19倍之多。与香港厂商同时发现美国市场的企业何止千万,但他们行动较慢,被香港企业捷足先登,没有争到这块市场。
同样,总部设在香港的光大实业公司的董事长王光英是一位著名的企业,他凭着善于捕捉时机的头脑,曾经利用一条信息赚了2500万美元。
有一天,王光英从手中的资料里发现了这样一条信息:有一批二手汽车出售。信息很模糊,连所售汽车的型号、数量、价格、产地都没有说清。王光英很想完整地了解这条信息,就派公司业务人员立即进行信息跟踪。几天之后,他收到了关于这条信息的最新报告,南美的智利有一企业铜矿新近倒闭清盘,在倒闭前,该铜矿订购了美国“道奇”牌、德国“奔驰”牌等各种类型的大吨位载重汽车与翻斗运输车共计1500辆,全部是清一色的新车。如今为偿还债务,矿主决定把这批车折价出售。
这条信息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王光英面临的竞争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全世界不知有多少老板也得到了这条信息,又不知有多少老板摩拳擦掌地准备一搏。
确认消息后,光大实业公司当即发起一场“闪电战”,快速组建一支由业务员和技术人员构成的采购小组,并把最后决策拍板的大权交给采购小组。采购小组受命,火速乘飞机奔赴南美智利,对1500辆汽车一辆一辆地现场验货。又经过一番价格磋商,终于造成协议:铜矿矿主以买价的38%的低价将1500辆汽车全部卖给中国光大实业公司。按价格差额估算,光大实业公司净赚了2500万美元。
试想,如果没有光大实业公司果断大胆的决策,没有时不我待的精神,没有风雨兼程的速度,又怎会有先声夺人的成绩,又怎能有财源滚滚的利润呢?
一个及时的有价值的情报,有时足以使一个濒于倒闭的企业复苏;相反,失去一个有价值的情报,可能就是某企业悲剧的开始。时间是情报价值的真正点术师,早一分钟获取此情报,此情报比黄金昂贵;晚一分钟得到此情报,此情报将贱如粪土。所以获取情报必须不择手段。
在商业竞争中,不仅仅是勇气、实力,也是智力的较量,“两勇相遇,智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