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足青玉杯由杯身和座足两节组成,两部分结合的地方有小孔,孔内塞入了竹钉用来连接杯身与座足。杯身为湖绿色的莹润有光泽的青玉制成,
高7.8厘米、杯口为4.2厘米、杯壁厚0.2厘米,呈长圆筒形。杯子上面有三圈纹饰,最上面是两组用双线勾勒的云纹和花瓣纹;中圈是突起的连涡纹;最下圈是五组浅浮雕仰覆的花瓣纹。
在杯身的下部是一个由三大叶、三小叶组成的花萼形玉质的杯托,中间有突棱的圆孔,高足杯可以从孔中套入。座足上端平齐,上面有两个小孔,与杯底的孔眼正好相对,下端呈喇叭形。游龙衔花瓣形玉托架由青玉制成,被一个三条金头银身的龙形托架举起,三条龙张开的口中各衔着杯托上的一片小花瓣。托架的基部是一个铜圈,平置在铜承盘上,承盘由三足支撑着。此承露盘玉高足杯的设计突出了群龙拱托玉杯的气势,显得高贵神奇,是南越王国金属细工与制玉工艺相结合的精妙之作。
根据记载,这种承露盘玉高足杯是用来承接露水的,而用这种器皿承接的露水,再调和玉屑饮用之后可以长生不老。从墓中同时出土的硫磺、铅砂、朱砂、雄黄等药石看,这种器皿的确是用来承接露水露盘玉高足杯由高足青玉杯、游龙衔花瓣形玉托架、铜承盘三部分组成汉武帝斥重资营建了一系列接待仙家的建筑,承露盘仙人像就是其中的一项规模较大的工程的。可是史书记载,秦始皇、汉武帝曾以此器具承接过露水,但是它又怎么会到南越王墓中?
秦始皇在位时迷信神仙,认为饮甘露、服丹药玉屑可以长生不死。于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他曾派人入海求仙药,但结果是不了了之。到汉代,这种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不但没有消失,还愈演愈烈。当时人们认为神仙降露于人间,普通人只要喝了这种神露就可以长生不老。晚年的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十分迷信,他也到处寻找仙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为了求得和仙界达成一种神秘的“生命信息”上的契合,他不惜斥重资去营建一系列接待仙家的建筑,承露盘仙人像就是其中一项规模较大的工程。
据史书记载,“建章宫承露盘高三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
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从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汉武帝的承露盘规模是十分雄伟的,并且功用也很明确,就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设置的。因此南越王墓出土的承露盘玉高足杯,在规格和造型上都不符合史书的记载,也不会是汉武帝曾经用过的。
有的学者根据墓中出土的硫磺、铅砂、朱砂、雄黄、紫水晶等五色药石,认为这件承露盘玉高足杯可能是南越王生前用来服食药石的特殊用器。这样,它的使用目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赵佗,号称“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的与汉武帝的承露盘是相同的。虽然两者在功用上可能存在相似的地方。但在当时,一个地处中原,另一个则在偏僻的蛮夷之地,两者究竟有怎样的联系?是南越学习了西汉的技艺,还是西汉的技艺传自南越国?
南越国由秦将赵佗建立。秦国兼并六国后,接着平定了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在那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当时赵佗被任命为南海郡的龙川县令。随着秦朝的灭亡,赵佗出兵兼并了桂林、象郡,建立了南越国,并自立为南越武王。史书记载,在秦朝时,南越和中原就已经开始了文化交往。秦始皇曾经把因犯罪而被迁徙的百姓安置到南越,同当地的越人杂居了十三年。这虽然不是特意的文化交流,但随着他们长期居住在南越,不知不觉中就把秦先进的文化带到了南越,完成了文化的交流。到西汉时双方交往就更为密切了,汉高祖刘邦曾派陆贾出使南越,并成功说服赵佗接受了汉高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吕后时期,双方开始交恶,赵佗宣布脱离汉朝并自称“南越武帝”。原因是吕后发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区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他物品的禁令。由此可见,当时双方的贸易是十分频繁的。汉景帝时,赵佗又重新向汉朝称臣,并且还会在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天子。到赵佗的孙子赵胡当南越王时,闽越王郢发动战争,攻打南越边境城镇,当时的西汉王朝为他出兵,派遣两位将军前去讨伐闽越。赵胡为了报答天子的恩德,就派儿子婴齐到朝廷去充当宿卫。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达到很融洽的程度,交流也更加频繁。就当时的文化发展水平而言,中原的整体文化远高于南越,主要是中原向南越输出。但不能否认的是,南越在局部文化上也有超越中原的可能,或者是吸收中原文化后,反而超过中原,导致中原要向他们学习引进。
那么,南越王的承露盘玉高足杯是在哪种情况下制作的呢?
