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故事
3471600000041

第41章 梵呗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兴盛,佛教音乐也得以在中国流行。

佛教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歌咏赞叹,以颂诸佛菩萨,以及宣传教义经文,都可依一定曲调歌唱,称为“梵呗”。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十五《经师篇·论》说:“天竺(即印度)风俗,凡是歌咏佛法都称为呗。传到中国以后,咏经被称为转读,歌唱赞颂被称为梵呗。在天竺,凡是赞呗都要伴以管弦歌唱,中国佛教与天竺不同,应该使声音和音乐更美妙。”

这种传自西域的“梵呗”,与中国的歌谣一样,也是一种配合金石管弦的歌唱形式。《高僧传·经师篇·论》又说,虽然中国和印度赞呗的方式不同,但都以合于音律,和唱歌是一样的,只不过用管弦伴奏的歌叫作乐,用管弦伴奏的经赞叫作(梵)呗。也就是说“乐”和“呗”仅仅是歌唱的内容不同而已。

由于梵文和汉语的差异,直接用天竺传来的佛曲演唱汉译的偈颂,会产生“声繁而倡促”,即曲调长而曲折,文字少,又是一字一音而难与相配的毛病。这种原因,造成了佛教音乐与中国音乐的交融。中国僧人在歌唱汉译的经文偈赞时,在天竺佛曲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中国民间音乐,这种新的佛曲演唱形式,被附会到曹植身上,称为“鱼山梵唱”。

公元229年,曹植被封为东阿王,在封地潜心著作,研读佛经。距古东阿城约三十里处有一座山,叫吾山,又名鱼山,曹植写作读书之余,常去山上游览。据说他在游鱼山的时候,忽听到空中有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他专心听了很久,回去以后,就模仿听到的声音,写成了《太子颂》等梵呗。后来,人们就把梵呗也称作“鱼山梵唱”。

佛教音乐不止是诵读佛经,也包括对佛本生故事的搬演,对佛菩萨的赞颂和对佛教经义的宣讲。

再如景明寺,这种佛曲呗赞,在寺院大量搬演,以吸引听众,乃至“梵唱屠音,连檐接响”。

比如景乐寺,每到做重大法事的时候,就一定有盛大的女乐表演,歌声绕梁,丝管嘹亮。

再如景明寺,做法事的时候,“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惊天动地。

佛教音乐的传入,不仅为中国的民族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影响到隋唐以后“变文”、“宝卷”等说唱艺术的形成,而且对中国音韵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四声音韵的发展,又对后代的歌曲的词曲创作和演唱影响极大,它直接影响到唐宋近体诗和词的形成,影响到元、明、清南北曲唱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