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密码之谜
3473200000008

第8章 密码战争之谜(4)

但在他木讷的外表下,藏着坚定果敢和不折不挠的本性。他早先的愿望是当一个海军航空兵。1929年至1933年,海军部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日本这个迅速强势崛起的东方帝国,派出四个年轻的军官到日本学习日语,研究日本文化,罗彻福特就是其中的一个。到了1941年,罗彻福特被派往珍珠港,这时的他已经是经验丰富的密码破译专家,精通日语、熟悉日本文化。

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在加紧军事准备工作。日本偷袭珍珠港后,虽然获得了重大胜利,但由于当时并没有美国的航空母舰在港内,对日军的海上威胁并没有根本除掉,始终难解日本的心头之患。为此,山本五十六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拿下位于夏威夷群岛东北方的美国重要航空基地—中途岛,然后以它作为日军的作战基地。这就是“中途岛”战争计划。“中途岛”计划进攻的日本海军,仍由策划指挥偷袭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率领。

日军制定作战计划后,无线电波发射日益频繁,5月份达到最高峰。由于美国一直没有彻底破译“JN—25”密码,日本的具体动向无法掌握。但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总部领导破译“JN—25”的约瑟夫·罗彻福特少校意识到,频繁的无线电活动表明日军正在计划大规模的作战行动。那么,其攻击目标是哪里呢?1942年1月20日日本潜艇被击沉后,美军终于拿到了“JN—25”密码的样本,在以往破译的基础上,日军最高级别的密码体系被美国破译。

紧接着,由于获得“JN—25”密码,美军在日本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破译了日军的大量情报。在这些情报中,日本人反复使用了“AF”这两个字母。约瑟夫·罗彻福特少校猜测,这应该就是日军攻击的目标。经过分析研究,他认为“AF”代码指的就是中途岛。

为了证明判断的准确性,约瑟夫·罗彻福特少校领导手下来了个“验证工作”。美军情报人员先是通过可靠安全的潜艇电报系统,授意中途岛守岛指挥官西马德海军中校用普通英文发紧急无线电报,称中途岛淡水蒸馏设备发生故障,淡水变得紧缺;同时又由第十四海区司令官布洛克海军少将回电表示,有一艘供水船正前往该岛紧急供水。日本人果然中计,还不到24小时,美军作战情报处就截获日本海军在威克岛电台发出的密电,上面说“AF”缺乏淡水。接着,东京本部方面发出命令:入侵部队要多带淡水……情况到了这里,已经很清楚了。“AF”就是中途岛的隐语,而日军很快将对此发动大规模军事袭击。约瑟夫·罗彻福特少校将这个情况汇报给太平洋舰队新任总司令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将军同意罗彻福特的看法,认为“AF”就是中途岛,在得到罗斯福总统之命后,他飞往中途岛,亲自领导一次大规模伏击。虽然美军的实力在太平洋方向远不如日军,但由于有准确而详细的情报,尼米兹仍有足够的信心打赢这一场战争。于是美军紧急拼凑了3艘航母和20多艘大小舰艇,组成第16、第17特混舰队,悄悄埋伏在中途岛北东洋面,等待日本人上钩。

1942年6月4日,海军中将南云忠一带领以4艘航母为核心的先导部队逼进中途岛,日本舰队开始进攻了。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准确的密码破译工作,早有准备的美军以逸待劳,静静等在日军进攻的路线上……当首批日机距离中途岛还有30英里时,美军25架“野猫式”战斗机组成的拦截队,出现在日本机群前。日军“零式”战斗机上前缠住“野猫式”,掩护轰炸机继续飞赴中途岛。

迎着美军高射炮的猛烈火网,一颗颗250公斤、甚至重达800公斤的强力炸弹,从日机上投下。然而,岛上机场和跑道上空空如也……随后,在一团混战中,美国方面有备无患从容不迫,日本舰队惊慌失措伤亡惨重。5日凌晨,这次计划的指挥官山本五十六不得不命令,取消中途岛行动。随后,山本五十六在自己的住舱里闭门不出,一连三天拒绝会见任何人。他做梦都不会想到,是因为电报被截获,使日军的密码被破译了。至于具体指挥战斗的日军南云中将,在率残存的日本舰队返航途中,试图自杀谢罪,但被部下阻止。

中途岛战役结束后,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败,避免挫伤国民的士气,日本海军对内全面封锁消息。所有伤员回到横须贺军港后,就被连夜送进医院,同外界完全隔绝。

