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之谜
3473500000011

第11章 金银玉器篇(2)

不管这些说法是真是假,几十年过去了,再也没有人见过那对翡翠西瓜,人们对于它的了解也仅仅限于资料中的记载。翡翠西瓜究竟是什么样的?当年很少有人能说清,现在因为没有资料记载,更没有照片参考,所以就更没有人知道翡翠西瓜是什么样了。或许有一天,当翡翠西瓜再次现身的时候,我们才能一睹它的风采。

红山玉龙之谜

观点:红山C形玉龙是已知红山玉龙中最大的一件,也是迄今发现的一件时代最早的玉龙,故有“中华第一龙”之称,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有人认为龙的头部原形是马首,有人认为玉龙的头部原形是猪首,还有人认为龙的原形可能不是来自于单一的动物,而是两种动物的合体,抑或是更多种动物的组合体。

C形玉龙是已知红山玉龙中最大的一件,也是一件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玉龙,故有“中华第一龙”之称后来经过考古人员的仔细辨认和鉴定后确认它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玉雕龙。

玉龙高达26厘米,是已知红山玉龙中最大的一件,也是一件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龙,故有“中华第一龙”之称,又因为玉龙的口鼻类似猪,故又有“猪首龙”之称。玉龙通体呈墨绿色,身体卷曲呈C形,吻部前冲且略向上弯曲,嘴巴紧闭,鼻端截平,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眼睛突轻,如果用来佩带的话显然不合适,所以它应该不是一件普通的佩饰。既然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品,那么就很有可能是一件祭祀用品,是一种代表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的神器,在祭祀活动中用来与天地沟通的灵物。

红山玉龙的整体造型为龙形,但是它的头部造型却有一些奇特,专家们也不能肯定那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的造型。

有专家认为玉龙的头部应该是马首,因为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区域的西部接近内蒙古草原,蒙古草原属于游牧文化,因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马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红山文化很可能受到这种影响,在龙的头部融入了马首的形象。玉龙颈后的弯曲长鬣很可能就是马鬃,因为马在随风奔跑时马鬃飘飞,才能做到翻卷飞扬。

也有学者认为,玉龙的头是猪首。红山的先民们由于崇拜野猪,并且认为龙是由猪演化而来的,所以就将龙的头作成了猪首。猪很早就进入到了人类的生活中,并且被人类狩猎、畜养、食用,有的氏族甚至把猪作为本氏族的图腾。红山文化地区的很多墓葬中都有猪骨作陪葬,可见当时人们可能已经把猪当作财富的象征或者作为某种图腾来崇拜了。当时,狩猎采集经济占起,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并且上翘。在龙颈背后有弯曲上卷约为21厘米的长鬣,长度为整个龙体的三分之一以上。

不过,整条龙无足无爪无鳞,无角无耳,龙身大部分都是光滑的,只是在额头及腭底有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呈规整的小菱形。

龙体正中有一个小孔,可以用来穿绳悬挂,而且穿绳悬起的时候,龙的首尾正好向下在同一水平线上。很明显,小孔的位置并不是随意穿凿的,而是经过了精密计算的。玉龙的体型比较大,而且重量也不龙体正中有一个小穿孔以穿绳悬挂,若穿绳悬起,龙的首尾正好呈向下的水平状态主要地位,农业经济虽然已经出现,但是所占比例非常小。人们主要靠鹿、猪、狍子、熊这样的动物作为肉食资源。其中,猪又是人们获取肉食的主要动物。所以,人们就通过对猪的崇拜,来祈求猎物的繁盛和狩猎活动的成功。

还有学者认为龙的原形可能不是来自于单一的动物,而是两种动物的合体,或者是更多种动物的组合体。

还有人认为玉龙的造型之所以呈C形,是一种人格化了的表现。他们认为卷曲的身躯很像一个胎儿的形状,或者是一个未出壳的脊椎动物的雏形,它身子蜷缩着,头尾相对,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出土的玉猪龙当发育成熟后就会借助身体舒展而形成的向外的张力破壳而出。而玉龙身体上的那个小穿孔就如同人的肚脐,使其通体充满了灵性。所以说玉龙的造型象征着人类生命的雏形,代表着孕育的过程和生命的历程。

