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乔布斯的24个工作哲学
3504500000007

第7章 工作哲学3 勇于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2)

我们常常把“做大做强”挂在嘴边,仿佛想要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必须要在“体积”上不断扩大。然而,横向的扩大并不一定是成为强者的唯一方式,追求工作能力的多元化也不一定就是成为职场达人的必然之选。从纵向上拓展自己的工作能力,在一件事情上做精做透,同样也是成就卓越的有效方式。

在计算机和消费电子融合的大潮中,乔布斯成功地把自己的野心扩展到计算机之外的领域,使苹果公司成为消费电子、音乐领域的黑马。2005年1月,乔布斯宣布,在截至圣诞节的第一财季,苹果公司创下了成立20年来同期营业收入和利润的最高纪录。苹果公司在这一季度共卖出460万台iPod,营业额激增了74%,达到35亿美元。

苹果取得如此成绩的关键因素,并不是所谓的市场占有率,而是采取精品战略,用苹果公司并不丰富的产品,通过精品战略使每种产品都能做到掷地有声,一推向市场就成为该领域技术的代表。

苹果公司不是靠品种的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仅仅一个iPhone,但它不断深入拓展自己的技术内涵和人文内涵,就成为手机业的领军者。

乔布斯之“工作法”

做大做强一直是企业发展追求的目标。如今,多元化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一种历史性趋势,在职场中面面俱到的多元化人才固然是好,但是很难得,也并非每名员工都可以做到。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约翰逊父子公司真正做到了“小”,并由此获得了“好”。资产达50亿美元的约翰逊父子公司,将大公司划分成了150个独立的部门。每个部门平均规模3000万美元左右,这些部门都叫做“公司”,由一位“董事长”领导。划分出来的每个小“公司”都拥有包括产品研制、财务和人事权等各种主要的职能和权力,这些小“公司”再组成8个集团,每个集团包括大约20个“公司”。尽管这些小“公司”并没有真正独立到拥有自己股票的程度,但它拥有一般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权力。因此,各“公司”的“董事会”工作都很活跃,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都很高,并增强了其勇于承担责任和大胆创新的魄力与勇气。此外,这种划分还使得总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业务大大减少,并由此使得机构精简,人员减少,官僚习气降低,市场应变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小就是好”为约翰逊父子公司带来了新的活力。

做大做强是每名员工的一个梦想,但做大并不一定就能做强,很多人迷失在了能力多元化的陷阱中。拓展自己的能力毋庸置疑,但在尚未把地基打扎实之前的盲目拓展走的却是一着险棋。

马云曾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兔子,一会儿抓那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郎咸平说:“企业试图通过做大而做强,它的命运就是一个失败的开始——通过做大而做强的企业几乎是没有的。一个企业要发展,应该先做强,然后才能做大。我个人比较赞成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的观点‘一条路看不清楚怎么走的话,要先踩几步,踩实了,再撒腿跑下去。’********的企业家应该是懂得控制成本,一步步经营的企业家。”这段话虽然是从企业角度说的,但同样适用于职场中的个人。

既然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胃,一口吃不成大胖子,那就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摸着走,千万别盲目乱跑,市场若不买账了,一圈跑下来非得掉10几斤肉不可——没利润不说,连一些积蓄都搭上了,悔之晚矣。

古语说“欲速则不达”,职场发展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员工不可想当然地以为掌握了多种技能,职场走势就上去了,殊不知看似多元的能力其实都是一知半解,没有一样能真正解决问题。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不住;迈着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行不远。

此路不通换条路

在苹果公司,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苹果公司,每一次努力都是登月尝试。有时会失败,但取得的成功是空前的。

——乔布斯

乔布斯之“道”

创新是目的,但手段是多元的。创新就是不断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么不妨尝试其他的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

从2002年到2007年,苹果公司的销售额增加了两倍,利润额从4200万美元飙升至3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的美国500强公司最近5年及最近l0年内为股东创造的总回报的排名中,苹果公司分别以94%和51%的回报率荣登榜首。

乔布斯的成功是因为他在苹果建立了一种创新文化,乔布斯这样说道:“在苹果公司,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苹果公司,每一次努力都是登月尝试。有时会失败,但取得的成功是空前的。”乔布斯式的创新是一种聚焦与精品战略,但乔布斯并非总是一条路走到黑,虽然是登月尝试,但如果一条路走不通时,他也会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另一种方式达到登月的目的。

在创新的时候可以选择多元化战略,也可以选择聚焦战略,但不论哪种战略,在具体操作时都应该学会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乔布斯之“工作法”

人一旦形成了某种认知,就会习惯性地顺着这种定式思维去思考问题,习惯性地按老办法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不愿意也不会换个方向解决问题,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是员工走进工作死胡同的通病。这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习惯于守旧、迷信盲从,所思所行都是唯上、唯书、唯经验,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要使问题真正得以解决,往往要废除这种认知,将大脑“反转”过来。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证实存在电流的磁效应。这一发现传到欧洲大陆后,吸引了许多人参加电磁学的研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怀着极大的兴趣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果然,只要导线通上电流,导线附近的磁针立即会发生偏转,他深深地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

为了使这种设想能够实现,他从1821年开始做磁产生电的实验。几次实验都失败了,但他坚信,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并继续坚持这一思维方式。

10年后,法拉第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入一只缠着导线的空心圆筒里,结果导线两端连接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发生了微弱的转动,电流产生了!随后,他又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如两个线圈相对运动,磁作用力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电流。法拉第10年不懈的努力并没有白费,183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如今,他的定律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法拉第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是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一次重大胜利。

学习逆向思维法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就是对某些事物或东西,从反面进行利用。运用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能力。逆向思维就是大违常理,从反面进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常常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逆向思维就是要冲破框框,从现有的思路返回,从与它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常见的方法是就事物的结果倒过来思维,就事物的某个条件倒过来思维,就事物所处的位置倒过来思维,就事物起作用的过程或方式倒过来思维。工作实践也证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它对于全面人才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假如员工能每天训练自己回顾当天做的工作,思考一下把自己的工作反过来做行不行,那么这种自我训练对于员工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