日本当局也对公众谎称取得了大捷,宣布歼灭美军两艘航母和120架飞机。

美国取得了中途岛之战的胜利,但是,起关键作用的罗彻福特却结局悲惨。事后,华盛顿海军情报处有人硬说中途岛情报战中主要功劳是他们立下的,甚至不惜买通他手下的人做伪证。结果,尼米兹提出的军功奖名单到了华盛顿后,罗彻福特的名字被抹掉了。更糟糕的是,当年10月,罗彻福特以“需要专家意见”为名被调到华盛顿,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夏威夷情报站站长职务。尼米兹将军听说后勃然大怒,但他的抗议也无济于事,最后,罗彻福特被派到旧金山去管理一个船坞,再也没能回到情报部门。

历史是公正的,时间来到1985年,罗彻福特被追授“海军杰出贡献勋章”;此时,他去世已经9年。1986年,里根总统向罗彻福特追授了“总统自由勋章”,这是和平时期给军人的最高荣誉。2000年,罗彻福特的名字被刻进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名人厅,他的历史贡献终于得到了承认。

日本“紫密”密码

日本的密码工作到了1934年得到了大幅提高,这一年,日本海军从德国买下一部“恩尼格马”商用密码机。日本人改进了这部具有传奇意义的机器,造出了自己的密码机“九七式欧文印字机”。日本外务省在此基础上继续升级,把它发展成为日本整个外交系统广泛使用的战略级密码体制。这一体制被美国军情人员命名为“紫密”。

中美合作智破日本间谍密码之谜

观点:抗日战争中,日军疯狂侵略中国,其中的“重庆大轰炸”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损失。中美两国密码人员通力合作,巧妙破译日本间谍密码,打掉了潜藏在国军内部的特工人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堪称抗日战争中密码大战的一个经典案例。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中国展开对日抗战。11月,国民党军在淞沪抗战中失利,南京陷入危机,国民政府自11月20日起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首都。迁都后,日军为了瓦解中国军民抵抗的士气,开始丧心病狂对重庆发动长时间大规模的空袭轰炸。

1938年2月18日开始,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重庆死于轰炸者10,000以上,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被破坏。

日本轰炸重庆时首次大量使用燃烧弹,用以燃烧市区的房屋。

这种残暴疯狂的举动,激起了中国军民更大的抗敌决心,但是,由此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重庆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当时的国民政府由于空军力量弱小,防空能力有限,日本飞机轰炸时,只能采取被动的防御措施。事实上,就在日本飞机开始轰炸重庆前,中国的情报人员已经开始了破译日本军队密码的工作。1938年2月18日上午,就在日机还在飞往重庆的路上,国民党密电组就截获了一份密码电报。这份由潜伏在重庆的日本间谍发出的密码电报日文字母杂乱排列,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编码方式。随后,中国密码员又截获了十几份类似的电报。正当密电组的破译专家紧张工作时,重庆上空传来了日本飞机的轰鸣声,尖厉的空袭警报响彻重庆上空。9架日军轰炸机投下十几枚炸弹,对重庆实施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轰炸。

这次轰炸虽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但由于事前没有捕捉到任何关于袭击的蛛丝马迹,国民党情报部门承受了很大压力。情报部门的官员们大为光火,命令手下的密码破译人员务必早日找出这种新型日本密码的规律。

国民政府的密电组投入了很大精力,但是,仍然一无所获,那个神秘的特工的情报还是源源不断发往日军的情报部门。同年10月4日上午,28架日军飞机又对重庆发动猛烈袭击,平民死伤60余人。面对咄咄逼人的日军和无从下手的密码,密电组陷入了困境。正在这时,国民党驻美国华盛顿使馆军事副武官肖勃将一个关键人物推荐出来。他,就是美国具有传奇色彩的密码大师—赫伯特·亚德利。

当时的赫伯特·亚德利在美国的境遇不佳,生活都成问题。1938年,戴笠得知亚德利的情况后,立即报请******批准,通过中国驻美大使胡适秘密联系,以年薪一万美元为条件,聘请亚德利来华帮助破解日军密码。当年11月,化名为“罗伯特·奥斯本”的亚德利经香港抵达中国战时陪都重庆。国民政府授予他少校军衔,并安排30多名留日生,组成专职破译小组。

亚德利到达重庆后,立即投入了对日本神秘密码电报的研究。他通过观察发现,在重庆发往日军的电报中,有着一个规律。这些电报为提高发报速度,以日文48个字母中的10个字母代替10个数字进行电报编码。亚德利细细研究这些字母与数字的转换规律,对已有的电报进行初步筛查破译。

很快,亚德利凭经验断定,国民政府截获的这些神秘密码,应该是间谍向日军反映重庆云高、能见度、风向、风速的气象密码电报。这些情报都与天气有关,很可能就是为了日本飞机空袭重庆所用的情报。有了这个指导思想,经过推敲论证,亚德利与破译小组破译出电报中经常出现的相同数字的含义,如频繁出现的“027”代表重庆,“231”代表早6时,“248”则为正午,“459”代表着天气不佳,“401”

