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稻盛和夫的24个工作哲学
3504000000021

第21章 工作哲学18 信念是我们前行的保障(1)

我们无法致力于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事

能够完成一件新工作的人是坚信自己的“可能性”的人。所谓可能性,是指“将来的能力”。如果根据现在的能力判断自己“行还是不行”,那就永远也做不成新的事情或困难的事情。

——稻盛和夫

稻盛之“道”

一直强调信心、热情的稻盛先生对于他的成功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因为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相信自己能行”,稻盛先生的这个理念也是从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那里学到的。

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稻盛和夫听了松下幸之助题为“企业管理的贮存法”的演讲。松下幸之助说:“经营企业一定要善于做好贮存工作,就像是一个蓄水池需要保持一定的蓄水量一样。”

在自由提问环节时,一位听众站起来问:“松下先生,我非常赞同您的这个观点。可是,我总是缺少资金。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我要怎么样进行贮存呢?”

松下先生笑着对这位听众说:“这个问题我也解答不出来。但是,你还是要相信贮存的重要性,总有一天,你要用到它的。”

听到这样的答案,大家都感觉好笑,但有一个人却很认真地记下了这些话,他就是稻盛。他从中听出了这样的道理:我们一定要相信,事情是可以做到的。

稻盛先生如果不相信他能够成功,就不会创立京瓷公司,就不会带领着京瓷跻身世界一流公司的行列中,也不会成为今天的经营大家了。

唯有相信,才能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稻盛和夫的这个理念,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如果你现在也在为梦想努力,如果你也有想要放弃的时候,那么请在心里记住这样一句话吧:“我相信我可以!我一定能做得到!”

员工之“行”

如果我们总是对自己说:“这简直是异想天开!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完成!我根本做不到!”那么,就真的永远做不到了。我们无法致力于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既然不相信,就难以有持久的动力;既然不相信,就没有对抗各种困难的决心;既然不相信,又何来开拓创新的勇气呢?

坚强的自信,便是伟大成功的源泉。不论才干大小,天资高低,成功都取决于坚定的自信力。相信能做成的事,一定能够成功。反之,不相信能做成的事,那就决不会成功。拿破仑在率领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如果坐着说:“这件事太困难了。”无疑的,拿破仑的军队永远不会越过那座高山。所以,无论做什么事,坚定不移的自信力,都是达到成功所必需的和最重要的因素。

自信是伟大成功的先导。无论才干大小,天资高低,都需要自信,相信能做成的事,一定能够成。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伊尔·索尔芒调查了全世界18个贫困的国家,得出来结论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祸,不是瘟疫,不是令人憎恨的战争,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自己的懦弱、自己的虚荣、自己的恐惧。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你就什么都完了!

成功与失败只是一线之差

相信自己的可能性,给自己规划一个超出现有能力水平的更高目标,并为在未来某一时刻实现目标而倾尽全力。此时你所需要的是使自己的“愿望”像不灭的火焰一样持续燃烧。这样成功或成绩就会如期而至,自己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稻盛和夫

稻盛之“道”

稻盛先生曾多次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就像那句流传在海员中的俗语所说:“水手和死亡的间隔,只有一块甲板的距离。”稻盛先生在一次讲座中谈到了“危机”这个话题。

稻盛说:“在豪华巨轮上的乘客和在简陋船板上的人,对危机的想法难免会有不同。但是,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危机却不会对他们区别对待。”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能够使企业保持发展力,如何能够规避那些威胁企业的那些暗礁,稻盛有自己的原则和做法。

“我做事的原则就是,在晴天修屋顶,永远不等到雨天。不论市场如何变化,我都坚持在企业中储备一定的现金。有了雄厚的积累,再遇到危机,我都有体力支持下去,找到机会,转危为安。”

稻盛先生的做法,其实就是中国古语中常说的“未雨绸缪”。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就会迎来“生机”,没有危机意识就会面临“杀机”。

员工之“行”

不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未雨绸缪、保持危机意识,都是规避危机的最好方法。与稻盛一样,许多成功的大企业家都认为危机意识不可少。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90天。”许多知名大型企业都在增强危机意识方面下了工夫。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危机意识,那么这个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经得起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呢?

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波音公司,为了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别出心裁地摄制了一部模拟公司倒闭的电视片。波音公司将这部电视片在员工中反复播放,员工们都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激起了公司上下的危机感。员工们在危机意识的推动下,不断开拓创新,使波音公司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企业也好,作为个体的人也好,要想不被打垮、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如果连危机意识都没有了,那么危机就会像潮水一样铺天盖地向你袭来。危机并不可怕,只要准备充分、调整好心态、应对得当,危机也会变成生机;丝毫没有危机意识,才是最大的危机。

把目标定得略高于极限

能够描绘出自我成功后的景象的人,其成功的概率是极高的。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成功的样子,如果其景象清晰可见,那么你就一定能实现、一定能成功。

——稻盛和夫

稻盛之“道”

稻盛先生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无限延展的,要用“将来时”看待能力,而不是“现在进行时”。稻盛就是用这样的方法使他的京瓷公司走上了成功之路。他说过:“在设定目标时,要根据你未来的能力来定,而不是着眼于现在的能力。不要觉得目标高就是不切实际,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工作,在三五年前看来,不也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说‘不可能’、‘完成不了’吗?但是现在看来,只不过是简单的工作而已,因为我们的能力已经发展到了能够完成这些工作的程度。”

京瓷公司成立初期生产的产品是提供给松下电子工业的用于电视机显像管上的绝缘零件。为了让公司摆脱只生产单一产品的经营危险,稻盛决定开拓业务范围。他多次向东芝、日立等大型电子企业进行宣传,称京瓷拥有高新技术,能够生产新型绝缘产品。稻盛的这个办法并没有奏效,因为这些大企业都有长期合作的厂家,况且,京瓷当时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大企业的工程师们,谁也不放心把订单交给稻盛。

后来,有工程师问:“既然你们有这种新型陶瓷的制作技术,那么这样的产品你们可以吗?”他们给出的都是其他陶瓷厂家不肯接受的高难度、高要求的产品订单。稻盛面对这些订单都十分肯定地回答:“我们可以!”

他的做法让京瓷的员工们感到十分费解,明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接下这样的订单?稻盛自己也很清楚,以京瓷当时的技术实力确实不太可能完成这些订单的高难度要求。但是,如果说做不出来,京瓷从此就不会再有大客户,企业的前途堪忧;既然答应能做,就必须做出来,否则得到的也将是永远失去这些客户的结果。

京瓷当时既没有相关经验,更没有技术和设备。员工们反问稻盛:“连设备都没有,怎么可能做得了?”

稻盛鼓励他们说:“没有设备,我们可以去买二手设备来用;就技术来说,我们确实是难以胜任,可这是现在的情况,只要我们肯努力,只要我们全心付出,在未来,我们一定能够达到目标!打起精神来,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