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故事
3471600000127

第127章 萧友梅与冼星海

1927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接管********。教育总长刘哲以“有伤社会风化”、“浪费国家钱财”为由,下令停办北京国立院校所有的音乐科系,萧友梅苦心经营了五年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也被迫解散。这时,萧友梅来到上海。

经过多方努力,并且因蔡元培力挺,南京政府才勉强同意萧友梅开办音乐学院的请求,但所拨经费少得可怜。第一年拟招生五十名,经费仅三千元,以后逐年增加,五年后招收二百五十名学生,经费一万五千元,而开办费用也仅六万元。即便是这样,开办经费也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

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在上海法租界陶尔斐斯路租了几间房子作为校舍,终于在陶尔斐斯路五十六号挂上了“国立音乐学院”的牌子。

此后,国民政府经常拖欠少得可怜的办学经费,学校因交不起房租而不得不常常搬家,十多年的时间,竟然九迁校址。但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校却培养出了贺绿汀、吕骥、丁善德、江定仙、谭小麟、冼星海等一大批中国现代音乐的大家,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冼星海在北京的时候就已经与萧友梅认识,萧友梅对冼星海非常欣赏。冼星海家里很穷,为了帮助他,萧友梅就让他到音乐传习所管理书籍和抄写乐谱,挣一点钱贴补生活费用。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以后,萧友梅又让冼星海、熊乐忱等原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专的学生免试入学。冼星海到国立音乐学院以后,萧友梅又安排他半工半读。据当时国立音乐学院的学生陈振铎说,当时只有他和冼星海两人是工读生,每天下午在校办公室工作两小时,每月有八到二十元的生活费。

冼星海在国立音乐学院修的是小提琴,但萧友梅觉得已经二十三岁的冼星海再修小提琴不是很合适,就建议他改学作曲。冼星海听从了萧友梅的建议,专攻作曲,后来成为著名的作曲家。

1929年6月,由于学校经费实在太紧张,校方规定暑假期间在学校住宿的学生需交八元的宿杂费(包括房租、水电和练琴费),有些经济困难的学生申请免交,没有获得批准,于是一些学生就采取了****的方式,并引发了学潮。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指使学生赴南京请愿。作为学生会的负责人,冼星海站在了这次学潮的前列。

就在这个时候,国立音乐学院被降格为音乐专科学校,虽然萧友梅提出了辞呈,但仍然被聘为校长。原音乐学院的学生凭通知可以来校注册,继续学习,但冼星海、熊乐忱、蒋风之、陈振铎等十二名学潮中为首的学生只收到成绩单,没有收到入学通知书,被取消了入学资格,或者说是被学校开除了。

这件事不但使萧友梅非常痛心,而且和前面说到的聂耳未被录取的事一样,萧友梅被不公正地置于“人民音乐家”的对立面。直到近年来,这两桩历史公案才得以澄清。1982年11月27日,上海音乐学院在它的前身——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成立五十五周年的纪念日,为这位音乐学院的缔造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塑了一尊半身铜像。