有学者认为就当时双方文化交往的程度而言,西汉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有可能传到南越并为南越王所接受,于是他叫人制造了这个迷信的道具。随着文化的双向交流,制作这种精美道具的手艺也被带到了中原,然后被汉武帝所仿造。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承露盘玉高足杯的制作工艺是由中原传到南越的。在先秦时候中原的手工工艺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再经过秦和西汉初期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制作类似于承露盘玉高足杯这样的工艺品技术上应该不是大问题,并且当时官方和民间的手工业都很发达。因此,南越制作承露盘玉高足杯的工艺很有可能是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中原输出去的。
南越王墓出土的承露盘玉高足杯到底是中原先进文化影响到南越,还是南越吸收中原文化后反过来影响中原的结果,现在已经很难理得清楚了。或许随着以后更多的考古发现,这个谜团就会解开。
滇王金印之谜
观点:滇王金印是两千多年前的一枚印章,它的出土证实了古滇国的存在,但是关于金印的真伪却成了一个谜。有人认为是由朝廷颁赐的,有人认为是滇王自制的,还有人认为金印确是由朝廷颁赐的,但并不是由朝廷的制印官制造,而是由临近滇附近的州郡制印官代制的。
据记载,距今2000多年前滇池沿岸曾有一个被称为“滇”的古国。由于缺少文献记载,长期以来滇国的情况十分模糊。直到一枚金印的出现,才将一个虚无缥缈的滇王国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滇王金印原件存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云南省及昆明市博物馆展出的均为复制品。
1955年3月,文物专家组成的考古队在滇池东南角的晋宁石寨山进行了第一次清理性发掘。这次发掘出土了数百件青铜器,不乏绝世之作。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两件贮贝器,一件反映了杀人祭祀场面,另一件反映了古代的纺织场面。1956年开始了第二次更大规模的发掘。在这次发掘中,考古队员共清理了20座墓葬,出土3000件文物,包括青铜器、铁器、铜器、金器、玉器、玛瑙、绿松石、石器、陶器等。其中,青铜器约占全部出土文物的80%左右。此外,这次还发掘了“滇王之印”。印身厚0.7厘米,印面每边长2.4厘米,通纽高2厘米,重90克。
印作蟠蛇纽,蛇首昂首向右上方,蛇背有鳞纹。《史记》记载,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为打通通往西域的通道,兵临滇国。于是,滇国国王投降顺中央王朝。汉武帝赐其滇王之印,在此设置益州郡,并将其纳入版图。出土的滇王之印印证了《史记》的记载和古滇王国的存在,成了古滇王国的象征。此外,滇王金印的出土还显出了其与众不同和极高的考古价值,因为像这样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相一致的案例在考古学上并不多见。滇王金印是2000多年前的一枚印章,虽然滇王金印的出土印证了《史记》的记载,它的面世揭开了古滇国的神秘面纱,但其真伪问题却成了困扰学术界的一个谜。
有一些学者认为金印是滇王自制的,并不是汉廷所赐。同为诸侯的玺印,为什么有的称“玺”,有的称“印”?《汉官仪》滇王之印的雕塑云南博物馆展出的滇王纯金王冠据文献记载得知,大约在战国初期,楚国为了征服当地人归附楚国,就派将领到达滇池地区,后来因为返回楚国的路被秦国所毁,这支队伍就留在了那里,并且建立了滇国,都城就在今天的晋宁县晋城。在东汉初年,汉王朝发兵滇国,滇王归顺了汉朝,从此古滇国就被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中。从建立到消失,古滇国在历史上共存在了约500年,管辖的包括滇池和“三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立王国形式的地方政权。
中记载,列侯,黄金印,龟钮,曰印,云“某侯之印”;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曰玺,云某王之玺”。既然滇王是汉朝所封的诸侯王,他的玺印是汉武帝所赐就应该是“滇王之玺”,而不是“滇王之印”。此外,诸侯王玺应该是橐驼钮,而“滇王之印”却是蛇钮,而且做工粗糙。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滇王金印有一些不合汉代的官印制度,认为是滇王自己所制,而不是朝廷所赐。
也有学者认为,此印的确是汉代朝廷颁赐的。之所以存在一些不合汉代官印制度的地方,是因为滇王的地位在诸侯王与列侯之间,所以名号为王的滇王官印上称“印”。至于做工粗糙则是因为金印由临近滇池的州郡制印官代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