那么,红山玉龙的头部原形到底来自于何种动物,或者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动物,今天的我们都很难弄清楚了,甚至连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种动物,这些也都是未知的谜。

良渚玉琮之谜

观点:良渚玉琮因具有精美绝伦的纹饰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巨大的艺术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有人认为在古时,玉琮是在礼仪活动中用来祭祀地神的,也有人认为玉琮是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对于玉琮外方内圆的造型,有人认为那是原始先民对宇宙的认识和崇拜,也有人认为是人们的一种生殖祟拜,还有人认为与它后期逐渐成为礼器有关。

良渚博物院是一座良渚文化专题类的考古学文化博物院期,人们是如何加工硬度超过一般岩石和各种金属的玉料的,而且还在上面凿刻了精美的纹饰?

除此之外,更为精妙的是体型颇大的玉琮四面中间都有立槽,而相邻两槽都是等距的,误差基本在1毫米左右,而每一节上下间的距离也几乎完全相等。在玉琮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兽面,这样的组合让人不得不再次感叹在当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工匠们的手艺是如何精湛了。

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琮有上百件,1986年在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高8.8厘米,重达六七公斤,是迄今为止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此玉琮不仅在四周以转角处为中心勾画出了八组兽面纹,而且在每两组之间的空白处,又琢磨出八组神人兽面的图案。因为此玉琮的形制、重量和雕饰都堪称玉琮中的精品,因此被称为“玉琮之王”。

玉琮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

在战国时期的《周礼》中就曾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说法,也就是说在礼仪活动中用玉琮来祭祀地神。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玉琮是一种祭祀大地的礼器。但是,也有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玉琮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

良渚玉琮以体大自居玉琮外表四面各由竖槽分为四块凸面,中部有横槽分为上下两节不管是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还是巫师作法的法器,古时的先民为什么要将玉琮制作成“外方内圆”的造型呢?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许多专家认为外方内圆的玉琮是原始先民基于对宇宙的认识和崇拜。在中国古老的观念中,一直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即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玉琮的内圆象征着上天,外方则象征着大地,内圆外方、上大下小的造型,正好是天与地的几何图形标志,象征着天地的贯穿。

而玉琮上雕刻的神兽,便是沟通天地的神兽。在新石器时代,按天圆地方观念所磨制的玉琮,一定是当时的巫师们用作祭祀神灵用的一种法器或本部落的图腾。后来,玉琮的功能由作为一种祭祀用的法器,逐渐演变为兼具装饰、礼仪或权力象征的器具,但玉琮外方内圆的造型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也有专家认为玉琮的外方内圆是一种生殖祟拜,它是模仿女性的生殖器官而制造出来的,是一种原始的****崇拜。因为玉琮的中间是一条长长的圆孔,会使人想到女性的生殖器官。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或许是母系氏族时期人们为了表示对妇女的尊敬,而把其生殖器官作为神物来崇拜。《周礼》记载的璧、圭等玉器都是为男子持有,而琮则是女子的瑞器。

还有学者认为玉琮是由先前的玉手镯发展而来的,以后逐渐演变成为礼器。在良诸文化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玉器以环形玉镯为主,后期的墓葬以外方内圆的玉琮为主。玉琮的外部逐渐成为方形可能与它后期逐渐成为礼器有关,因为作为礼器应该显得比较庄重和典雅。而先前的手镯外部也是圆形,如果作为礼器就会显得比较圆滑。只有制作成方形,才会显得庄严和厚重。

玉琮的造型为外方内圆按照这一逻辑推理下去,琮的制作也越来越规范化,并且逐渐加厚、加高、加大。玉琮也逐渐成为富有阶层或者是一些诸侯祭天敬神的礼器。从考古发掘中也证实,在良诸文化中,越到后期的墓葬,玉琮就越长越高,节数也越多。

精美的良渚玉琮反映了原始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是玉琮本身所蕴含的一系列谜团,却让人迟迟无法解开。或许等到考古专家们有了更多的资料,这些谜团才能被破解。

承盘高足杯之谜

观点:设计巧妙,匠心独运的承露盘玉高足杯,是南越王国金属细工与制玉工艺相结合的绝妙之作。有人认为此杯是由南越国制作的,传到中原后被汉武帝所仿造,也有人认为承露盘玉高足杯的制作工艺是由中原传到南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