则通知敌方:可以轰炸。

找到了上述规律,破译小组终于有了突破。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小组又3次截获密码电报,行动人员通过早已准备好的测向仪,捕捉到了发报信号的具体发射源。很快,搜索人员在重庆南区抓获了伪装成当地人的日本间谍。

此间谍是由日本侦察机偷送至重庆,负责向位于汉口的日本空军基地发送气象密码电报。

国民党情报部门很快秘密枪决了日本间谍,亚德利亲自上阵,向日军发送假情报,希望暂时拖延敌人的轰炸。

与此同时,小组截获了大量以更为复杂难解的新密码编写的电报。亚德利据此判断还有更为深藏不露的间谍埋伏在重庆城内,敌方可能会展开新一轮的攻势。果不其然,5月3日上午9时,日军飞机从武汉直扑重庆,共投下了100多枚炸弹。

第二天,20多架日机再袭重庆。抗战历史上悲惨的“五三”、“五四”惨案就这样发生了,重庆6000民众在这次惨无人道的大轰炸中死伤。

日本人的暴行激起了亚德利和破译小组的更大愤慨,他们决心尽快抓住这个间谍。亚德利发现:国民党在重庆市区花大力气部署了防空部队,但是,历次空袭中,高射炮部队却没有打下几架敌机。

这其中必有玄机。经过密切跟踪,亚德利发现日本间谍发出的新密电中开始混杂一些英文字母。通过重新的排列,他发现电报中开始出现诸如“her(她的)”、“light(光线)”、“grain(粮食)”等具有实际意义的单词,可是这些单词从何而来,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一份密码中出现了“hesaid(他说)”的字眼,这引起亚德利的注意,因为这样引起对话的词组一般出现在小说中。亚德利推测日本间谍采用了“书籍密电码”的编制方法,密码底本是一本英文长篇小说,它的前100页中必定有连续三页的第一个词分别是her、light、grain,可上哪儿去找这本小说呢?

就在此时,国民党军统局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一位名叫“独臂大盗”的国军军官有时公然使用附近一个川军步兵师的无线电台和他在上海的“朋友”互通密电,他很有可能是一名汉奸。亚德利把目光放在了“独臂大盗”身上。

亚德利假扮为美国来的皮货商,通过中国女友徐贞介绍,结识了“独臂大盗”。此人是驻守在重庆的国民党某高射炮团的一位营长,其出身于土匪,人送绰号“独臂大盗”。这人绿林出身,但居然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亚德利与其结识后,十分投机,但每当亚德利问起“独臂大盗”为何高射炮打不中目标的问题时,这位“独臂大盗”总是搪塞开去,顾左右而言他。

亚德利对“独臂大盗”深表怀疑,并且对自己的“书籍密电码”的推测很有信心,他决定采取行动,对“独臂大盗”来一个“深入虎穴”的冒险计划。

亚德利和徐贞商定,决定利用“独臂大盗”有一次请客的时机,到其家中一探虚实。徐贞是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女子,她听了后决然应允。俩人巧妙周旋,经过一番困难丛生的波折,徐贞终于在“独臂大盗”的书房图为赛珍珠所写小说《大地》中发现一本美国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该书的第17、18、19页上第一个词用笔画过,它们果然是亚德利推导出的那三个英文单词。亚德利回家后,立即寻找到一本《大地》,连夜组织多名破译人员,终于破译出“独臂大盗”密电的详细内容。

根据密电看来,“独臂大盗”是汪伪政权安插在重庆的耳目,他与国民政府中的德国籍顾问赫尔·韦纳等人组成间谍网,密告日军轰炸机保持3660米的飞行高度,以避开射程仅达3050米的国民党军高射炮的射击。密码的秘密终于告解,“独臂大盗”等内奸被逮捕枪决。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日军的轰炸行动有所收敛,而日军对重庆的轰炸越来越多地付出了沉重代价。

破获了日军的无线电通讯密码,亚德利得到了******的亲自召见,以示嘉勉。徐贞也在破获此案中立下汗马功劳。为了摆脱日伪特务机关的跟踪,徐贞决定前往香港。可是,在她渡过嘉陵江前往机场时,日伪特务制造了她所乘的舢板的翻沉事故,她被淹没在滔滔江水中。

1940年7月,亚德利回到美国。为了保密,美方没有透露他的消息。后来,亚德利在他的回忆录《中国黑室—谍海奇遇》中才公布了此事的详细经过。

赫伯特·亚德利

赫伯特·亚德利是美国军事情报处(今日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前身)和“美国黑室”(专门负责破译情报部门获得的密码信息)的创建人。他因为超强的密码破译能力被业内誉为“美国密码之父”。他对日军密码已经研究了十几年,有相当的经验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